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监测仪器、分析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应急监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应急监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指出现场监测仪器档次的提升和人员技术储备的加强将是近期我国应急监测技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怒江州环境监测站概况,认为存在监测面积大、监测任务繁重,人员素质偏低、监测能力薄弱,监测仪器设备落后,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差,监测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优化布点、项目选择,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规范监测技术和方法,监测为管理服务,发挥环境监测信息作用,搞好生态监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辐射监测防护的基本要求、辐射环境监测人员培训、监测前的准备、监测过程中的辐射防护、监测技术人员健康管理和辐射防护一些措施几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做好监测技术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环境监测是一项新兴事业。在开展这一工作时,很多单位和地区普遍存在着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重庆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采取了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互教互学以及技术人员带学工等办法,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掌握了监测技术,开展了工作。目前,他们已能对水质、大气、土壤、生物、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质进行八十八个项目的监测。与此同时,他们还以短训班和随班工作等方式,于一九七九年内先后为有关单位培训监测人员一百零一人次(其中大多数是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剖析其构成及技术应用现状,对比国际先进监测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特点,并结合国内外分析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水污染源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技术发展方向:一是常规监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二是加强重金属形态分析能力,建立ICP-MS监测方法标准;三是强化有机监测仪器、标准品和耗材研发力度,提高LC-MS、GC-MS利用率;四是建立生物监测标准方法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防治是当前改善大气环境的主要手段,国家近年来先后密集出台了诸多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本文针对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监管控制标准、监测仪器、监测方法、监管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规范挥发性有机物定义,明确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关键指标,尽快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标准体系,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地处长江以南,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布署,去年就已在全省开展了酸雨监测工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统一技术要求,加强技术指导。按照全省统一布署,根据全区工业生产、城镇、农村和网络单位分布情况进行布点,编印了统一的监测技术规程,对设点位置、监测方法,报表要求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有关网络单位具体落实和进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水质分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一项技术性问题,对于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需要从监测技术、监测仪器以及监测人员业务素能等方面提高监测水平,使流域水环境监测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有关部门的做好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环境管理科学化、定量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监测部门提供技术支特、监督、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监测数据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产品,社会对其质量和功能的认可程度,决定了其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监测站每年进行环境监测而获得的大量数据得不到应用,成为一堆死数据,谈不上为管理服务。因此,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盘活监测数据,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影响监测数据应用的主要因素 1、监测仪器落后,影响监测数据的采集。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理解的提高,环境监测已由工业污染源监测发展到…  相似文献   

10.
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前提和保证,而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则是开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对中国环境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的现状、使用情况的阐述,同时结合三个实际案例,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对现有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进行技术分级、重视应急监测期间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工作、加强监测人员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自动监测作为新的监测技术被大为推广和使用,因此,保证大气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已成为了监测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文将探究大气自动监测设备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维护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环境监测存在的监测站任务重、监测仪器落后、监测人员素质不高和监测数据利用不到位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大临时监测站点、加强环境监测仪器的管理、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和提高监测数据利用率等措施,希望为我国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对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国控火电厂污染源CEMS在线监测设备的比对监测工作以及比对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监测仪器设备、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突出了质量管理在比对监测工作中的细节表现,对比对监测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完整、准确的监测数据,是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制订各种环境质量标准、搞好环境保护规划、开展环境科研、污染防治和检查防治效果的科学依据。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监测队伍正在日益壮大,这是我们的环保事业兴旺发展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监测人员中,过去从未接触过监测分析工作的新手占很大的比重,如何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知识水平,对搞好我们的监测工作关系很大。因此,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开辟专栏,向从事环境监测分析的同志陆续介绍一些基础知识(本期刊发两篇)。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并可开展问题讨论。热切希望同志们积极供稿,为培养环保监测工作的新战士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也越来越重要.而生物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监测技术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其方法本身、技术的原因, 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加剧,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以及水体安全的及时预警响应要求极为迫切,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对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方法、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呼吸性粉尘监测体系示范工程》项目,主要研究地质勘探呼吸性粉尘监测技术和地质勘探作业呼吸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与分级管理技术方法及其标准与规范体系的制定。l研究呼吸性粉尘监测体系,保护地勘职工安全健康为了控制地质勘探行业粉尘危害,几十年来,地质勘探行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积极采取和研究粉尘监测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自行业粉尘危害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尘肺病仍是对地勘行业职工危害性最大的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干粉尘危害治理,不同的粉尘监测…  相似文献   

17.
从监测仪器配备、应急监测工作机制、污染物调查开展情况等方面梳理了目前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现状。总结了人员、检测设备、现有国标监测方法、环境风险源状况调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体系对于高效应对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是各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从详细制定现场监测标准操作程序,促进其规范化、科学化;认真、细致、规范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现场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强化现场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校准工作,确保现场监测仪器处于良好的状态;切实注重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形成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现场监测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解决薄弱环节,全面提高现场监测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逐年加强,监测技术标准稳步发展,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已在海洋保护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更加注重监测的制度建设,在形式上已步入“天-空-海、水面-水体-海底”立体监测时代。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着力构建和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进程,加强海洋保护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为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及海洋保护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环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污染物监测内容已从单纯检验污染物的含量水平,发展到利用生物监测;最近又开拓了污染监测的新领域——病毒监测;它比前两种监测技术更能客观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然而,由于该方法测定程序复杂,不仅不能进行现场测定,而且必须在实验室培养一周以上的时间,费时费力,远远不能适应水体监视监测技术的广泛传播。最近,英国应用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数年持续不懈的探索,终于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