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居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2.
应用可拓学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清  董华  张吉光 《灾害学》2006,21(3):64-68
可拓学研究可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要解决灾害和事故的不可避免性与使灾害和事故损失最小化之间的矛盾。运用物元理论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进行形式化表述,分析其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轭性等,有利于寻找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矛盾,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研究中引入可拓理论,有利于规划组建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3.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社区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五是大力提高减灾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管理与安全管理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创新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课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及灾害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及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并从网络化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及法制层面等多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学城建设的蓬勃开展,大学城公共安全已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又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阐述了公共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同时,参照当前国际上成熟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基于脆弱性(风险)与(减灾)能力两个维度,初步建立了大学城公共安全评价指标的内容体系。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对公共安全评价流程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证。结合具体的评价结果,针对大学城脆弱性风险防范和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以供大学城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和发展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孙明  王绍玉 《灾害学》2015,(2):124-127
基于鱼骨图法,引入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法(PCA),结合统计软件SPSS对宾县17个乡镇的公共安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公共安全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因子,计算出各乡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值,得到不同乡镇的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排序。结果表明:各乡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差异较大,且基础设施承载因子和土地承载因子是影响乡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最重要的因子,加大公共安全和生态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可以较好地提高城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
朱天宇  孙明 《灾害学》2015,(2):215-219
近年来,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研究愈发重视,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场所,关于社区公共安全评价也尤为重要。建立定量化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规划体系是促进社区公共安全发展的重要有效措施之一。根据社区公共安全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建立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14个社区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上下限值,结合统计软件SPSS,采用主成份分析法(PCA),找出影响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对选取的社区进行公共安全承载力排序,通过定量化分析提出公共安全规划与管理对策,为提高社区公共安全承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孙明  王绍玉  闫建新 《灾害学》2015,(1):115-119
将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引入到农村公共安全研究中,根据农村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0个,基于鱼骨图分析法建立村镇公共安全体系。结合统计软件SPS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村镇公共安全体系进行排序,找出影响村镇公共安全水平的重要因子,为改善村庄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结果表明:一分区各村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差异较大,且基础设施承载因子和土地承载因子是影响村庄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最重要因子,加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可以较好地提高村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韧性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的新理念,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了韧性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单体建筑和基础设施系统两个尺度的韧性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韧性理念下存在的短板,提出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实施路径。对于既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首要任务是评价其功能,建立韧性评价方法;对于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关键是融合韧性理念的规划和设计,明确恢复路径。最后提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策略,从设施、管理、文化、经济和智能 5 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提升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健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主动管理理念;提升全社会人民韧性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优化地下空间布局,设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专项资金;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辅助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0.
正关注小语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公共安全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发展的崭新篇章,也给推进新型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和提速期。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协调机制,是贯彻党的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F0003-F0003
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灾害及突发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对于应急系统建设以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已逐步提上日程。《田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则中明确提出“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设备”,“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可见,紧急救援装备的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公共安全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以及应急处置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紧急救援的发展阶段与进程。  相似文献   

12.
《民防苑》2014,(3)
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是由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投资建设的一个集防空防灾知识普及与公共安全知识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位于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108号(复兴中路593号)民防大厦7至10层,建筑总面积4400平方米,展馆共分为序馆、人民防空馆、防灾减灾馆、回顾与展望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民防苑》2014,(2)
正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是由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投资建设的一个集防空防灾知识普及与公共安全知识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位于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108号(复兴中路593号)民防大厦7至10层,建筑总面积4400平方米,展馆共分为序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14,(12)
正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是由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投资建设的一个集防空防灾知识普及与公共安全知识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位于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108号(复兴中路593号)民防大厦7至10层,建筑总面积4400平方米,展馆共分为序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与福建省省长唐登杰分别代表中国地震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新时代福建防震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协议。协议签署将进一步提升福建省防震减灾能力,加快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在福建的实施,增强防震减灾在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基本实现新时代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现代化、业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灾害事件威胁着城市的发展,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业务持续规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BCP)在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据欧美和日本制定的BCP规范、指南以及规划成果,系统介绍了BCP的内涵、特点及内容,并探讨了与其他城市防灾减灾相关规划的关系,最后介绍了目前BCP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在城市防灾中的作用和效果,并总结BCP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和灾害应急管理的启示,以及未来在我国的应用展望。目前我国尚未将BCP运用于城市防灾减灾中,而这种新规划的防灾减灾观点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来应将其应用范围拓展。  相似文献   

18.
《灾害学》2016,(1)
对公共安全国际标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综述,对公共安全标准化组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详细介绍了ISO 22312:2011《公共安全——技术能力》国际标准的作用、使用范围和内容,提出了公共安全技术能力的研究方法以及三维安全缺口模型。并具体分析了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来源于科学技术、人为、经济、地质、生物、气象、气候、环境、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天外、自然资源、社会凝聚力以及火灾的威胁),需保护的目标(包括文化、卫生医疗、能源、资源、基础设施、运输、网络、政府、人员、银行与金融),以及危机的阶段(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危机发生后)。重点强调了公共安全的关键技术能力,给出了7大分支的具体内容及其解释,包括传感技术、指挥和控制,通讯和协调能力、模拟技术、对公众提供保护的能力、监控技术、实体防护技术、后勤保障能力。还包括对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系统、火警探测系统、识别、信息和计算机、汽车导航系统、船岸无线电、纳米、人机界面、抗震结构等技术的运用能力。以为我国公共安全及其相关组织实施该国际标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16,(2)
城市人口、交通网络与避灾绿地三者空间布局与匹配性共同决定应急疏散效率。多中心性评价模型为三者空间布局与匹配性研究提供量化分析基础。该研究基于多中心性评价模型研究了沈阳市中心城区避灾绿地-交通网络-人口匹配性。首先,根据多中心性评价模型,采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测度交通网络介数中心性,探讨其与人口分布、避灾绿地匹配性。然后根据各街区居民到避灾绿地时间邻近中性,分析人口-避灾绿地匹配性。最后,综合判断避灾绿地-交通网络-人口匹配性。研究发现沈阳市中心城区避灾绿地-交通网络-人口匹配性整体较差,仅城市中心小范围区域匹配性较好,但其对应避灾绿地数量少、面积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介绍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实现安全规划对象海量数据的可视化、规范化、条理化及可编辑化,并根据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和危险源区域,得出救灾单位的有效服务范围和危险源的风险范围,利用G IS的分析统计功能,快速统计出区域内人口及资源,依此计算救灾单位应具备的资源量,并合理组织危险源区域内人口的转移搬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