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塘高速公路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5个气象站(北京、武清、北辰、东丽和塘沽)1971~2006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发现,近36年该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雾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季节、日变化特征和地域差异;秋、冬季是大雾多发期,大雾持续时间多数为8 h,且冬季大雾有越靠近沿海雾日越多的特征;同时,还发现京津塘高速公路出现辐射雾的几率明显多于平流雾.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雾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持续大雾对日光温室蔬菜的致灾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下旬,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大面积受灾,损失惨重。灾情发生的主要气象环境因素为:长期高湿、寡照、低温,系高空平直西风环流不利于较强冷空气南下和地面冷高压东南部弱冷空气不断扩散的稳定形势下形成持续大雾天气所致。大雾前期低层偏南气流持续输送水汽、水汽通量的连续辐合、低层切变过境为持续大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低层湿度条件,逆温层的形成与维持为持续大雾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夜间偏北微风少云的天气利于雾滴的形成,而强冷空气的入侵是持续大雾天气结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持续大雾天气预报的着眼点及日光温室蔬菜的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阜阳市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 a阜阳市雾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阜阳市年平均雾日总体呈现出东多西少,近50 a雾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大雾天气主要集中在冷季(10月至次年3月);大雾开始的主要时段在凌晨3时至早上8时,大雾消散的主要时段在9时前后,持续时间在3 h以内的大雾最多;适当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利于大雾的产生;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的上升在冷季有利于雾日增多,暖季(4-9月)则反之,同时雾日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气温有很好的一致性,而雾日的年际变化则与相对湿度的变化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了2012~2018年四川盆地在弱天气系统影响条件下出现的30次突发性暖区暴雨过程,按850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了偏东风型、偏南风型和低涡型3类,并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实况探空观测资料统计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物理量阈值,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暴雨的环流平均场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1)偏东风型和偏南风型暴雨均出现在盆地西部,其中偏东风型雨带更靠近龙门山脉,低涡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南部,3类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都是夜间增多,次日上午减少;(2)暖区暴雨临近时,500hPa四川盆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或弱波动气流,700 hPa云贵至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850 hPa贵州至四川盆地为偏东或偏南气流,平均风速增大2~4m·s~(-1),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风速辐合及浅薄的低涡环流区域,在偏东风型暴雨过程中,龙门山地形的强迫抬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暖区暴雨发生在异常高能高湿的条件下,850 hPa平均比湿达16.8 g·kg~(-1)、CAPE平均值达1956 J·kg~(-1)、K指数平均值达40.1℃,显著高于气候平均值和一般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5.
广西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具有气候代表性的32个站点1961-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引入季节无雨日作为划分干旱的标准,采用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等,对广西春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广西春旱的趋势变化不明显,主要以年际、年代际变化为主,从空间分布看,广西春旱以全区一致性型为主要空间分布型;在春旱年,广西上空对流层低层出现偏南-西南气流距平强辐散异常,伴随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异常,同时东亚大槽偏弱,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中纬度大陆高压减弱,中高纬环流平直,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华南;广西春旱年前冬阿留申低压明显增强,大陆高压也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当前冬印缅槽偏弱时,广西春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大气海洋对东北亚冷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北亚夏季气温场与全球海温场的SVD分析,得出东北亚冷夏的产生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查120a来东北亚冷夏年西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状况,发现该区域93%为负距平.对1881-1999年西北太平洋海温指数NWP及Nino3.4序列与东北亚夏季气温序列的相关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海温与东北亚冷夏的关系较El Nino与之的关系要直接得多.从西北太平洋影响东北亚夏季气温的机理来看,西北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环流共同对东北亚夏季气温产生着影响,当夏季西北太平洋吸收的短波辐射较少,海温距平为负,向大气释放的潜热通量较少,而500hPa位势高度场偏低时,东北亚发生冷夏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1951-2007年农业受旱面积和播种面积资料,分析了我国农业干旱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特征、长期变化趋势、1979年前后的变化和极端农业干旱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华北、内蒙古和西北东部的平均受旱率高、年际变化小,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干旱最严重;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干旱有显著加重的趋势;1979年后除长江中下游局部(安徽和湖北)、河南和福建外,其他地区的农业干旱都在加重,极端农业干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东部和华北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2年青藏高原29个气象台站的沙尘天气资料,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并结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的200 hPa高度场数据,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发生在12月至次年5月,1961-2002年间其发生频次呈显著减少的趋势;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为沙尘暴的高发区域;沙尘暴高发中心随季节的推移由藏南逐渐北移至羌塘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冬、春两季200 hPa高度场在沙尘暴强年均表现出纬向西风气流增强,传输到地面的能量增加,利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而在沙尘暴弱年均表现为经向环流增强,阻碍了能量的向下传输,不利于大风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冬季逐日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低于一个标准差来判定极端冷事件,进而利用冷事件的持续天数和气温累计距平构建冬季极端寒冷指数(Extreme Cold Index of Winter,ECIW)。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ECIW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差异。结果表明:近60 a来黑龙江省ECIW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突变后冬季冷事件强度显著减小。回归分析表明,突变前的1961—1985年,当ECIW强度偏强时,环流呈现北极涛动负位相和弱的欧亚遥相关型正位相分布特征,西北高东南低的环流配置下东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影响黑龙江省的冷空气较强。而突变后的1991—2020年,环流呈现典型的欧亚遥相关型正位相分布,东亚温带急流显著偏弱,北高南低的配置下黑龙江上空低值系统活跃。对北极涛动、欧亚遥相关型、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等指数与ECIW的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北极涛动和欧亚遥相关型是影响ECIW的重要环流因子,1961—1985年北极涛动是主导因子,1991—2020年欧亚遥相关型是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EOS-MODIS资料在陕西大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树誉 《灾害学》2003,18(2):23-26
通过对MODIS资料通道光谱特性的分析,探索了适于大雾监测的通道组合和量化判识指标,并对2002年12月陕西发生的几次大雾天气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此外对陕西大雾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