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北京城区河湖水系治理中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地回顾北京市近20年河湖水系治理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根据对城区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总量的粗略估算,指出城市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整治后的河湖水系水质恶化最主要的污染因素;结合发达国家对河湖水系治理的一些经验对北京市河湖水系的治理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彻底治理河湖水系的污染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供其他城市在治理城市水系污染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面源污染模拟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流域面源污染模型往往忽略或简化河道内污染物变化过程的缺陷,探讨了河道水质模型对流域面源污染模拟的影响.以太湖流域浙西区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一定物理机制的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SWAT模型,分别以激活和不激活其嵌套的河道水质模型QUAL2E,即SWAT模型与QUAL2E模型紧密耦合和松散耦合两种情况进行模拟,并比较了对TN及TP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丰水期与平水期的模拟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别;但在枯水期,由于水量较小,河道内污染物变化过程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同时引入QUAL2K模型,分析认为改进河道水质模型对提高SWAT模型模拟精度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QUAL2K模型在西苕溪干流梅溪段水质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QUAL2K是一维稳态水质模型,由美国环保局开发并在QUAL2E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QUAL2K模型对西苕溪干流梅溪段的水质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针对西苕溪的具体情况,选用COD、氨氮和总磷作为模拟预测指标,用模型率定法并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了COD降解系数Kc、氨氮降解系数Kn和总磷平衡系数Kp等水质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四川城市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省作为西南粮食生产大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可能带来的土壤污染风险急需探明.结合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发展格局和多样的地形条件,研究了成都、宜宾、南充、达州、西昌、马尔康城市夏冬两季生活垃圾的物理组成、重金属含量及垃圾主要组分受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生活垃圾中厨余、包装纸、卫生纸、橡塑和灰土是主要组分,共占总量的78.25%~96.92%;四川地区垃圾中Cu(14.23~107.56 mg/kg)、Cd(0.07~0.63 mg/kg)、Zn(53.77~338.30 mg/kg)、Hg(0.01~0.41 mg/kg)和Cr(35.39~179.63 mg/kg)浓度较高,易造成土壤污染.以土壤环境质量农业用地标准为参照计算得出的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表明:仅夏季宜宾生活垃圾处于Ⅰ级中度污染;四川地区夏冬季总体处于无污染水平,且夏季污染负荷指数略高.通过测定垃圾主要组分中重金属含量,发现厨余和灰土是成都夏季垃圾中Cd的主要来源,灰土是四川地区垃圾中Cu、Zn和Cr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产生的灰土是西昌冬季垃圾中Hg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城市环境噪声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第一位因素是机动车辆密度;同时建立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短期预测精度很高,未来5年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呈平稳下降趋势.为规划防治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第一位因素是机动车辆密度;同时建立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短期预测精度很高,未来5年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呈平稳下降趋势.为规划防治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城市近郊型地下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选择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进行分析,沿地下河流动方向共采集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检测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总PAHs为257.7~609.5ng/g(基于表层沉积物干质量计算),整体浓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从PAHs组成来看,16种PAHs均被检出,且含量表现为4环PAHs>5~6环PAHs>2~3环PAHs;空间分布规律呈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且2~3环PAHs占比先增大后降低,而4~6环PAHs占比变化则相反;不同区域的PAHs来源各不相同,上游地区PAHs为燃烧来源,中游地区PAHs为石油来源,下游地区为混合来源,燃烧来源、石油来源与混合来源对PAHs的贡献率分别为28.4%、16.5%和55.1%。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区域污水收集、截污系统的完善与水质净化厂出水标准的提高,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越来越凸显.针对当前城市内河流集水区域城市面源污染负荷难以量化、对水体水质影响效应难以解析等问题,以深圳市观澜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的现场勘察调研与地表累积物采样研究,来修正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  相似文献   

11.
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开发城市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方法,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就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二次污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对其氮磷营养盐释放及河道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工程现场应证。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污染底泥生物修复状况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大的影响,在底泥不加修复时,底泥污染物释放使水体COD、TP、NH3-N浓度分别达到30~35 mg/L、0.4~0.5 mg/L和3.0 mg/L,底泥修复后分别为15~20 mg/L、0.1 mg/L和2.5 mg/L;底泥G值(y)与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量(x)呈负相关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0.5124x-0.1394(R2=0.9222),y=0.17772x-0.4781(R2=0.8701);结合底泥的生物修复,采用曝气增氧投加生物制剂措施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时COD、NH3-N和PO3-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3.6%、25.0%和15.7%;对古廖涌的现场治理工程表明,在未对河道底泥进行生物修复的情况下,经过氧化塘预处理河道水体增氧-水体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等措施的治理,河道中、下游水体又逐渐恢复黑臭,在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后,河道污染水体水质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对农村河流污染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控制农村河流污染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规划在前、政府重视、发动群众、综合整治、循环利用、结合特点、区别对待、建立制度、长效管理的农村河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伏牛溪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河流治污措施对河道水质改善的效果,用MIKE11模型对伏牛溪河道主要污染物氨氮和CODMn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河道沿程点源全部截污后,可降低43%的氨氮和65%的CODMn,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水标准;补充20 000 m3/d污水厂尾水(仅深度处理其中6 000 m3/d),河道氨氮浓度将升高12%、CODMn浓度可降低17%,水质不能满足Ⅴ类水标准;补充20 000 m3/d全部深度处理的污水厂尾水,可以降低39%的氨氮和42%的CODMn,水质基本可达到Ⅴ类水标准;采取组合措施后,氨氮可降低12%~37%,CODMn可降低7%~30%。组合措施优于单一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市蔷薇河有机污染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连云港市饮用水源蔷薇河的有机污染现状,分析其污染的来源,提出了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粤西某石化城河段几种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容量计算 ,发现即使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 ,其水质状况与目标的差距仍较大 ,据此提出小容量河流的观点。为保护水环境 ,结合流域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工业污染源达标控制手段 ,而采用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来改善水环境的观点 ,并以中长期水环境规划年内目标值为依据 ,分析了本方法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对其他具相似条件小容量河流的城市水环境管理起到借鉴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避免因FAS释放过量有机物和氮而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分析了以给水厂铁铝泥(FAS)构建过滤柱处理富营养化河水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了以厌氧热处理改性后的FAS作为辅助基质(2%)构建过滤柱。结果表明:在对其他性质无影响的情况下,FAS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过滤柱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率,促使出水磷浓度在整个运行期间小于0.01 mg·L-1;被FAS吸附的磷主要以NaOH提取态、HCl可提取态和残渣态存在。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FAS的添加促使过滤柱中富集了Rhodoplanes、Sulfuritalea、Nitrospira、Leucobacter、Geobacter、Dechloromonas等有助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复合污染控制的菌群。FAS作为辅助基质构建过滤柱可有效控制富营养化河水中磷污染。  相似文献   

17.
黑臭河道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副产物”之一,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处置大量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生物滞留柱小试模拟实验,评价黑臭河道底泥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以及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在设施初期8次淋失实验(累计进水量3.6倍空床体积)后,各模拟柱出水的COD、TN和TP浓度基本趋于稳定;在模拟地表径流进水实验阶段,不同填料组成模拟柱对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在18、21和20个周期后基本趋于稳定;添加有6%的河道底泥、20%的木屑(体积比)并设有存水区的模拟柱,对COD、TN、TP去除效果相对较好,稳定阶段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2±3.02)%、(86.82±7.09)%、(96.73±2.06)%,相对仅填装田园土的模拟柱,对COD、TN、TP的去除率可提高5.74%、43.61%、9.49%。河道底泥与河口感潮河段底泥用于改良生物滞留设施的填料,尽管存在一定污染物淋失风险,但通过合理配置填料组成和设施结构,可一定程度提高设施对COD、TN、TP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曝气耦合表面流湿地工艺处理劣Ⅴ类河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条件并探讨耦合技术对药物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优化后的曝气条件为:曝气量0.45 L·(min·L)−1,水力停留时间1 d,曝气间歇时间2 h(每曝气1 h),曝气位置(曝气深度/水深)0.5处。此条件下耦合技术去除TN、${rm{NH}}_4^{+}{text{-}}{rm{N }}$、TP和COD的效率为55.6%、78.7%、68.1%和53.4%。应用耦合技术处理了2个不同浓度级别(150 ng·L−1和1 000 ng·L−1)的含药物类污染物的河水。结果表明,耦合技术对酮洛芬、普萘洛尔、甲氧苄啶、罗红霉素、布洛芬和缬沙坦的去除效果皆优于对照实验,对罗红霉素和布洛芬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同时,耦合技术对常规污染物TN、${rm{NH}}_4^{+}{text{-}}{rm{N}}$和TP 的去除也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可为河道治理中表面流湿地技术的改进及河道水体中药物类污染物的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废水、挥发酚、氰化物、COD、石油类和氨氮为中国工业水污染指标,利用分解分析方法将2004—2010年间的污染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污染治理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结果显示,这5类效应的平均作用强度分别为2.08%、3.04%、15.61%、17.37%和32.88%,其中规模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是影响工业水污染的主导效应。各类效应对不同污染物的作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规模效应促进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结构效应以加重污染为主,污染治理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以减轻污染为主;广义技术效应的平均作用强度和负向作用概率均最大,是现阶段中国工业水污染控制最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