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拖网新伏季休渔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日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的角度,着重分析研究拖网在6月上半月这一时段休渔的渔业生态效果和资源增殖效果。结果表明,6月上半月禁止拖网作业,主要养护了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等资源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带鱼的产卵亲体繁殖,对带鱼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养护了带鱼和日本鲭幼鱼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但对分布在拖网渔场外的小黄鱼幼鱼保护作用甚微。应用R icher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以带鱼为代表种,提前增加半个月伏季休渔期其资源增殖效果较以往3个月伏季休渔期可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11.86%,渔获量增加8.06%,平均渔获体重增加9.33%。东海区以拖网占捕捞主导地位的伏季休渔时间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繁殖群体栖息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于1995年在东、黄海,1999年在南海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这是我国渔业管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举措,也是我国渔业资源由开发转为养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除按照规定已经出海生产的蟹流作业渔船外,9月16日12时,浙江省11000余艘在港休渔渔船全部准时开捕,出海生产,浙江省2011年海洋伏季休渔顺利结束。截至16日12时,从陆上、海上检查组和各地反馈的情况,该省伏休渔船无一违规。自1995年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以来,浙江已连 相似文献
6.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相似文献
7.
全球渔业活动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远高于资源自身的补充速度[1-4],由此造成的过度捕捞和资源衰退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东海大陆架独特的海流系统和丰富的陆源输入物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陆架渔场,是我国沿近海捕捞的高产区.但随着长期的高强度捕捞和海域环境变化,导致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小型化、性早熟、年龄结构简单、营养级下降[5],渔获物中的幼鱼、小杂鱼增加等[6-8]. 相似文献
8.
禁渔期管理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禁渔期管理是一个政府部门与渔业厂商,渔业厂商之间互动的博弈。本文研究认为,价格是禁渔期管理的一个主要信号,经济效益是禁渔期管理的激励动力。管理好禁渔期,政府部门必须有“代理人”委托服务的意识和集体选择的理念,保证实施管理职能的投入,重点抓住开捕期的时间聚点管理。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国海洋捕捞信息采集网络工作制度和信息分析新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科研对渔业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根据农业部渔业局的部署,东海区渔政局最近在上海组织召开了“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工作会议。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络成员单位的站长及技术骨干参加了会议,东海区局钟小金副局长到会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东海区拖虾作业休渔期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根据对历年来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资料分析 ,提出实施拖虾作业休渔措施的必要性。分析认为 :虾类资源是多种类组成的捕捞对象 ,不同种类生态属性不同、分布海域不同、繁殖期和幼虾出现高峰期不同、渔场和渔期不同等 ,指出拖虾作业休渔期不宜搞一刀切 ,应实行分区管理。北部 (31°0 0′N以北 )以广温广盐种类为主 ,宜实行伏季休渔 ;而南部 (31°0 0′N以南 )以高温高盐种类为主 ,宜在 4~ 5月份休渔。为有利于管理 ,可把拖虾休渔管理权下放给各省 ,由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休渔时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东海底层鱼类长度谱的捕捞强度变动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2014年秋季东海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构建底层鱼类长度谱,以时间序列长度谱的斜率作为捕捞强度变化程度的指标值,分析比较东海区历史上捕捞强度的变化状况,考察伏季休渔的管理措施是否起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潜在效果。结果表明,16年间小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增加趋势,大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减少倾向,但两者的增减相对稳定(P0.05);时间序列长度谱斜率也呈现变陡态势,但相对平稳(r_s=-0.42,P0.05)。伏季休渔的渔业管理制度能够减缓或阻止了捕捞强度的进一步加剧,但没有实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初衷,其原因在于伏季休渔结束开捕后捕捞强度骤然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伏季休渔降低的捕捞强度。针对东海区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建议在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管理的同时,配合执行开捕规格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南海南部拖网渔场开发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南部拖网渔场是我国拖网渔船在南海南部海域的最主要作业渔场,该渔场的开发为保证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顺利实施、拓展南海外海渔业生存空间、开发南海渔业资源及维护国家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分析南海南部拖网渔场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开发价值和潜力,探讨进一步推进渔场开发,加强我方对该渔场的有效管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以1960~1961年、1973~1975年、1982~1986年和1999~2002年4个年代的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东海区鲐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区鲐鱼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经过近40年时间的开发利用,目前该种群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较为明显;其平均叉长从343.14mm下降到193.66mm,平均体重从588.79g下降到96.89g;种群的个体生长内禀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生长参数K从0.22提高到0.81,渐近叉长从486.84mm减小到367.50mm,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从4.48龄逐渐减小到1.27龄。尽管东海区鲐鱼目前渔获产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种群已长期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有限数据方法(data-limited method)可结合少量易获得数据和相关生物学信息对渔业资源状况、生物学参考点以及生物量等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全球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和资源评估学者的关注热点。本研究采用基于渔获量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catch-based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CMSY)和基于贝叶斯状态空间的Schaefer产量模型(Bayesian Schaefer production model,BSM)评估了东海区19个重要经济种类的资源状况,并提出了基于最大可持续渔获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渔业管理建议。结果显示,19个种类中有1个种类衰竭,3个种类严重衰退,5个种类过度捕捞,5个种类轻度过度捕捞,5个种类健康。种群状态长期评估结果表明,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占比已由1980年的95%下降至2019年的26%。同时对CMSY和BSM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整合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数据的BSM方法导致了置信区间较宽,并调节了生物量轨迹的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和冬季调查海域细点圆趾蟹平均资源密度重量和个体数分别为65.00 kg·km-2、2076 ind·km-2,43.71 kg·km-2、395 ind·km-2,26.27 kg·km-2、643 ind·km-2和0.36 kg·km-2、7 ind·km-2。冬春季,东海北部近海细点圆趾蟹重量占蟹类总重量的一半以上,出现率和优势度远远高于其它水域,以产卵群体为主,是目前细点圆趾蟹最大的生产渔场。东海南部近海80-120m水深和北部外海80 m以深海域,各有一个细点圆趾蟹的高数量分布区。细点圆趾蟹的生产旺汛在春季的3-6月。夏季由于该种渔获个体规格和经济价值较高,加上有一定的资源密度,也是较好的捕捞季节。该种虽然能够适应广泛的温度和盐度,但具有明显的温水种特征,在东海北部近海又具有较低盐度的分布趋向性。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