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无机废水硝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处理人工氨氮配水的反应器硝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来自城市污水厂的接种污泥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原生动物的种群多样性不断降低.在亚硝酸盐积累阶段,表壳虫(Arcella)成为优势种;在硝酸盐成为主要硝化产物时,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累枝虫(Epistyli)和匣壳虫(Centropyxis);污泥粒径大小是决定匣壳虫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汾河着生硅藻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红  张金屯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06-107,114
通过对汾河12个采样点,21个优势种的关联和相关分析,它们中66%呈正相关,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21个优势种可被分为4个生态种组,分别指示不同的环境条件。眼斑小环藻等可成为清洁水体的优势种;微小异极藻、谷皮菱形藻等为多污带指示生物,且耐污性强,亚平滑曲壳藻、冬季等片藻等种为α-中污带指示生物,具一定的耐污性;箱形桥弯藻、尖针杆藻等为β-中污带和清洁带的指示生物,对污染敏感。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清水河着生硅藻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五台山清水河 1 5个采样点 ,2 3个优势种的关联和相关分析 ,它们中 73 %呈正相关 ,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2 3个优势种可被分为 3个生态种组 ,分别指示不同的环境条件。环状扇形藻、冬季等片藻、纤细桥弯藻等是寡污带的指示生物 ,耐污性差 ,生长于清洁的环境中 ;蓝色双眉藻、近缘桥弯藻、三点舟形藻等为 β-中污带的批示生物 ,但耐污力差 ,生态幅窄 ,是轻污水体的良好指示生物 ;扭曲小环藻、卵圆双眉藻、短小曲壳藻主要分布在为α 中污和 β 中污带 ,耐污力强 ,生态幅广  相似文献   

4.
根据洱海近60a浮游动物历史资料和2014年野外调查数据,探讨洱海浮游动物历史演变规律。洱海水体中现存浮游动物共4大类82种。其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较高,可达3715 Ind./L。洱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原生动物中的旋回侠盗虫,普通表壳虫和冠砂壳虫是次优势种。洱海浮游动物生物量近50a变化趋势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之后,上升速度迅速加快,呈直线上升趋势。表明近10a,洱海水体营养程度迅速升高,富营养化进程相对较快,水质恶化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污泥龄与高浓度含氮废水亚硝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采用连续进水、间歇排水SBR工艺,当水力停留时间为0.75 d,污泥停留时间为3 d时,系统亚硝化率约为75%和氨氮降解率约为60%。试验结果证明SRT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实现对硝酸菌的"洗出",使亚硝酸菌占据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从而保证了系统较高的亚硝化率。  相似文献   

6.
苯酚对活性污泥活性及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苯酚对污泥活性及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SBR工艺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苯酚对污泥TTC-ETS活性、INT-ETS活性和微型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TTC-ETS活性较之INT-ETS活性能够更有效表征有机毒害物质苯酚对污泥活性的影响,且随着进水苯酚浓度的增大,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越明显:进水浓度在50mg·L-1时,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率为(20.75±10.43)%.进水苯酚浓度为100 mg·L-1时,抑制率为(39.73±26.92)%,且波动较大.在300 mg·L-1进水运行后期,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率稳定在40%左右;苯酚对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对不同微型动物类群影响不同:在低浓度苯酚进水条件下,只有单个微型动物类群(有壳变形虫)受到明显的抑制,而当浓度增大至100 mg·L-1和300 mg·L-1时,对多个微型动物类群(固着型纤毛虫、有壳变形虫、匍匐型纤毛虫、肉食性纤毛虫等)产生抑制,对少数类群(鞭毛虫、线虫等)产生促进作用;苯酚影响下的污泥活性与微型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针棘匣壳虫(Centropyxis aculeata)、多变斜板虫(Plagiocampa mutabilis)等可作为含酚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活性低的指示生物,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软波豆虫(Bodo lens)、跳侧滴虫(Pleuromonas jaculans)等可作为污泥活性高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7.
人为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闽江河口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为干扰活动(养殖塘、污染物排放和农业活动)对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干扰活动对湿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力均具有显著影响,4种土壤的硝化潜力表现为水稻田>养殖塘>排污闸口>芦苇湿地,其最大硝化率分别为103.45%、99.38%、12.58%和4.16%,而反硝化作用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24d内的最大反硝化率分别为21.89%、26.95%、78.15%和88.28%,说明人类干扰和管理程度越大,土壤硝化潜力越大,反硝化潜力越弱.土壤NO3--N含量是闽江河口地区不同人为干扰方式下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差异的重要指示指标,土壤pH值与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也具有密切关系,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可溶性碳含量以及电导率等则与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人类干扰活动导致土壤硝化能力的提高,反硝化能力的降低,能够增加土壤氮素以硝态氮形式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生物转盘系统中短程硝化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生物转盘反应器接种普通好氧污泥,在进水COD浓度为300mg/L,氨氮浓度为15mg/L,pH7.5~8.0,室温条件下启动试验,挂膜成功后对盘面以表层异养菌为主的生物膜层进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驯化,通过不断提高进水氨氮负荷和控制较低的C/N,系统硝化反应经历了由弱→强→弱的变化,而氨氧化反应不断得到强化。64d时,当进水N/C比为3.75,COD和氨氮浓度分别为40mg/L和150mg/L,氨氮面积负荷为7.46g/m·2d,HRT=3.16h时,出水亚硝氮累积率达到56.7%,系统中实现了短程硝化反应,随着系统的稳定,亚硝氮平均累积率为80%,最高达95.8%;驯化过程中生物膜厚度由0.2cm增加到0.5cm,颜色也由浅黄色变成黄褐色,镜检发现微生物种类变少,钟虫和累枝虫等消失,膜体中间由大量的丝状体连接。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硝化污泥中AOB/NOB(A/N)对其硝化特性的影响,在两个SBR反应器中,通过控制单一基质,并结合影响因素控制和定期排泥,各自经过80个周期的运行,成功实现了AOB、NOB活性污泥的优化培养.依据Monod方程理论确定出AOB、NOB活性污泥中的丰度比约为1:1.不同A/N硝化特性的研究表明:亚硝化率、氨氧化速率、亚硝酸盐氧化速率以及好氧速率均受硝化污泥中A/N的影响,想要实现短程硝化的稳定运行必须使得A/N接近于1:0;氨氧化速率与硝化污泥中AOB的数量并不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常规的生活污水硝化工艺中,A/N应不低于1:2;结合好氧速率的在线监测,当好氧速率趋于稳定时,指示短程硝化的启动已经接近完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废水处理A/O生物脱氮系统的特点,基于传统硝化、反硝化原理和好氧段氨氮硝化、缺氧段硝态氮反硝化均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进行反应器氨氮、硝态氮的物料衡算和动力学参数推导,建立了硝化率ηN、反硝化率ηD和脱氮率η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反映了脱氮率与动力学常数KN、KD、进出水水质、反应器参数的函数关系,对于指导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马赛菌属脱氮Massilia neuiana的模式菌株PTW21进行研究,探讨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能力。菌株PTW21具有高效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能力,对NH4+-N和NO2--N去除率均超过90%。同时,菌株PTW21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且反硝化效率高于硝化效率,但当有NH4+-N存在时,会优先利用NH4+-N,再利用NO2--N,存在硝化-反硝化竞争抑制现象。同步硝化反硝化时,菌株PTW21可以去除95%以上的NH4+-N和NO2--N。Massilia neuiana的研究丰富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的种类,也为该菌种在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强化应用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2.
悬浮填料活性污泥法优化填料投配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悬浮填料活性污泥法中试试验系统,利用某城市污水厂生产工艺回流污泥为系统悬浮污泥,探讨了悬浮填料投配比、投配方式和中试硝化效果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悬浮填料最小投配比为15%即可满足系统硝化功能的要求;悬浮填料的投配方式宜采用集中投配并布置于曝气池的末端,这样既可提高系统的生物膜量,又有利于硝化反应的实现。而且,控制适当的溶解氧浓度,悬浮填料的投加有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更充分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A/O工艺曝气量控制及pH和DO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峰  彭永臻  马勇 《环境工程》2007,25(4):31-33,37
对A/O工艺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下曝气量对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好氧区pH和DO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平均硝化反应速率提高,平均DO浓度增加,但增加幅度降低。需通过控制曝气量大小,间接的控制硝化反应速率,使出水达标排放。可以应用平均溶解氧浓度和pH曲线上是否出现拐点,来判断反应系统的曝气是否过量、适量或不足。  相似文献   

14.
由于季节、地域等因素导致的低温环境会严重影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活性,如何提高微生物在低温废水中的脱氮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工程实际出发,在3种不同环境中提取出低温硝化菌BC-15、SL-14、MI-11,其在13℃下仍具有高效的脱氮性能,经16S rDNA鉴定均为Acinetobacter sp.。菌株间不产生拮抗反应,BC-15、SL-14、MI-11最佳复配体积比为1∶1∶1。采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硅藻土材料对复配菌株包埋固定化,对比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硅藻土材料固定化硝化能力更强,优化固定化材料最佳配比为硅藻土1%、SA 2%、CaCl2 3%、沸石6%。固定化颗粒成球性、传质性、稳定性均较好,固定后菌株耐酸耐碱能力明显增强,重复利用4次后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76.67%,硝化能力和结构稳定。固定化颗粒对实际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5.86%,具有高效的硝化能力,为低温污水处理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生物脱氮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地介绍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机理,即控制氨氧化停留在亚硝化反应阶段,不经过硝化直接进行反硝化.总结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优点,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在水或不同酸性条件下,徐州某矿矸石和煤泥可提取成份对硝化细菌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矸石和煤泥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可提取成份对硝化作用强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提示本方法在反映煤矿固体废物生态毒性方面有一定检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预水解对后续二级生化处理的影响,结合无锡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工业废水占40%的城市污水而言,原水经过水解预处理后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并且由于水解池在未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对碳源有机物的去除率较高,对后续硝化脱氨、反硝化脱氮和除磷存在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A2/O-MBBR)联合工艺,研究硝化液回流比(100%、150%、200%、300%)对该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为400 mg/L、ρ(NH+4-N)为30 mg/L、ρ(SOP)为8 mg/L条件下,硝化液回流比对A2/O-MBBR工艺系统中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而对缺氧区的吸磷量影响明显,缺氧区吸磷量随着硝化液回流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回流比为200%时,缺氧区的NO-3-N浓度为4mg/L左右,吸磷量最大为20.2 mg/L,胞内聚合物PHB代谢活性最好,利用率最高为1.12 g/(g·L)。体现了A2/OMBBR联合工艺具有显著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e possible impacts on nitrogen-cycle in a p-nitrophenol (PNP) polluted soil and the e ectiveness of wastewater sludge amendments in restoring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and urease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by an incubation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NP at 250 mg/kg soil inhibited urease activity,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rate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counts to some extents. After exposure to PNP, the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the tested soil was dramatically reduced to zero over a period of 30 days. Based on the findings,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was postulated as a simple biochemical indicator for PNP pollution in soils. Nitrogen-cycling processes in soil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applications of wastewater sludges. A sludge application rate of 200 tons/ha was su cient for successful biostimulation of these nitrogen processes. The microbial activities in sludge-amended, heavy PNP-polluted soils seemed to recover after 30–45 days, indicating the e ectiveness of sludge as a useful soil amend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