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 C11以104、105和106 CFU/g饵料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每一剂量组设3个平行,每一平行50头幼参,用100 L塑料桶进行30 d静水充气养殖试验。试验期间每日投饵1次,投喂量为幼参体重的5%。投喂试验结束后,评估其对幼参消化酶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 CFU/g,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胰蛋白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 CFU/g,显著增加淀粉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 CFU/g,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投喂基础饵料的幼参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106 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液溶菌酶(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 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细胞裂解液(CLS)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 CFU/g,幼参体腔液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显著增加(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106 CFU/g,幼参CLS的T-NOS活力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表明,饵料补充海洋红酵母C11可促进幼参的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将弧菌BC232以105、107 cfu/g和109 cfu/g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投喂仿刺参幼参,每一剂量组均设3个平行,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试验在12个盛有100 L过滤海水的塑料桶中进行,每桶放50头幼参,饲养试验进行30 d和45 d。试验结束后分析弧菌BC232对幼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弧菌BC232(107 cfu/g和109 cfu/g)45 d幼参比对照组有较高的体腔细胞吞噬活力(P <0.01)。投喂弧菌BC232菌株105、107cfu/g和109cfu/g 30 d及109cfu/g 45 d幼参体腔液的溶菌酶活力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投喂弧菌BC232菌株105 cfu/g 30 d和105、107、109 cfu/g 45 d幼参体腔液中的酚氧化酶极显著提高(P <0.01)。幼参投喂弧菌BC232菌株45 d后用病原菌灿烂弧菌NB13菌株攻毒,各试验组幼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饵料中添加弧菌BC232可刺激幼参免疫反应,并提高其抗病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4.
海洋1号红酵母饲养日本对虾幼虾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在饵料中定量添加海洋 1号红酵母后 ,饲养日本对虾 (Penaeusjaponicus)幼虾的试验结果。按海洋 1号红酵母在饵料中添加量不同将试验分为 6组 ,连续投喂 14d后 ,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日本对虾幼虾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力 ,比较海洋 1号红酵母在饵料中不同的添加量对日本对虾幼虾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在饵料中添加海洋 1号红酵母具有提高日本对虾幼虾的成活率、促进生长和增加对环境因子耐受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将草鱼放入网箱中,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壳聚糖和甘草酸后,进行投喂,研究其对草鱼血清中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及补体C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添加中药免疫添加剂的饲料49d后,与对照组比较,酵母多糖添加剂各组、壳聚糖高剂量组草鱼血清LSZ活性显著提高(P0.05);酵母多糖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壳聚糖高剂量组草鱼血清CAT含量显著提高(P0.05);酵母多糖中剂量组草鱼血清补体C3活性显著提高(P0.05),说明中药免疫添加剂对增强草鱼免疫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协同作用对刺参养殖水质及其生长、消化和免疫的影响,测定了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24 h的变化量、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的活力。结果显示,混合菌投喂组优于单一菌投喂组。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投喂浓度以1.86×105和1.75×104CFU/mL搭配时,该实验组协同作用效果最优,水体COD、NH4+-N和NO2--N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刺参特定生长率最大(0.76%/d),较对照组提高56.8%,成活率亦最高(97.8%);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96.72和98.72 U/mg prot),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49%和44.82%;体腔液SOD活力最高(65.16 U/mL)。而两种菌对刺参AKP和LSZ活力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搭配合理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刺参消化酶活性和免疫力,促进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室内外刺参产卵孵化效果比较,并采用投喂海洋红酵母与覆盖遮阳网两种方法进行浅海网箱刺参幼虫培育比较试验,进一步优化刺参苗种培育方式。研究表明,水温为19.8~22.0℃,浅海网箱中受精卵孵化率为52.4%~57.9%,低于室内孵化率。投喂海洋红酵母组幼虫日均增长86.4μm/d,存活率为(55.1±8.0)%,不投喂海洋红酵母组幼虫日均增长85.1μm/d,存活率为(53.0±7.5)%。投喂海洋红酵母组与不投喂海洋红酵母组有差异但不显著。覆盖遮阳网组幼虫7 d时存活率为(52.8±7.4)%,显著高于不覆盖遮阳网组(46.9±7.0)%。因此,通过实施室内产卵孵化提高孵化率,并对浅海网箱覆盖遮阳网,有效地将室内小水体与天然水域大网箱相结合,提高浅海网箱幼虫苗种繁育效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态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底质、饵料及与不同生物混养对体质量1.11~1.19 g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螠成活和生长的影响。单环刺螠幼螠饲养在50 cm×40 cm×35 cm的塑料箱中,每箱15个,加入5 L盐度25的海水,底质为40目沙,投喂螺旋藻粉+鼠尾藻粉+海参开口料混合饵料(2 mg/个幼螠),水温控制在10℃、15℃、20℃、25℃和30℃。盐度实验中,水温为20℃,盐度为15、20、25、30和35,其余同上。底质实验中,设无底质、泥、泥沙、天然海沙、40目和60目沙6个处理组,盐度25,水温20℃,混合投喂藻粉,其余同上。饵料实验设置螺旋藻粉(投喂量为6 mg/个幼螠)、混合藻液(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3m L/个幼螠)、螺旋藻粉+混合藻液(螺旋藻粉投喂量为3 mg/个幼螠,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1.5 m L/个幼螠)、混合藻液+海参开口料(海参开口料投喂量为3 mg/个幼螠,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1.5 m L/个幼螠)、混合藻粉(螺旋藻粉+鼠尾藻粉+海参开口料3种饵料投喂量均为2 mg/个幼螠)共5个饵料处理组...  相似文献   

10.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11.
2种微生态制剂对淇河鲫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EM菌及酵母细胞壁多糖对淇河鲫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以1200尾淇河鲫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A、B、C、D),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0尾试验鱼。A组(对照)、B组(泼洒EM菌1mL/m3)、C组(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的饲料)、D组(泼洒EM菌1mL/m3+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的饲料),试验期30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淇河鲫质量增加率分别提高31.22%、101.38%、59.89%,饵料系数分别下降6.78%、14.41%、7.63%;EM菌1 mL/m3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EM菌1mL/m3+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M菌1mL/m3组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粗(P0.05),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和EM菌1mL/m3+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各种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4,10×10~4,15×10~4,20×10~4 cell/ml;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4、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 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以定向选育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耐高温品系子三代(F3组)和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C组)1龄幼参[(13.6±1.8)g/头]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池塘夏季高温环境,比较了两个群体在25℃、27℃、29℃、31℃、32℃和33℃6个温度梯度下体壁抗氧化酶(SOD、CAT和T-AOC)、水解酶(ACP和AKP)和溶菌酶(LSZ)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抗氧化酶活力方面,F3和C组刺参SOD活力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温度为31℃和32℃时F3组SOD活力显著高于C组(P0.05);F3组CAT活力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均高于C组,且当温度为27~31℃和33℃时差异显著(P0.05);F3组T-AOC活力在各温度下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水解酶活力方面,F3组的ACP活力在各温度下均高于C组,且除31℃外,其余温度下均差异显著(P0.05);F3组AKP活力在25℃、27℃和31℃下显著高于C组(P0.05),其余温度下差异不显著。F3和C组LSZ活力均随水温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27~31℃范围内F3组LSZ活力显著高于C组(P0.05)。结果表明,经过定向选育的耐高温品系F3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获得了提高,实验结果为耐高温刺参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洋红酵母(浓缩剂)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例。以海参为例,可参考单胞藻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的水中密度来决定本品的用量及配合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37与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PP-23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共分为7组:对照组C0,投喂基础饲料;L1-L3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0×106 CFU/g、1.0×107 CFU/g、1.0×108 CFU/g)植物乳杆菌LP-37;P1-P3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0×106 CFU/g、1.0×107 CFU/g、1.0×108 CFU/g)戊糖片球菌PP-23。结果表明:除L1组外,其余试验组末均重(123.22~158.60) g较C0组(118.16±4.88) g均显著增高(P<0.05);除L1组与P1组外,其余试验组增重率(128.69%~156.20%)较C0组(108.16±0.45)%均显著提高(P<0.05),L3与P2...  相似文献   

16.
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微颗粒饲料组与卤虫组相比差异不大,而试验后期(20~30 d)微颗粒饲料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要优于卤虫组;(2)消化酶的结果显示,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粒饲料组中要显著高于混合投喂组(P0.05);(3)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在微颗粒饲料组中最高,卤虫组中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4)鱼体脂肪酸受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微颗粒饲料中n-3HUFA和DHA含量较高,其投喂后在鱼体中的含量也高。综上所述,不同饵料投喂对美洲西鲱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影响显著,在试验20 d之前使用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20 d后完全转食微颗粒饲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海洋红酵母(浓缩剂)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  相似文献   

19.
向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诺氟沙星投喂中国对虾7d,分析不同时间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及鳃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mg/kg诺氟沙星可以显著抑制中国对虾肌肉SOD活力(P<0.05),而对鳃SOD活力则整体呈现促进作用,该浓度组肌肉和鳃CAT及LSZ活力整体高于对照组,而AKP和ACP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 mg/kg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SOD活力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对鳃SOD活力则整体呈现抑制作用,该组肌肉和鳃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LSZ活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鳃LSZ活力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向饲料中添加60 mg/kg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鳃SOD、CAT、LSZ活力整体呈现促进作用,而对AKP和ACP活性则呈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  相似文献   

20.
<正>海洋红酵母(浓缩剂)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例。以海参为例,可参考单胞藻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的水中密度来决定本品的用量及配合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