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课题结合课程建设和全面贯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提出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理实一体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及方法,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思政的融入,通过探索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本课题以"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以《职场英语》课程中"职业技能"教学项目为例,介绍如何将职业道德、地方文化、井冈山精神融入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以达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的。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本文从专业选择、财务管理目标、资金时间价值、筹资管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等专业知识方面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立德树人的持久性伟大工程,实施课程思政时,贵在自然融入,切忌不可生搬硬套,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学生的厌恶情绪。同时,课程思政融入恰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加深知识点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大任务和关键角色。基于此,各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已是必然。为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全方位育人,课题组以“土壤肥料学”课程开展思政建设为例,基于课程的特色和育人目标,挖掘思想政治要素及育人功能,结合多媒体及课堂讨论等方式合理设计教学实践方法,并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素质考核,形成全过程、多角度、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在“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学生的学习风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学习积极性及思辨能力大幅度提升,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课题组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挖掘了课程中各个知识及技术要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精选高契合度的思政案例和育人资源,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以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传承融入学习过程,提高了思想政...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文章以“PLC”课程为例,从教师自身思政修养、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对专业课如何无形渗透思政教育进行了路径探索,旨在与思政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育人方针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新时代下,我们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教育要立德树人,将中共中央思想政治方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局面。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从课程思政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合进行课程思政研究,旨在为日后课程思政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让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发展理念。高校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本文阐述了职业素养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及现状,提出了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政课相互融合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高校思政课程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与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实现,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院校特点进行多维度策略研究,以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以农业高校课程思政为例,重点对如何转变课程思政认识、思政教育工作必要性、课程思政的多层面实施策略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科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是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举措。红色文化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由中国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和我国民众共同创造,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包含浓重的革命精神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要发挥"三全育人"的育人功能,必须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育人要"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要"三进教育"(教室、教材、头脑)。学校教育有思政课程,也要课程思政。作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是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文章对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案例形式融入"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引导、课中分析、课后延伸的"三步法"教学设计,使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内外。同时,形成包含思政素质和工程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模式,并构建以"互联网+"教学互动平台为依托的材料力学数字化思政案例库。"三步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和浸润,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以来,"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职场英语》教学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职场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作为协同育人有力抓手,是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与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于农业高校来说,如何提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服务乡村振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为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路径手段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课程思政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课程自身的德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育中。课题小组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课为例,将电气162班和电气172班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教师的执行情况、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专业课程的融入方式等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定性定量评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有效提升准确把握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能力,做到"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推进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需要平衡好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同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的关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结合现代学徒制与课程思政的特点内涵及育人方式,阐述了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路径及成效。  相似文献   

18.
水利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培养具备品德、知识、能力的水利人才对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能够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也有所提升,隐性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更应立足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就业能力的考察,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思政教育内容的实用实践性,让高职思政课程具有更高的社会普适性价值,保障学生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属性,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深度挖掘专业基础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热工基础》教学内容与节能减排和科技强国为指导,通过对教学内容与德育案例融合的探索,以实际应用和社会发展突出课堂内容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理论教育紧密融合,以发挥《热工基础》深入参与思政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