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丁峰元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本文根据1999~2004年的夏季和秋季东海区大型水母和渔业资源的状况,分析了大型水母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大型水母夏季主要分布于30°30′~33°00′N间,秋季主要分布于32°00′N以北海域,并呈现由夏季到秋季逐渐往北转移的趋势;2003年是大型水母数量最高的年份,该年水母主要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种类数最少,CPUE最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也最低;2003年夏季水母高发区内渔获种类的优势度也较其它年份发生了显著变化,优势种变为黄;2003年水母高发区内带鱼、小黄鱼和银鲳的当龄鱼较少,银鲳的肥满度增加,小黄鱼的肥满度降低,而带鱼的肥满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对水母高发区内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并对水母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年 5月 16日~ 6月 1日 ,对黄海 ( 33°0 0′~ 39°30′N,12 1°0 0′~ 12 5°30′E)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1998年春季黄海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 14属 2 9种。其中 ,硅藻门有 10属 2 1种 ,甲藻门 4属 8种。在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7种 ,其次是根管藻属 ,有 3种。甲藻门中甲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5种。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2 .2 3× 10 4 个 / m3,其中 ,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1.55×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69.5% ,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68×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30 .5%。黄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数量高于黄海中、南部。黄海浮游植物分布密集区主要在调查区西、北部。与 1986年同期黄海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相比 ,1998年春季黄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 1986年春季相似 ,但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64.6%。  相似文献   

3.
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南海北部的渔业资源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4个季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项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16°00′~23°30′N、107°00′~119°30′E的大陆架海域。本文利用调查资料,选择56种主要生物种类(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营养动态模型、Cushing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统能流模型3种方法,以季节为时间尺度,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估的渔业资源密度基本接近,以其平均值作为南海北部海域渔业资源量的评估结果。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显示明显的季节差异,以夏季资源量最高,春季最低,春、夏、秋和冬季的资源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4、5.0、3.2、3.7t/km2。资源量的平面分布,4个季节都呈现近岸海域资源量较高、外海资源量较低的趋势,其中北部湾、粤东、粤西和台湾浅滩海域的资源量较高,资源密度均>5t/km2,夏季最高密集区超过10t/km2。本文同时对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评估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东海假长缝拟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渔获率表示了假长缝拟对虾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 1.4 kg/ h,春季较高 ,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南北数量分布变化大 ,30°0 0′N以北海域密度低 ,主要密集区在 2 6°0 0′~ 30°0 0′N,6 0 m水深以东海域。以 10 0 m水深附近密度较高 ,最高站位达 2 4 .2 kg/ h,出现在春季。其主要分布区在台湾暖流海域 ,底层水温、盐度比较恒定 ,渔场季节变动不大。繁殖期 7~ 10月 ,盛期在 8月 ,8月份开始出现补充群体 ,翌年春季生长加速 ,8~ 9月达最大值。为合理利用该资源 ,建议实行春保、夏捕 ,增加补充群体资源数量 ,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黄鮟鱇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4、6、9月和12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27°00′~34°00′N、122°00′~127°00′E)进行的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作为指标值,分析了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黄鮟鱇数量分布与经纬度、水深、底温和底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鮟鱇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区,4个季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不同,以春季为最大,冬季最小;黄鮟鱇适宜底温、底盐和水深范围分别为11~14℃、33.5~34.5和40~90 m;根据黄鮟鱇分布的底温范围,推断黄鮟鱇为冷温性鱼种。  相似文献   

6.
东海管水母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兆礼  张金标  蒋玫 《水产学报》2003,27(Z1):82-9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管水母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分布、生态类群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管水母类有40种,其中宽板无棱水母(Sulculeolaria bigelowi)为东海区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等.管水母类总丰度春季最高(491 ind·10-2·m-3)、夏季最低(66 ind·10-2·m-3);平面分布不均匀,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东海管水母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数量上以近岸低盐广温类群占优势,65%的种类由广高温高盐类群构成.  相似文献   

7.
闽东外海细点圆趾蟹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根据 1998年 5月~ 1999年 2月闽东北外海虾蟹类资源探捕调查资料 ,报道了闽东北外海细点圆趾蟹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细点圆趾蟹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从时间上看 ,夏季资源密度指数最高 ,达 10 .17kg/h ,秋季资源密度指数为最低 ,仅 0 .0 5kg/h ;从分布海域看 ,主要分布在 2 6°0 0′~2 7°0 0′N ,12 2°0 0′~ 12 3°0 0′E ,水深 10 0~ 12 0m一带海域。研究结果还表明 ,细点圆趾蟹甲宽范围为 2 5~12 5mm ,平均甲宽为 84 .6mm ,雌性个体平均甲宽 75 .2mm ,雄性为 90 .1mm ,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雌性初次性成熟个体最小甲宽为 6 3mm ,体重为 76g ,大量性成熟甲宽范围为 75~ 90mm ,体重范围为 95~115g。目前该海区细点圆趾蟹资源状况尚好 ,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数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 (Parargyropsedita)资源的专题调查研究资料 ,本文研究了二长棘鲷群体数量在该渔场的时空分布 ,全年以 6~ 9月索饵群体的分布密度最高 ,分布的范围也最广泛 ,主要分布在 2 3°0 0′~ 2 4°0 0′N ,117°30′~ 119°0 0′E ;4~ 5月以后幼鱼群体开始大量出现 ;6~ 8月索饵群体广泛分布于闽南、台浅渔场中北部近岸海区 ,而 1~ 3月生殖群体集中分布于该渔场近岸浅水区及澎湖周围海域 ;全年捕捞主要以当年生的索饵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9.
东海区渔业行政地理位置北起35°05′N南至22°OO′N,西临我国大陆,东至200m等深线,是西北太平洋西部一个较开阔的边缘浅海,大陆架渔场面积约5729k-m’,约占我国海域陆架总面积的3876%Q由于长年受黑潮暖流、大陆架沿岸流的混合交替作用,东海区陆架渔场一直是我国沿海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海域。渔业资源品种繁多,计有鱼类近7O0种、虾蟹类15O多种、头足类6O多种,其中主要经济渔业资源鱼类有19种、头足类2种、虾蟹类13种、水母1种,1998年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捕捞量的42%。针对渔业资源繁多的特点,东海区的作业方式也是多…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黄(鱼安)(鱼康)资源状况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龙山  郑元甲 《海洋渔业》2004,26(3):179-183
本文以 2 0 0 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研究分析了黄的洄游分布、渔业生物学特征和资源量状况。结果表明 ,东海区黄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域 ,高资源密度主要分布在水深 4 0~ 10 0m海域 ,但各调查月份有差异 ;9月份黄个体平均体长为 2 15 .35mm ,优势体长组为 14 0~180mm ,占 5 3% ;平均体重为 397.83g ,优势体重组为 70~ 14 0g ,占 4 5 % ;现存资源量评估结果为 2 0 15t,但实际资源量估计约在 1× 10 4t以上 ,属于有潜在价值渔业。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耳石对2007年3月~2009年5月取自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鱼安鱼康群体由1~5龄组成,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1.55897×10-5L3.10865,体长与耳石半径关系为L=244.11R-210.6,体长生长方程为Lt=749.9[1-e-0.349(t+0.256)],体重生长方程为Wt=13496.4[1-e-0.349(t+0.256)]3.10865,极限年龄Tmax为8.337龄,生长拐点年龄ti为2.994龄,此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508.8mm和4038.7g。为保护黄鮟鱇资源,应限捕体长在500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程济生 《水产学报》2004,28(1):29-34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状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 2 0 0 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黄、东海 2 0 0 4年夏季表面温度表现为沿岸区域偏高、暖流势力一般的特点 ,并显示出前中期偏高较甚 ,后期趋缓的特征。在沿岸的大部分区域 7、8月的平均表面水温都超过了历史同期新高 ,意味着 2 0 0 4年夏季至少就沿岸海域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夏季。  相似文献   

15.
薄治礼 《水产学报》2005,29(5):676-681
方头鱼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据记载中国有4种。本文报导的是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4°00′N、128°00′E以西海域深水流网作业捕捞的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ous)和白方头鱼(Branchiostegusalbus)混合群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本海域方头鱼捕捞群体体长范围100~390mm,平均体长223.9mm。体重范围30~1470g,平均体重231.5g,捕捞群体1~9龄,以1~3龄为主,体长与体重关系呈幂函数曲线增长,雄鱼平均体长、体重比同龄雌鱼大,但肥满度雌鱼略高。捕捞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2。浙江近海有产卵场,主要产卵期在4-8月。方头鱼属广食性肉食性鱼类,在繁殖期间不停食。本海域的日本方头鱼主群分布在126°00′E以东海域,白方头鱼主群分布在124°00′E以西海域,124°00′~126°00′E为混栖区域。方头鱼在深水流网作业渔获总重量中约占30%,居其它种类之首。目前方头鱼资源虽未见明显衰败,但与早期比较,其产量占深水流网总渔获量比重已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合理利用,保护该种资源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类群,其% IRI值、质量百分比和个数百分比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  相似文献   

18.
黄海中南部鳀鱼的生殖力及其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和1985~1986年相关历史资料,分析鳀鱼在经过近20年的高强度捕捞过程中,资源衰退导致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重和年龄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两个时期相同个体鳀鱼的生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2~2004年鳀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 850±579)粒,个体绝对生殖力随叉长、纯重和年龄的变化显著;与1985~1986年同海区、相同叉长范围和纯重范围的鳀鱼相比,2002~2004年鳀鱼生殖力的增大显著.生殖力增加可能是鳀鱼对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生态优势度的度量指标,依此来划定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IRI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全年只有1种,即冷温性的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该种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61.4%;IRI值在1000~100的种类定为重要种,有3种(类),即枪乌贼(Loligo sp.)、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uirostris),它们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5.8%。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性指数(J')剖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群落各样方指数D=0.000~2.347,H’=0.000~2.140,J=0.006~1.000。此外还采用Bray-Curis指数CN来比较黄海不同区域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846,黄海中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478。经分析,黄海现有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多样性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