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查找狂犬病传染媒介物、寻找狂犬病发生的规律是很困难的。例如,狂犬病潜伏期的长短是和病毒入侵动物机体的部位(伤口的位置)有关,但是狂犬病并不是随着病毒在体内的流动而发展的。据调查,多数人认为病犬的唾液是产生狂犬病的根源,但是健康牛舔食有患狂犬病母牛唾液的带毛刺的盐砖并没有传染上狂犬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根治这种病的药物。如果机体不能对这种病的抗原产生永久抗体,那么用什么方法来预防控制这种传染病呢?至今,在狂犬病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解释。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这些科技水平很高的国家的兽医防疫资料中都提…  相似文献   

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在几乎所有哺乳动物中传播的高致死率人畜共患传染病.狂犬病传染途径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患畜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  相似文献   

3.
1 发生和传播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是RNA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在患病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本病,但大多数地区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约占90%,病猫次之,病人传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小。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感染散布传播,引起动物和人发病,也可通过皮肤损伤和口、鼻黏膜及眼结膜等使人感染。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狂犬病动物咬伤、抓伤或从粘膜感染引起,在特定条件下亦可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被感染动物唾液内含狂犬病病毒。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典型症状为恐水症,又称“恐水病”或“疯狗病”。本疾病极为凶险,病死率100%。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破损皮肤侵入体内传播。还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近几年,乌鲁木齐市在各级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加强了对犬类狂犬病的预防,提高了免疫密度,使狂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破损皮肤侵入体内传播.还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近几年,乌鲁木齐市在各级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加强了对犬类狂犬病的预防,提高了免疫密度,使狂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英国的遗传工程学研究者表示,转基因烟草作物可以产生一种人体蛋白质,而这种物质能抗击致命性的狂犬病病毒。人类感染上狂犬病病毒的途径一般是由被感染过的动物的咬伤而传染来的。而这种病毒在出现致命疾病之前的潜伏期为几周甚至几年。只有一些特殊抗体能够预防狂犬病,例如从马身上,或者从已经得过狂犬病人身上获取的抗体。位于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希拉里和她的同事已经成功地将人体狂犬病抗体的DNA译码移入烟草作物中。发明者告诉大家,转基因的烟草作物产生的抗体效果和哺乳动物例如大颊鼠类或人类自身抗体一样,并且没有任…  相似文献   

8.
奶牛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人和各种畜禽都可感染,是由狂犬病病犬或带毒动物咬伤而传染。 病畜或带毒动物的唾液中有大量病毒,通过咬伤使病毒沿奶牛感觉神经纤维进入中枢神经;或由血液侵入脑组织,神经细胞受刺激后引起兴奋反应,神志扰乱,兴奋性增强,随着神经细胞变性,引起麻痹症状,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作犬业》2010,(2):60-61
第一条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相似文献   

10.
狂犬病是侵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其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流出白色泡沫的病犬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病畜。  相似文献   

11.
狂犬病防制     
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典型症状为“恐水”,故又称“恐水病”。本病极为凶险,病死率几乎为100%。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兽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排出体外。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15d,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含有病毒。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幼犬的疾病要早预防,及时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狂犬病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人畜共患病,由一种嗜神经型病毒所引起。这种病毒多集中在神经组织、唾液腺体及唾液中,只有通过伤口才能传染,潜伏期半月至一年不等。1.1预防接种程序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狂犬病疫苗首选单苗,确保临床效果。①幼犬在出生50日后,就可接种疫苗,以接种进口六联苗为例,连续注射3次,每次间隔4周至1个月。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条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第二条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  相似文献   

14.
<正>狂犬病又叫"恐水病",俗称"疯狗病"。是狂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存在于狂犬的唾液中,当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就进入伤口,循着末梢神经到达脑部繁殖,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如兴奋、麻痹等,继而病毒由脑循着神经到达唾液腺中。传染源除病犬外,其他动物如患本病的猫、狼和狐等也能传播本病,狂犬病患者也能成为传染源,因为当人受到狂犬病毒感染后,他人的皮肤或粘膜伤口若和患者唾液接触,就可能被传染。狂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几乎是全部死亡,所以预防更显得  相似文献   

15.
<正>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神经调节高度障碍为特征,表现为患畜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终因麻痹而死。1病原与流行特点狂犬病的病原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延脑、大脑皮层、海马角、小脑和脊髓中,此外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病毒存在于患畜的中枢神经细胞及唾液中,能在细胞的胞浆内形成一个至几个狂犬病病  相似文献   

16.
猪伪狂犬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狂犬病是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家畜中以猪发生较多.其病原体是伪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体内,并随鼻液、唾液、尿、乳汁及阴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因此,病猪是各种动物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属嗜神经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是目前病死率(100%)最高的传染病,人和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病毒随唾液排出,经咬伤、抓伤皮肤或舔舐黏膜侵入机体而引发感染。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约有120~1 700万人被犬等动物咬伤,其中约6万余人死于狂犬病,该病死亡数始终高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数前列。狂犬病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8.
1流行病学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常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患病动物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病畜、潜伏期带毒的动物以带毒的畜产品都是危险的传染源,特别是犬科动物常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据统计,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咬伤,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唾液也可感染,也可经气  相似文献   

19.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此病的传染是通过狂犬病动物咬伤健康人畜或在个别情况下是由于狂犬病动物唾液落到人畜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上而感染的 ,致死率高。迄今 ,狂犬病仍然是威胁人畜安全的最危险的传染病之一。全球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达 5万人 ,其中儿童的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 30 %~ 5 0 % (Y .Rotive等 ,1998)。关于动物因狂犬病的死亡情况 ,鉴于我国在这方面统计尚少 ,兹将我国接壤的邻国俄罗斯于 1999年和 2 0 0 0年家畜和野生动物遭受狂犬病侵害的统计予以报道。这个统计资料对我国具有直接参考价…  相似文献   

20.
认真做好狂犬病免疫预防和管理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病畜呈现狂燥不安和意识紊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病畜和带毒的野生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延脑、大脑皮质、海角、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排出体外,在临床症状中出现前10~15 d临床症状消失后面6~7 d,唾液中均含病毒。因此,对被犬等咬伤的动物和人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