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土地现实生产力分析和作物潜在生产力估算入手,借助IBM-PC计算机,通过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的 MFICA 模式和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型的建立,初步框算了定西县1990年、2000年,2025年以及2050年之后的区域农业生产力及其土地资源承载力,进尔阐释了该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演变及其土地-粮食-人口关系的可能发展趋势。为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根据曲周县统计资料和水利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土地投入变化及其对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集约化农区的曲周,30年来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地的复种指数、化肥投入和灌溉率不断提高;播种作物面积单产的生产函数模拟表明,灌溉保障率的提高对作物播种面积单产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0.546;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提高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区域水资源失衡。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对区域的资源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要促进集约化农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降低复种指数,减少耗水作物,特别是小麦的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3.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是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项以土地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多层次研究中,土地资源数量与开发利用前景是人口承载量的基础,同时亦应把保持良好生态系统作为估算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前提条件。人口承载量也是一个受时间、环境条件制约的变量,所以必须考虑技术经济因素进步对提高土地生产力与人口负荷量的影响。为了取得土地人口承载量与社会协调发展,应采取控制人口,提高土地生产力,开拓新的土地利用领域,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方案与区际间的协调发展平衡。  相似文献   

4.
保税区建设是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和内部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有助于保税区建设时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本文以珠海保税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研究实例,根据保税区的自身特点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思路和指标,并通过承载力计算对保税区规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提出规划应考虑土地空间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浑河、太子河上游源头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水资源容量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浑太源区植被生产力较强,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土地实际承载人口数量超标。因此,适当控制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于浑太源头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能够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控制其无序蔓延。论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贵溪市为研究区,从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衔接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自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条件,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区域内不宜作为开发建设的生态底线区域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的高低等级,以此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发展方向。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人口总量,并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验证当地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总量,同时确定城市规模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预测、两规衔接和空间形态控制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7.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土地仍是人们获取食品的最便于使用和最经济的资源。资源承载力计算至今仍是一项制定人口发展计划、经济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系统的本质和特性认识的逐步加深,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正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比较偏重于理论探讨到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演变过程,正经历着从仅使用静态模型到为满足人们对动态分析要求而采用动态模型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回顾资源承载力计算的各种方法,探讨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并提出一种计算资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专门研充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应运而生,并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为交流和探讨资源承载力研究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促进我国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健康发展,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和《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邀请在京的有关专家,于1988年10月25日座谈资源承载力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9.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日益关注,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关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文章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归纳为两大类:生产潜力推算法和直接计算法,并进一步总结了包含在这两大类中的多种计算方法;通过图表的方式比较分析了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点及局限性;指出了当前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展望,最后,提出了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即加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过程研究、预警研究、多因子要素研究和各类型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区域规划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其特点,回顾了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研究概况,重点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土地承载力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等相关数据库,便于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更准确有效的动态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将研究应用于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做到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资源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实现土地生产潜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嘉兴市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嘉兴市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合理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预测不同时期一定生产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潜力和在不同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2.
新疆呼图壁县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9394km2,绿洲面积113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几个战略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资源供应日益紧缺,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从土地资源的潜力来看,我国土地理论的最高人口承载量可能是15—16亿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临界状态。关键在于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在农业方面采取超常规的增产措施,特别是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我国土地生产潜力东部大于西部,粮食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中部地带。20亿亩耕地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种植业的主攻方向应放在中产田,并大力加强我国九片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应尽快转向山区。牧业应发展饲料生产,开辟新的饲料基地。从总体看,应强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以内涵挖潜为主,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大纲》中提出的五大目标,即生产力、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选择54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梧州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对梧州市不同年份的土地经营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梧州市的土地经营管理仍处在初步可持续管理的前期阶段。评估方法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论文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与土地生产力之间关系的方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王家沟流域为例,考虑了当年光照、温度、降水等相同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与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力挖潜指数间的关系,提出了流域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