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水产科学》2005,24(7):28-28
从2005年5月底开始,在辽宁省水产种苗管理局组织下,大连市开展了对虾和海蜇的人工增殖放流。在海洋岛渔场放流人工对虾苗4.5亿尾,占全省放流量的80.4%,其中广鹿岛和王家岛附近海域放流1.1亿尾,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在海岛放流对虾;放流海蜇苗种为2500万头,其中庄河尖山海域10130万头,瓦房店西杨乡海域1500万头。  相似文献   

2.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渔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佟万金李培军(丹东市渔业指挥部118000)(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从1985年至1992年共放流平均体长3cm以上对虾种苗97亿尾,回捕增殖虾17900多吨(包括...  相似文献   

3.
<正> 1970~1973年,海洋学家 Ruello 等人在澳大利亚沿岸放流带有黄色塑料牌对虾,带有标志牌的对虾已知进行了500海里的洄游,重捕率从1/1,000~1/5,000。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于1962~1970年在渤海湾进行东方对虾标志放流,回捕率近5%。东方对虾在黄渤海地区洄游规律已研究得比较清楚。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2年在象山港对中国对虾进行放流增殖试验,放流虾苗共2,000余万尾,其中200万尾经暂养后体长达3厘米左右放流,另外,还试放了1.800余尾标志虾。虾苗放流入海后,即进行回捕调查,至1982年底,共收集到中国对虾标本4,000多尾。此外,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18日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潍坊地区水产研究所在地区海水养殖场,从外地引进人工繁殖的对虾苗370万尾,经过20余天的精心饲养,从平均个体1厘米左右养至3厘米以上,打开培育池闸门,把所有健壮的虾苗全部放入渤海菜州湾。这在我国是首次进行对虾增殖放流试验。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汉寿县于60年代开始对特种水产养殖进行开发研究。先后开展人工养殖珍珠、繁殖牛蛙、孵化甲鱼等相继获得成功。70年代末该县建立起全国第一个特种水产养殖科技研究所,承担  相似文献   

7.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种苗70919万尾,其中96.2%是末经中间培育,体长为8~15mm 的仔虾。共回捕对虾917t,年平均回捕率5.02%,优化了东吾洋对虾种类结构和数量组成。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性放流增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探讨了东吾洋中国对虾的放流时间、海区和增殖前景。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萃     
葛鸥 《海洋渔业》1987,9(5):212-212
<正> 浙南沿海海蜇资源从70年代后期开始几乎绝迹,为了恢复海蜇资源,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温岭县境内的乐清湾江厦港自然海区,进行海蜇人工放流增殖和回捕小型试验。于5月上旬投放了10万颗人工培育的幼海蜇。这项试验将为人工培育的海蜇在台州地区安家落  相似文献   

9.
王诗成 《海洋渔业》1987,9(6):265-267
<正>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开发、增殖自然资源,增加出口创汇,山东省水产局在1983年乳山湾对虾增殖放流可行性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自1984年起,在山东半岛南岸进行为期三年的对虾放流增殖。  相似文献   

10.
叶昌臣  董婧  姜洪亮 《水产科学》2006,25(9):483-484
发展渔业资源增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放流种。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河蟹(中华绒螯蟹)增殖以来,先后开展了太湖银鱼、中国对虾和海蜇等的增殖,虽取得了明显效果,却一直没有关于如何选择放流种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对虾增殖实施12年之后,仅有为何选择中国对虾进行放流的评述。本文以渤海为例,探讨在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时,如何选择放流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江苏省启东市放流增殖对虾资源收到显著成果,原来没有对虾资源的吕四渔场和长江口渔场,目前已形成年产40吨对虾的资源量。从1985年开始,启东市在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根据对虾的生长特性,利用沿海水域肥沃的水质、适宜的水  相似文献   

12.
黑鲷人工育苗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日本在60年代进行黑鲷人工育苗,80年代开始建造大型黑鲷人工渔场。我国港台地区于70年代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工作,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分别于1980、1981年取得黑鲷苗种中间生产成功。南海水产研究所于1990年首次在我国南海区取得黑鲷苗种批量生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正>湛江市1998年开始引进凡纳滨对虾繁育种苗,目前遂溪县凡纳滨对虾育苗场超过70家,遂溪县作为水产苗种培育的大县,在育苗结束后大部分育苗池处于闲置状态,为了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笔者于2012年3月至12月,在遂溪县乐民镇利连源养殖场,开展利用闲置育苗池室外养殖凡纳滨对虾试验,旨在探索新的养殖模式,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揭开了海蜇生活史奥秘之后,又攻克了海蛋的人工育苗、螅状体越冬和幼蜇放流等技术的关键,并与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从1987年开始进行黄海北部海蜇幼体放流试验研究。经过5年的放流试验,使黄海北部海蜇资源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继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后的第二个增殖对象。海蜇放流的  相似文献   

15.
一、国内外对虾放流增殖简况 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濑户内海在70年代初期,对虾产量仅为466吨,尔后通过每年向海湾投放虾苗1-1.5亿尾,到1975年使对虾产量上升到1230吨.我国渤海湾在80年代进行中国对虾人工增殖,把体长3厘米的虾苗放流入海,经70天左右可以生长到16厘米,回捕率达10%以上,据推算每放流工万尾虾苗,可增产对虾35公斤,  相似文献   

16.
古人 《海洋渔业》1982,(4):173-173
<正> 浙江省的象山港是半封闭的港弯,纵深达100余华里,面积为百万多亩。天然饵料十分丰富,具有优越的海水增养殖条件。因此,全面开发利用象山港水产资源,已日益引起水产界的重视。省水产厅经认真调查研究后,决定在象山港开展东方对虾的增殖放流试验。承担该科研任务的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有关单位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虾苗暂养放流任务。今年  相似文献   

17.
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放流增殖是我国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增殖工程,它符合于水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对虾放流增殖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受公认和欢迎。邓景跃(1989)在对虾放流增殖的效果分析中指出:1985年—1987年海洋岛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2014,(2):50-50
<正>2013年12月,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在太白县石头河一级支流白云峡水域开展秦岭细鳞鲑人工标记增殖放流试验。试验利用芯片追踪放流后苗种在野外的生长情况,这在陕西省尚属首次。据陕西省水产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此次共放流秦岭细鳞鲑苗种310尾,全部采用PIT芯片进行标记,苗种的放流时间、放流时的身体情况以及体长、体重、联系方式等数据都将记录在芯片上。无论这条苗种游到何方,身体里的芯片都将记录它的资料。芯片也就成了这条苗种的身份证,便于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及时跟踪掌握放流苗种的生长繁育情况,回捕了解苗种在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估算统计种群数量。从而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地方名:大麻哈鱼、秋鲑、大马哈鱼,是北半球著名的经济鱼类,栖息于太平洋北部(N33-N72)沿岸水域,是大麻哈鱼属在太平洋中分布相对广泛的一个种类。绥芬河水系大麻哈鱼类种群属于北太平洋亚洲群系滨海州地理生态种群,由日本海经下游(俄罗斯境内)溯入我国境内,每年9月上旬至10月末溯游到绥芬河东宁江段,是绥芬河水系重要的经济鱼类。我国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于1956年在乌苏里江首次开展大麻哈鱼人工孵化放流;吉林省水产研究所于1962年在图们江开展人工孵化放流;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恢复渤海对虾资源,自1985年起,开始在渤海进行对虾人工放流增殖工作。由于这项事业刚刚起步,许多理论问题尚未弄清,虽经几年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我们于1989年和1990年在大清河口海域进行了对虾标志(拴牌)放流试验,同时使用定置网、对虾流网进行跟踪调查。1990年和1991年又用拱兜网进行了放流前后的相对数量调查。根据《对虾放流技术》课题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