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与环境和全国渔业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1956~2002年东海区捕捞品种中经济价值较高、在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的11个种类的产量,并利用数理统计学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东海区11个主要捕捞种类历年来的资源变动特征、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11个主要捕捞种类的渔业资源状况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的资源、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的资源和尚有潜力的资源,其中大黄鱼、鳓鱼资源已进入资源衰退期,带鱼、鲐鲹鱼类、墨鱼和小黄鱼等处在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期,虾蟹类、鲳鱼、马鲛鱼、鲷科鱼类和海鳗等资源尚有潜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渔业正持续快速发展,到本纪末使水产品产量达到3500万吨。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渔业技术改革方面,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中国式的渔业技术改革道路。对我国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应当有正确的估价,正如一些水产资源专家指出:“中国海域位于40°N以南的中低纬度地带,渔业资源生物种类组成极其多样,但资源密度不高,尤其是单鱼种的数量级较低,历史上最高单渔获量,超过50万吨的鱼种仅带鱼一种;产量曾经达到10~30万吨级的鱼种有大黄鱼、小黄鱼、太平洋鲱、鲐、蓝园参、绿鳍马面鲀、黄鳍马面纯和枪乌贼等,亦不足10种。其中多数种类的年渔获量,一般只有几万吨或数千吨,如果与世界海洋渔业中高生产力海域的高生物量鱼种(如狭鳕、秘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2017年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增殖效果,依据2014—2017年每年5月上旬和8月下旬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2017年和2014—2016年的8月下旬(休渔后期)的渔业资源密度、资源结构和资源补充能力的同比差异,以及5月上旬和8月下旬的资源密度环比差异。结果表明,总渔业资源、鱼类及3种典型资源种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资源密度同比和环比均以2017年为高;2017年资源密度相对增长率鱼类甲壳类头足类;2017年休渔后期主要经济种类的生物量或尾数合计比例均高于2014—2016年,生态优势种更为集中;以带鱼、小黄鱼和银鲳为代表种的休渔后期资源补充数量和单位亲鱼量补充量均以2017年为最高。研究认为,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具有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其中对鱼类的贡献最大;但现有休渔制度对渔业资源仅起到短期暂养的养护作用,延长休渔期的渔业增产效果仅仅限于当年。  相似文献   

4.
一、东海区渔业生态管理基本概况 我国东海区包括东海和黄海南部的海域,总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渔场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600多公里。东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有各种鱼、虾、蟹等可利用的水生生物1751种,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并称为东海四大海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和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于1998年10月8日至10日在安徽省歙县举办了“我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三个海区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和从事渔业资源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老领导和专家20余人。会议研究分析和认真讨论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渔业环境不断恶化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研讨会探讨了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4年夏季东海区渔业资源状况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2000-2004年夏季东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资料,初步分析了2004年夏季东海区渔业资源状况。结果表明,2004年夏季监测海域的种类组成以带鱼、小黄鱼、太平洋褶柔鱼、黄、剑尖枪乌贼、刺鲳等为主,渔业资源种间结构较2003年同期略有改善。2004年春夏季水温较2003年同期偏高,有利于渔业生物资源的补充和生长,各类群和主要经济种类的渔获率显著提高,除银鲳外,带鱼、小黄鱼、刺鲳等资源状况趋好,预计伏季休渔结束开捕后,秋汛生产的渔况将好于2003年。  相似文献   

7.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带鱼是东海区年产量最高的鱼种。占东海区海水鱼总产量的35%,是东海渔业的支柱,其资源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渔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小黄鱼,目鱼等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资源衰退的情况下,其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东海群系带鱼资源水平不断下降,尽管先后采取了底拖网“伏休”、张网休渔期。幼带鱼保护区等一系列保  相似文献   

9.
王兰生 《海洋渔业》1992,(6):276-277,285
<正> 70年代浙江省带鱼平均总产量25万余吨,占东海区带鱼总产量的60%和浙江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8%,也是我国海洋渔业中最重要的捕捞对象。1974年浙江渔场带鱼产量达34万吨。因此,在渔业经济诸多研究课题中,加强并突出对带鱼资源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相似文献   

11.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55.22)×104t,年平均产量28.63×104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吉布提地处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要冲,吉布提海域隶属于世界51渔区,其海洋渔业资源的年可捕量为4.8×104t。吉布提所属的亚丁湾西部海域的渔业资源为大型金枪鱼、沙丁鱼、墨鱼、金线鱼、石斑鱼、鳐鱼、带鱼和凤尾鱼等,捕捞渔船以7~10 m的渔船手工捕捞为主,作业方式主要为流刺网和钓等。近年来,我国与吉布提政府进行渔业合作洽谈并签署长期渔业开发权备忘录,但吉布提地理位置及海域较小,建议由捕捞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当地渔业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后,争取政策支持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3.
乳山海域是海蜇主要分布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大幅度衰退。,自2007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0.18万~0.45万t。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乳山海域开展海蜇增殖放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套海蜇增殖放流技术要点,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海捕捞是我国海洋渔业的主体产业,多年来,我国近海捕捞产量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它是以对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代价取得的。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除遵循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外,还要建立在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水域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近海捕捞的持续发展。一、近海捕捞业存在问团现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日趋严重,一些种群已濒临绝迹,其表现为:汛期越来越短、有些已不能形成渔汛;渔获中经济鱼比例下降且低龄化;主要经济鱼类除带鱼外均成为兼捕对象。纵观我国近海捕捞现状,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海洋捕捞业现状 ——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产品的质和量发生了根本变化。表现在:(1)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鲳鱼、鳓鱼、带鱼的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991年至1992年只占12%;(2)资源密度日趋降低。如1983年东海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4.13万艘、150.7万千瓦,到1993年渔船发展到10.6万艘、399.6万千瓦,捕捞力量增加了1.6倍。不仅如此,由于对网具的改革,扩大了网口宽度和高度,大大增加了扫海面积,无疑又提高了捕捞强度,但产量只增加了1.1倍;(3)捕捞个体日趋小型化、低值化。 ——海洋捕捞生产面临严重危机。据调查,东海区十大国营海洋渔业公司80%以上出现亏损。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2001年课题组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料和在岸上采集的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测算初级生产力,检测浮游植物含碳率,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含碳量率、测算生态效率;利用Cushing模型和营养动态模型估算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利用Cadima经验公式和Gulland经验公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为250.34×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36.98×104t。2000年该海区的实际年捕捞量为217.2×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80.22×104t。因此,为了持续利用该海区的渔业资源,应减少投入捕捞力量和实行捕捞限额制度。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为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海洋捕捞鱼类产量的首位。由于6月~9月是东海带鱼的繁殖与索饵盛期,因此,自1995年以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伏季休渔期间,带鱼群体得到了有效的生长和补充,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产量显著提高。本文以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2004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秋冬汛的带鱼生产趋势。一、研究材料与方法利用1999年~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重点渔场的常规监测和大面定点调查的资料,对历年的夏季带鱼资源密度、…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沿海各地由于过分强调发展海洋捕捞业,盲目增船添网,酷渔滥捕,其结果是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目前,我国海洋捕捞强度已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南海区而言,南海三省(区)海洋捕捞产量已达300多万吨,若加上港澳流动渔船、福建省渔船以及周边国家渔船在南海生产的产量,总产量近400万吨。而据海洋渔业资源专家估算.南海海域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仅为246至281万吨。可见,资源的利用量已远远超过了专家评估的可捕量D渔业资源是海洋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物质…  相似文献   

19.
<正> 我省濒临黄、渤两海,位于黄海北部的海洋岛渔场是我省两大近海渔场之一。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等大宗经济品种繁多,是沿岸捕捞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进入80年代,由于捕捞力量迅猛增加、过度捕捞等原因,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败。尤其是作为主要捕捞对象的对虾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历史最高年产量5000t下降到1980年的40t。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20.
《渔业法》颁布实施已经十周年。十年来,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通过贯彻执行《渔业法》,在对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在促进渔业资源基础的稳定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小黄鱼资源明显回升。小黄鱼,过去是东海区重要的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1957年曾达10.4万吨,到80年代平均年产量仅为0.86万吨。由于小黄鱼资源严重衰退,在东海区渔业指挥部建议下,国家从1981年开始对吕泗渔场的大、小黄鱼实行休渔。十余年来,由于海区和地方渔政部门认真执法,渔民群众认真守法,在通过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的监测调研后发现,由于对小黄鱼产卵场及幼鱼分布区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小黄鱼资源已从严重衰退中走出低谷,开始渐渐好转,1994年恢复到5.05万吨,1995年达到7.5万吨,为196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