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岷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地位。流域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同时目前面临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部河段生态环境退化、局部城市河段水污染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流域生态安全格局面临挑战。针对岷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特点和生态保护要求,本研究认为:岷江上游应以生态恢复和保育为主,并采取措施保障下泄流量,必要时可实施小水电的逐步退出机制;岷江中游应针对水污染和缺水问题采取逐步改善水环境、节水等措施,保障水资源供给;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重点采取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保障粮食供给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汶矿区水资源条件评价与利用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汶矿区区域水文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确定了矿区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量及水资源模数,制定了矿区2005年和2010年统一的需水规划、供水规划,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化利用,保障矿区未来用水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可为国内其他矿区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因此,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采用法律手段对水资源实施保护和管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特别是依法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我国新水法的颁布与实施,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进一步研究建立水资源的物权法律体系,从而在水资源领域以水权为价值取向,健全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调整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落地 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据此提出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该文在对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角度,根据区内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潜力和环境状况,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关中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4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分布特征,进一步细分为8种亚模式,分析研究了各种亚模式水资源赋存规律、利用现状、开发潜力和合理利用方向,从而为水资源宏观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也为关中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何跃君 《环境保护》2020,48(1):41-46
黄河源区地处青海境内,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深度挖掘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社区牧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对于保障黄河源区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着重从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思路、把握的四个基本原则、五个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探讨了社区牧民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期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全面提升社区牧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和生活水平提供参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促使黄河源区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成为支撑黄河流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新活力和新动能。  相似文献   

7.
《环境》2000,(1)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从流域或区域范围内协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法和科学地管理水环境、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l—1999)》,在全省范围内对主要江河、湖库划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地处青海境内,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深度挖掘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社区牧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对于保障黄河源区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着重从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思路、把握的四个基本原则、五个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探讨了社区牧民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期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全面提升社区牧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和生活水平提供参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促使黄河源区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成为支撑黄河流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新活力和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13,(16):2
环境监管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执法、指导等活动的集合,是政府环境管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守住生态红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为不断加强、深化和创新环境监管工作作出不懈努力。伴随着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  相似文献   

10.
松嫩盆地水资源分布特征、开发潜力及21世纪用水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国土规划和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松嫩盆地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已经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松嫩盆地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实现松嫩盆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论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研究目的,首先分析了松嫩盆地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然后在统计现有利用量和预报未来需水量的基础上,得出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最后提出了松嫩盆地水资源在21世纪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针对地表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对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进行探讨,包括:①在分析已有生态及环境需水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及环境需水的定义;②对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论述。首先,回顾了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有关的概念;其次,根据河道水量平衡探讨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机理及其组成;第三,根据人类对地表水的影响强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划分为4个阶段,论述了每个阶段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分析了河流流量减少所造成的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论文为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性无需赘述。美国、德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探索并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经验。本文试图探析这些国家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成熟模式,分析并归纳出具有共通性的经验,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铜川市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部水污染严重、境内部分重要河流生态基流缺乏、水生态环境脆弱等严峻形势,水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对铜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近期需水量、可供水量预测、供需平衡分析,分析了铜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天津的水生态问题由来已久。河流开发利用程度高、人工化程度明显、水体污染严重、天然湿地逐年减少是水生态基本特征,诸多不适宜的人类活动造成生物种类减少、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问题,而水利工程的影响、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管理中的漏洞是导致水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调整水库管理方式、停止部分水坝的使用、建立切实可行的湿地保护管理模式、建立稳定的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建立湿地监测评估体系是保护管理水生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全国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研究框架;分析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压力带来的土地开垦、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等生态建设与土地开发行为,及其对国土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限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视角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国土空间开发的限制性差异;根据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提出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建设协同发展战略,开展黄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传承战略部署,并制订相关引导政策与保障措施,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在保护近海环境质量、维护海洋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和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在国家加快推进陆海、城乡国土空间统筹和优化的背景下,要实现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水质持续改善等目标要求,仅明确近岸海域和沿岸陆域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难以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还需进一步明确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体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已经实施20余年,目前呈现出法律地位不足、功能分类体系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一致、功能区目标间协调性不足、调整频繁、各省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管工作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应重新定位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对其所确定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的保护,并由环境功能保护的需求进一步提出水质保护、生态保护目标,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作为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目标空间管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法律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分类体系、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严格功能区划调整程序、完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管制度等对策建议,为完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永泰县大樟溪200km2小流域富泉溪作为代表,对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流域开发水环境影响、水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提出早期流域开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新一轮流域规划修编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耿海清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7):1136-1144
我国业已开展的自然区划、部门区划、经济区划和功能区划均难以作为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单元,以至于重点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全国“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论文提出了行业环境管理类型区的概念并在内蒙古的煤炭开发领域进行了应用。在分区过程中,针对煤炭开发的生态影响、水资源影响和土地资源影响三类主导影响,构建了与行业特点相对应的生态敏感性指数、水资源敏感性指数和土地资源敏感性指数。在此基础上,以县为基本评价单元,对内蒙古进行了三类敏感性指数的分区,进而通过指数组合,将全区共划分为4 类煤炭行业环境管理类型区;对每个类型区的煤炭资源条件、开发现状及主要资源环境制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分区环境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着重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生态的空间分区,以生态分区和流域水平衡为基础量化生态需水;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并预测生态需水。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性、建设性人类活动开展有效监管。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是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主要技术支撑平台。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现状、主动发现监管业务流程,梳理了当前在数据源、解译技术、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通过深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潜力,提升监测的精度和周期;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对先验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疑似生态破坏类型监测能力;扩大互联互通的数据源和接入能力,完善会商研判的数据资源的智慧监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