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73,自引:8,他引:65  
根据水流形态的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地表流工艺和地下潜流工艺,人工湿地实际上是一种推流式生物反应器,一般利用芦苇作为供氧手段,人工湿地具有良好的净化废水功能,BOD去除率达85—95%,SS去除率达90%,氨氮和磷的去除率约为40—50%,而其基建和运行费用仅为传统二级处理的1/10—1/2.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同进水方式人工湿地除污效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人工湿地在间歇流、连续流进水方式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效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平均水力负荷4.8cm/d时,间歇流和连续流人工湿地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和64%;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和44%;TP平均去除率均为53%。结果表明,间歇流进水能够提高床体内的含氧量,缓解植物根系放氧不足.提高了污染物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垂直流人工湿地与水平流人工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了此复合系统对化粪池出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水平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d天时,复合系统对COD、BOD5、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66%、87%,并通过垂直流湿地的硝化作用及水平流湿地的反硝化作用,复合系统对TN的去除率达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邛海湿地五期小河沟人工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级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资源配置、分布状况、植株密度、萎蔫程度等情况,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析,评价该湿地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该湿地COD、TN、TP和NH3-N的整体去除率分别为23.9%、62.6%、79.7%和58.7%.其中旱季污染物去效果更好.人...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浑南新区潜流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在12个月的试验时间内对城市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对NH4+-N的去除率平均为95.84%;对COD的去除率平均为99.10%;对SS的去除率平均为100%;对BOD5的去除率平均为96.03%;对TP的去除率平均为87.64%.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显著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调节pH.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处理皂素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姜是生产“药用黄金”——皂素的主要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皂素废水是一种难降解、污染物浓度高的酸性废水,目前还没有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废水处理工艺。本文主要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经两相厌氧工艺一好氧工艺组合工艺处理之后的废水,以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经过4个月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工湿地COD平均去除率为47.79%,氨氮平均去除率为75.64%,总磷平均去除率为88.82%。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作为皂素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水量衡算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芦苇和无植物2种人工湿地,在系统水量衡算的基础上比较了2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证明,在植物收割后的冬季,芦苇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低于无植物湿地系统约2%;在其他季节,芦苇湿地对污水CODcr的去除率比无植物湿地高出3.3%-5%。但对BOD5的去除率却比无植物湿地低了1.9%-2.7%。因此,芦苇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无植物湿地高,但提高不多。比较了2种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芦苇湿地比无植物湿地的高(P〈0.05),这种提高主要集中在湿地水面以下约10cm的深度;从整个湿地床体来看。2块连续运行的潜流水平湿地内部氧化还原状态大部分相同。主要是厌氧状态。比较了2种人工湿地基质中降解有机物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考察了湿地进水有机负荷与去除量的关系,二者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99)。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物与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6种湿地植物的表流 (SF) 和潜流(SSF)人工湿地对比实验,分析了不同植物的SF和SSF人工湿地去除率随水力负荷(HL)变化的规律,得到了6种不同植物的SF和SSF人工湿地的最优HL、最优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6种植物的SF和SSF人工湿地对TP、TN去除率随HL的增加而降低,且植物不同,去除率降低趋势不同,且SSF人工湿地去除率降低值比SF小.SF人工湿地TP、TN去除率比SSF低,且TP去除率比TN大.SF人工湿地中水葱对TP、TN去除率降低最大,水芹菜对TP去除率降低最小,美人蕉对TN去除率降低最小;SSF人工湿地中美人蕉对TP去除率降低最大,水芹菜最小对TP去除率降低最小.芦苇对TN 去除率降低最大,水葫芦对TN去除率降低最小.6种植物SF人工湿地去除TP和TN的平均最优HL分别为0.53,0.47t/(m2×d);SSF人工湿地去除TP、TN平均最优HL分别为0.68,0.44t/(m2×d).  相似文献   

9.
刘洋  林武  王小江 《环境工程》2017,35(5):16-19
采用人工湿地与臭氧联合处理技术,深度净化以污水厂尾水为再生水的补水水源,及对景观湖水进行循环净化,保证景观湖水质和水量。介绍了系统的工艺设计,并对运行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分析。人工湿地系统以净化后污水厂尾水作为景观湖补水,水力负荷为0.268 m~3/(m~2·d)时,COD和BOD_5去除率可达60%以上,氨氮和TN去除率达80%以上,TP去除率达70%。人工湿地用于湖水循环净化,水力负荷为1.07 m~3/(m~2·d)时,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总去除率为40%~50%。为防止湖水富营养化,阶段性启动臭氧系统进行湖水脱色、除臭处理,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时,对色度去除率可达80%,对氨氮去除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短路问题,本研究设计了折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校园生活污水处理的试验研究。为期18个月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lit)为20h。稳定HRT=20h,24℃下折流式人工湿地对COD、TN、TP去除率分别为76.40%、76.12%、65.37%;温度降至12℃时,系统对COD、TN、TP去除率分别降至67.56%、62.75%、61.33%;运行过程中前6格室和整个系统的SS去除率分别为79.5%和87%。基于试验结果,阐明了折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高效稳定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中建立模拟红树林植物秋茄湿地系统,系统包括1年生秋茄苗、底泥和潮汐海水,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的人工制备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时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持续1年。用以研究营养污物N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系统中的污水N主要留存在土壤中,留存在植物中只有一小部分,4个处理污水浓度组植株中N元素周转期衣次为4.1年、4.9年、5.3年和4.3年,比20龄的秋茄群落N周期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秦胜金  刘景双  王国平  周旺明 《环境科学》2007,28(12):2777-2782
利用Hedley磷(P)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湿地、旱田、水田、弃耕地、人工林地)下土壤P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磷(TP)含量表现为:湿地>林地>旱田>弃耕地>水田.农田土壤的无机磷(TPi)占TP比重显著高于湿地,有机磷比重则为湿地高于农田,且水田土壤有机磷(TPo)比重最小,弃耕地和林地之间差别很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差异较小,Resin-P含量约为32~36.3 mg·kg-1,NaHCO3-Pi含量为33.77~50.42 mg·kg-1;农田土壤NaOH-Pi和C.HCl-Pi含量高于湿地土壤,特别是水田中NaOH-Pi达152.4 mg·kg-1,湿地土壤中D.HCl-Pi含量高于农田达84.3 mg·kg-1,弃耕地和林地介于二者之间,表明弃耕后土壤P的恢复有向天然湿地的状况发展的趋势.开垦使湿地所有形态有机磷含量和比重都大幅下降,其稳定态有机磷C.HCl-Po下降幅度最大,其在旱田和水田土壤中含量分别仅为湿地中的25.96%和19.26%;弃耕地有机磷含量比重均有增加,但是速度十分缓慢,湿地开垦后土壤P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将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划分为原生湿地(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湿地(养殖池塘、水库、盐田)的基础上,评估了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结合通过遥感影像所提取的2000年、2010年大连市不同类型岸线长度和面积数据,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围填海资源潜力评估模型并对大连市围填海资源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潜力值,人工湿地原生湿地,原生湿地围填海资源潜力为: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岩石性海岸;人工湿地围填海资源潜力为:养殖池塘近岸水库盐田。  相似文献   

14.
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定量研究了淮河流域1995—2007年间各湿地类型的规模变化,分析了其变化特征,辨识了湿地消长的热点区域,并研究湿地变化热点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流域内水田、库塘等人工湿地大幅增加(净增量分别占1995年湿地总面积的16.81%、4.57%);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则明显减少(净减少量分别占1995年湿地总面积的1.06%、2.79%),且多转为人工湿地。湿地变化热点多分布于流域东部及南部;人工湿地变化热点分布连续而集中,自然湿地变化热点则稀少而分散。高程和气温对人工湿地增长热点及自然湿地减少热点的发生影响强度相对较高;社会经济与可达性因素对热点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但其影响强度相对较弱。整个淮河流域,湿地变化热点的发生受多种要素的耦合作用,但湿地变化热点空间分异的首要因素是流域自然地理等背景条件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及转移矩阵模型,对江苏省海滨湿地区域1987年、1997年及2007年3个时期图件进行信息提取。分别对两个时段该区域湿地资源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 a来,江苏海滨湿地资源演变趋势主要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及非湿地转移,两个时段自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1.57%和24.63%,整个研究期间人工湿地及非湿地分别增加了27.75%、6.92%;②影响江苏省海滨湿地资源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及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的入侵,与1987年相比米草沼泽增加了71.94%。整体而言,社会经济因素是江苏省海滨湿地资源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技术对城市污水的除污作用十分强大,因此对人工湿地技术的除污效果进行详细分析。酸模和美人蕉湿地体系的TN平均的去除率均在60%以上,在TN去除率方面,酸模要比美人蕉明显;随着时间的增长,酸模对NH+4-N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美人蕉对NH+4-N的去除效果;美人蕉对TP平均去除率大概是87%,酸模对TP平均去除率大概是77%,对于TP的去除,美人蕉要优于酸模;酸模对COD平均去除率大概为60%,美人蕉对COD平均去除率大概为54%,可见,两种植物湿地针对COD的去除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工湿地在低温条件下处理效果较差的问题,为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冬季运行效果。采用活性污泥挂膜和表面覆盖地膜的强化方式,开展冬季运行试验,分析试验人工湿地冬季运行经强化措施后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强化措施后,各指标平均去除效果都有较大提高,COD去除率由25%提升至49%、TN去除率由27%提升至45%、TP去除率由29%提升至51%。  相似文献   

18.
竹兰萍  徐飞  王佳颖  朱智豪  张拓  张富斌 《环境科学》2022,43(12):5808-5818
通过明确嘉陵江滨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为嘉陵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嘉陵江中下游滨岸带的人工湿地、天然湿地、林地和农田这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样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群落进行测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与天然湿地土壤真菌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林地土壤真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和人工湿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嘉陵江流域滨岸带土壤真菌被划分为15个菌门,在门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真菌群落(相对丰度>0.01)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比之下,罗兹菌门偏好选择林地生境,而油壶菌门和被孢霉门偏好选择农田,担子菌门在人工湿地具有显著优势;天然湿地中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人工湿地中的优势功能类群为粪腐菌,农田中优势功能类群为动物病原菌-真菌寄生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MC)、全氮(TN)、有机碳(TOC)和碱解氮(AN)是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由此可见,林地是嘉陵江流域真菌多样性最高和功能类群最均衡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天然湿地,人为干扰导致嘉陵江滨岸带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唐山市南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芦苇作为人工湿地植物,土壤为基质建立人工湿地,采用人工湿地控制试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芦苇和湿地基质对唐山人工湿地南湖污水中氮磷的净化能力以及氮、磷在芦苇根、茎、叶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净化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个月内对污水中T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1.99%,TP平均的去除率可达51.97%,其中基质吸附和植物吸收作用是湿地脱氮除磷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对于面源污染有较好针对性的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构建简单,成本低,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利用人工快渗(CRI)作为人工湿地的预处理措施,使得系统的氧恢复能力增强,过水速率提高,能有效缓解堵塞问题,改善人工湿地的水力条件。实验研究表明:增加CRI工艺作为预处理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单一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