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吉林省双辽黑钙土型沙土上建立品种杨基因收集圃并进行抗寒性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88个品种(系)中,抗寒性大于对照白城小黑杨的有11个品种(系),分别为:98-34号杨、7915501杨、47号杨、18号杨、小×加暴638杨、摩里柏林杨、白城2号杨、大同86-12杨、7号杨、富锦4号杨、迎春5号杨,是吉林省品种杨杂交育种可选用的较理想抗寒亲本。  相似文献   

2.
在吉林省双辽品种杨基因收集圃中对参试的88个品种(系)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叶锈病品种(系)为小×钻杨、白林2号杨、富锦3号杨、5号杨、晚花杨、西+加杨、迎春5号杨、81-10号杨、中林299杨、里普杨、7号杨、W-14杨、18号杨、长春加拿大杨、加型杨、2号杨、昭林200杨、白城42号杨、黑林2号杨、黑林1号杨、辽育2号杨、黑×小(选)杨、86-24号杨、1号杨、加×美杨,抗黑斑病品种(系)为西+加杨、白林3号杨、迎春5号杨、W-14杨、小×钻杨、晚花杨、加雌杨、88-13号杨、98-22号杨、33号杨、47号杨、大凌河220杨、辽育2号杨、加×美杨、中林299杨、山海关杨、黑林1号杨、吉林加拿大杨、鲁山杨、5号杨、美×中杨、83-25号杨、摩里佛拉健杨、白城4号杨、黄快杨、黑×小(选)杨、马里兰德×小黑杨、81-10号杨、加型杨、荷兰3934号杨、(美×黑)×健杨、莫斯科加拿大杨、新生×小黑50杨、小×加暴638杨、长春加拿大杨、舍伯吐杨、美×小47杨、龙荷夫健杨、107号杨、格尔里杨、小青×美杨、富锦3号杨、98-30号杨、白城41号杨、健杨、黑×19杨、白城42号杨、N119杨、86-24号杨,以上是吉林省品种杨杂交育种较理想的抗叶锈病及黑斑病亲本。  相似文献   

3.
在吉林省双辽市营建品种杨基因收集圃,圃内共收集品种(系)131个,保存品种(系)127个,6 463株。对圃内参与品比的88个品种(系)生长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参试品比的88个品种(系)中,在黑钙土型沙土上生长量大于对照白城小黑杨的有58个品种(系)。其中:速生品种(系)有33号杨、47号杨、晚花杨;较速生品种(系)有西+加杨、W-14杨、N119杨、格尔里杨、吉林加拿大杨、2号杨、莫斯科加拿大杨、摩里柏林杨、大同86-12杨、黑×小(选)杨、加型杨,为吉林省品种杨杂交育种理想的速生亲本。  相似文献   

4.
对参试的品种杨88个品种(系)苗期和幼龄期的抗虫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白杨透翅蛾的品种(系)为白城5号杨、白林3号杨、白林2号杨,是品种杨杂交育种较理想的抗白杨透翅蛾亲本;抗青杨天牛的品种(系)为白林2号杨、白城41号杨、迎春5号杨、格尔里杨、107号杨、中黑防2号杨、88-04杨、吉林加拿大杨、白城1号杨、晚花杨、加雌杨、健杨、白城2号杨、88-13杨、摩里柏林杨、81-10杨、白林3号杨、5号杨、小×钻杨,是品种杨杂交育种较理想的抗青杨天牛亲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双辽县卧虎林场骆驼岭营林区,5.8公顷8个杨树品种沙地品比株,8、14和22年生时的生长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1)白城杨2号和白城小黑杨今后应继续做为我省西部沙地的主推良种;(2)杨树造林密度每公顷3300株,过大,严重影响幼林正常生长;(3)在沙地造林中,可有条件的栽培一些里普杨的大径材用材林;(4)、对我省中、西部地区推广白城杨2号、白城小黑杨和白城小青黑杨经济效益的初步评估等问题,可供我省林业决策部门和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红石林区,引进了银中杨、黑林1号杨、黑林2号杨、黑林3号杨、小黑14号杨、白城2号杨、吉林杨、迎春5号杨、中黑防、大叶山杨、中绥12号杨、晚花杨、沙乘草杨、美洲黑杨14个杨树品种进行工业原料林适栽品种选择,结果表明,银中杨为东部山区工业原料林的首选杨树品种。总结了银中杨在东部山区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7.
1970年我区在双辽县开始引进白城小黑杨和白城小青黑杨,进行育苗造林,最初苗木年产量不到100万株。1976年全省杨树普查鉴定,把“两黑一白”(白城小黑杨、白城小青黑杨和白城杨2号)定为全省推广良种后,“两黑”开始在全区大面积育苗造林。经过十余年的试验观察和生产验证,证明白城小黑杨和白城小青黑杨在我区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杨树良种。 1.速生。在双辽县实验林场风积沙土上生长的六年生白城小黑杨和白城小青黑杨,平  相似文献   

8.
在吉林省通榆县的风沙土上进行不同杨树品种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 a生白林2号杨和白城5号杨平均胸径分别为14.8 cm和14.2 cm,为对照品种白城小黑杨的151%和145%;树高分别为13.4 m和13.7 cm,为对照的147%和150%,而且抗逆性强。白林2号杨和白城5号杨是风沙土造林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8个杨树品种(系)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整株称重法和光合法测定蒸腾速率,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幼苗蒸腾速率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品种(系)从小到大的依次顺序为8328杨8325杨8801杨白林3号杨白城2号白城小黑杨8804杨白城5号杨,其中,8328杨和8325杨蒸腾速率与蒸腾量均较低,说明其抗旱能力优于其他品种(系)。两种测定方法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育耐寒,速生杨树新品种,经1975~1987年的试验研究,选育出黑林1号、2号、3号杨3个优良无性系,其抗寒性、抗病性均不低于小黑杨,7年生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小黑杨的40%、32%和50%;其遗传力(h~2)分别为0.9535、0.9165和0.8521;遗传增益(AG)为48.1%、35.3%和36.7%。  相似文献   

11.
油桐嫁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研究对油桐嫁接繁殖中嫁接材料的选择、嫁接方法的应用、嫁接时期的确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因素以及嫁接后的科学管理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牦牛莓近10 a的引种栽培和生长观测,证明该树种完全适应吉林省中西部的自然生态条件,并表现出较强抗性,为引种地城市绿化和西部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树种。播种育苗时,由于种子具有深休眠性,必须进行混沙层积处理75 d以上,才能保证种子正常萌发出土;扦插育苗时,必须采用半木质化的嫩枝作为材料,并控制适当的光照和高湿条件,生根率可达到75%。  相似文献   

13.
菊花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菊花花瓣组织培养,其主要观赏性状的变异特征为:花瓣数减少、花瓣宽度增加、花朵直径变小、花色变异幅度有限,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辅助手段。菊花试管苗的辐射诱变,以^60Co-γ射线3000~4000伦琴为宜,至6000伦琴时,移栽苗无成活。辐射对试管苗生根培养有显著影响,故以先行生根培养处理为宜,或对试管苗基部进行铅屏保护。菊花杂交种子在试管内培养基上发芽,不仅有助于提高出苗率,且对迟瘦种子的利用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扩大杂交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杉木无性系家系造林早期选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引进的杉木无性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对比试验,测定苗期、林期的地径、树高。采用聚类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无性系的各年龄阶段性状差异显著,表现了无性系早期选择的可行性,确定推广的杉木无性系为98号,392号,318号,453号,108号,492号,250号。  相似文献   

15.
洛基山刺柏、白云杉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气候相似性原理从加拿大引进洛基山刺柏和白云杉种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催芽处理,运用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进行合理的基质配置和不同播种方式,用我国已有树种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沙地云杉作对照进行育苗试验,通过试验观测,在苗期(2~3 a)洛基山刺柏生长量远远大于祁连圆柏;白云杉生长量较紫果云杉高,较川西云杉、沙地云杉低,与青海云杉很接近。从苗期适生性来预测,洛基山刺柏、白云杉有望成为适宜青海省或相似寒旱地区造林新树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影响葡萄硬枝扦插苗成活和生长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硬枝扦插成活率的高低不仅与种株及种条的选择、种条的质量、ABT的处理浓度、扦插技术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扦插后的管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重瓣大花萱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重瓣大花萱草带生长点的茎段为试材 ,以MS与 1/ 2MS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 2 ,4 -D ,6 -BA ,NAA。试验结果表明 :MS 6 -BA1mg/l NAA0 1mg/l的固体培养基 ,有很好的诱导外植体产生不定芽苗的效果 ;而MS 2 ,4 -D2mg/l 6 -BA0 1mg/l的培养基能很快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在MS 6 -BA1mg/l的培养基上培养后 ,形成结构致密的球状体愈伤组织 ,并分化出苗 ,经继代培养后 ,形成丛状苗 ;试管苗的生根是以 1/ 2MS NAA0 5mg/l的固体培养基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沙枣优良品种栽培技术"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加拿大的几个林业研究机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林业的研究现状、加拿大沙枣的分布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长叶榧树是我国特有珍贵树种,属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植物。自然分布区域狭窄,人工繁育栽培技术难度大。本文在持续近20年的现场调查试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该树种的分布区域与人工繁育栽培技术,为长叶榧树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