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当前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水资源的保护是直接与资源、环境有关,间接与人口有关,这一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重要问题之一。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不足,水质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饮用水的水源有地表水。(河流、湖泊)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质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和敏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生态环境退化和海平面上升,已构成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建立适应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政策和运行机制,采取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策略,可完全达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并有效实现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有机协调及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今年 3日的一份水资源报告说 ,过去 2 5年 ,历次国际会议一再强调适当的水资源管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问题 ,但始终难以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全世界淡水资源供应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92 0年至 1990年 ,全球人均水供应量减少了 1/3 ,今后 2 0年 ,有可能再减少 1/3 ,除非有关国家政府领导人采取积极措施。报告称 ,亚洲只占淡水资源的 3 6% ,欧洲 8% ,非洲 11% ,北非和中东水资源特别短缺。而南美情况较好 ,分享水资源 2 6% ,但人口为世界总人数的 6% ,加拿大和俄罗斯水资源较丰富。多数国家水资源的 2 /3以上用于农业 ,据瑞士联邦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的短缺、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枯竭、生态的失调、灾害的加重,导致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日益受到威胁。当代上述的7大世界性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起因则是人口的增长.为此,各国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在从自己的学科出发,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决策者成  相似文献   

5.
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规模开发矿业和集约化农业的当今社会,人类从根本上直接地干预着地球环境.鉴于人类利用资源和改变环境的要求,自然界承担了资源再生和环境净化的功能.资源利用与再生、环境变异与净化互为因果关系.区域或全球环境质量潜育着日趋恶化的危险.资源环境问题具区域性特征.根据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区域的时空尺度,以及环境质量变异的发生学原理,维护区域资源环境平衡关系应遵从如下原则:资源替续的阈值原则、区域环境容量的阀值原则、区域资源开发的综合原则、多种资源利用的统一性原则、邻近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原则.在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研究中应具多层次性.我国西南地区资源待开发、经济待振兴.针对西南地区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的高梯度特点,开展西南地区资源环境战略研究具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的执法依据,是新兴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是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规划目标和方向,是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当前,环境问题已列为世界四大危机(环境、能源与人口)之一.  相似文献   

7.
污水再生利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再生利用成为解决中国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再生水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用风险评价技术评估再生水的健康风险目前再生水回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论述了再生水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最近若干报告书对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情况作了分析。称,未来25至30年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至2025年,全球2/3人口将生活在水紧缺的条件下(参见联合国环境计划淡水网页,freshwater unep.net)。美国水回用协会建议采用3种措施解决21世纪用水问题:实施多种废水回用和脱盐  相似文献   

9.
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有智能动物的星球。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工具,超脱了生物规律的制约,从本能地适应自然到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从发现与开发了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发展至今,已建成了高度机械化、电器化的人类世界。但由于不当的工业布局,人口的急骤增长,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穷凶极恶地榨取,以及战争,人类生存的环境失去生态平衡,使得繁华的世界出现“资源、环境、粮食、交通、人口以及贫穷”等严重问题。人类是智能动物,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环境受污染,森林被毁坏,物种在减少,生态失去平  相似文献   

10.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0):763-763
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中国一印度环境与发展及其全球政策研讨会2006年9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两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双方认为,中印两国在环保领域中的合作可以在多方面进行:一是清洁煤技术;二是降低能耗和节能建筑等;三是可再生能源;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对人口密集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对城市水资源要实行“保护与开源节流”并重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改善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管理     
地球上的人类为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开发着尚未被利用的自然资源,致使这些资源的总量迅速减少;同时,由于在这些人类的开发、生产与加工活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未予以审慎地处理,从而产生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里,人口的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广泛而紧迫的粮食与资源危机,以及污染的问题。正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决不能光抓“三废”治理,而应同时注意防治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系统的错综复杂关系中,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搞社会主义建设,除了抓好工农业  相似文献   

14.
水的再生与再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水资源研究领域内的活跃课题[1].由于世界范围内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需水量急剧增长.加之,近年世界气候的反常,某些国家和地区多年干旱,“水荒”的危机威胁着人类.因此目前水的再生和再用课题的研究就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资源科学系,拥有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生态工程研究所、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化学研究所、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等9个研究机  相似文献   

16.
云南,以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农业资源及旅游资源等等而闻名于世.但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很不均衡,经济技术较落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的诸如水土流失、植被复盖率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局部地区工业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开发节奏的加快日益突出.因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我省的环境发展战略,就是为了探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规律,谋求永续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最佳选择.本文从我省的自然环境特征、人类开发环境类型、开发中已出现的环境质量问题,发展趋势分析和维护环境良好质量的战略途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内容以“污染问题”为主,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概略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川滇黔接壤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及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区域人口负荷大,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综合因子的作用下,已使区域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指出了区域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环壕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在人口急剧膨胀和污染日趋严重以前, 全球人类生存环境是协调的、是良性循环的.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社会科学家研究社会问题,决策者着眼于政治斗争,谁也不注意(或没有想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地球会出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粮  相似文献   

19.
参考国家相关指南并结合南京市实际,以区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南京市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于预警视角从资源、环境、生态等维度选取典型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针对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基础评价和针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专项评价。采取"短板效应",结合基础、专项评价结果进行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为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并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超载因子识别与分析,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绿色建筑小区已逐渐成为潮流,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绿色建筑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优化了小区雨水收集与分散处理系统、雨水集中收集与处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技术,具有投资省、处理效果好、管理方便等优点,适合为今后的绿色建筑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