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统一地类标准是编制空间规划的核心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承担中央空间规划改革试点过程中,针对现行体制下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标准不一及两部门矢量数据差异较大的现实问题,在参照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地类标准和浙江开化等县(区)空间规划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宁夏实际,制定了包括林地在内的新地类标准,最终在空间编制规划工作中实现了林地的唯一属性,文中对空间规划新林地分类标准的建立及意义展开陈述。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空间规划试点中,新的用地分类标准产生后,还需要对各部门重叠的地类按规则进行差异处理,因林业部门的林地和国土部门的耕地、牧草地、其他用地差异较大,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林地与以上地类重叠的20种情况的处理原则,在直通、举证和个案讨论的基础上,实现了林地与所有重叠地类的唯一属性,并对林地布局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林业与国土两部门的林地界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林业与国土部门在林地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分类标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以福建省福安市为例,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法,叠加林业及国土部门各地类基础图层,形成各类土地面积转移矩阵,得出经济林(园地)是造成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差异的主要原因.林业与国土部门在界定林地过程中,既存在林业部门认定为林地而国土部门未认定为林地的现象,也存在国土部门已认定为林地但林业部门未认定为林地的现象,两者的面积比例约为4.58∶1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宁夏空间规划试点中,将林业部门矢量数据与国土部门矢量数据叠加,两部门的林地除"有林地"差异小之外,灌木林地、其他林地从数量到图斑界都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差异图斑矢量数据比对分析,找到两部门林地数据差异的根源,并依据宁夏生态保护实际,提出解决差异的措施与办法,对推动实现林地唯一属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了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更好地推进六盘水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回顾了六盘水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编制情况,提出了“三个一”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林业调查规划中推广应用ArcGIS,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成果质量,本文探讨综合运用ArcGIS ModelBuilder,将一系列ArcGIS地理处理工具串联形成工作流,构建模型,将原本需要多个工具、多步骤才能完成的工作整合成一步操作实现数据衔接模型,实现将林业部门年度林地变更数据和国土部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自动形成林地变更调查数据与国土数据衔接图,自动生成林地变更数据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地类面积空间差异统计表。  相似文献   

7.
基于林业与国土一张图的林地数据协同处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7,(1):37-42
借助GIS,在对林业与国土一张图做空间叠加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衔接两部门一张图中每个斑块的林地管理类型。以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基础属性为主线,充分考虑与国土部门认定的林地范围对接,把林地管理类型分为:双方共同认定林地、林业单方认定林地、农用地、未利用地上林地和建设用地上林地。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县双方共同认定林地范围差异最小,丘陵县次之,平原盆地县差异最大;山区林业单方认定林地面积占比小,平原区占比大;平原区农用地与未利用地上的林地相对普遍存在,丘陵、山区相对较少;建设用地上的林地面积比例与各地的城镇绿化水平高度相关,一般也是平原区高于山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林业调查规划中推广应用Arc GIS,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成果质量,本文探讨综合运用Arc GISModel Builder,将一系列Arc GIS地理处理工具串联形成工作流,构建模型,将原本需要多个工具、多步骤才能完成的工作整合成一步操作实现数据衔接模型,实现将林业部门年度林地变更数据和国土部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自动形成林地变更调查数据与国土数据衔接图,自动生成林地变更数据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地类面积空间差异统计表。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空间规划试点中,通过梳理用地分类的指导政策及技术标准,制定了空间规划的林地标准,并将该标准与林业、国土部门的林地标准进行了比对,分析新林地标准产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63%,在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中承担着主要任务.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湿地空间规划、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林业专项规划,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森林蓄积量能够评估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为森林经营与采伐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大多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蓄积量估算,均建立在测绘标准所生成的DOM、DSM、DEM等测绘成果基础上,而未充分利用原始影像数据上的林业特征,无法从点云层面上加入林业业务逻辑产生成果数据。获取无人机影像后,利用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方法自动相对定向,结合控制点和光束法平差的迭代求解,解算出精确的相机姿态数据,并沿核线方向一维搜索特征点进行影像密集匹配生成密集点云。对原始三维点云过滤后进行树冠分割,在聚类后的林冠点云中提取了树顶点和树高因子估测了森林蓄积量。研究结果表明,冠幅的提取精度85.15%,树高的提取精度83.69%,林分蓄积量估算的精度达到了82.46%。  相似文献   

12.
以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项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够提供的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2.484亿元/a,单位面积价值量为11.642万元/hm^2。生物多样性(3.527亿元/a)>涵养水源(2.792亿元/a)>固碳释氧(2.749亿元/a)>净化大气(2.226亿元/a)>保育土壤(0.93亿元/a)>森林游憩(0.227亿元/a)>林木积累营养物质(0.033亿元/a)。  相似文献   

13.
无人机摄影获取单木三维信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森林调查的手段,加快了森林调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提高单木因子的采集效率和精度,降低外业的工作强度,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多旋翼无人机为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了孤立单木的三维点云模型重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木三维信息量测算法,提出切割法和投影法两种提取树冠投影面积的方法,并提取树高、树干任意处直径、树冠投影面积、冠幅、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6项测树因子参数。结果表明:1)树木的总高度和第一枝下高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6.28%和95.61%,胸径和上部直径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6.24%和93.78%;2)利用切割法和投影法提取树冠投影面积的精度分别为96.28%和98.24%,提取冠幅的精度分别为89.65%和91.50%,提取树冠表面积的精度分别为96.78%和97.58%,提取树冠体积的精度分别为94.29%和96.14%;3)实践证明,该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并可对森林调查的方式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大气污染的响应,以生长在北京市海淀区轻度污染区的海淀万柳(E1)、交通尾气重度污染区的西直门(E2)及相对清洁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CK)的典型绿化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和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进一步研究其权衡策略并分析叶经济谱的位置。结果表明:1)3个研究点的主要大气污染物SO_2、NO_2、PM10和PM2.5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E2>E1>CK(P<0.05)。2)随着大气污染程度的增大,3种典型绿化植物的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SLA)、叶绿素含量(cholrophyll,CCHL)和气孔面积(stomatal size,ASS)显著降低,表现为CK>E1>E2(P<0.05),气孔开度(stomatal aperture,DSA)也呈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CLDMC),叶组织密度(leaf tissue density,DLTD)及气孔密度(stomatal density,DLTD)显著增大,排序表现为E2>E1>CK(P<0.05)。3)3个典型绿化树种的叶功能性状间存在相对一致的相关关系,SSLA与CLDMC、DLTD及DSD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CLDMC与DLTD、DSD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DLTD与DSA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DSD与ASS、DSA分别呈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与全球尺度上的性状关系基本一致。4)研究认为,全球叶经济谱在城市大气污染的特殊环境下也同样存在,且总体上位于低的SSLA、ASS、DSDCCHL,高的CLDMC、DLTD、DLTD的"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县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对脱酸脱水热解液相产物沸点分布、分离工艺及高附加值酚类化学品的收益进行分析,提出了脱酸脱水热解液相产物分级精馏制备燃油粗品、富酚油和生物质沥青,以及对富酚油进一步分离制备精细化学品的工艺路线。Aspen Plus模拟结果表明:脱酸脱水热解液相产物经精馏塔T-1和T-2初步分离后,可得到燃油粗品、富酚油和生物质沥青;初步分离得到的富酚油经进一步精馏分离,可得到苯酚类(含苯酚91.13%)、邻甲苯酚类(含邻甲苯酚94.58%)、医药原料(主要含有愈创木酚53.44%、3-甲基苯酚34.85%、丙二酸二乙酯11.56%)、香料(2,4-二甲基苯酚32.78%、4-乙基苯酚26.03%、4-甲基愈创木酚31.85%以及其他少量酚类化合物)、染料(对烯丙基苯酚11.16%、3-甲基邻苯二酚35.84%、3-甲基环戊烷-1,2-二酮41.56%以及少量其他有机物)等精细酚类化学品。按照每吨脱酸脱水热解液相产物成本2 000.00元计算,能耗为497.41元,产品总价5 362.20元,可得产品毛利润为2 864.79元,实现了脱酸脱水热解液相产物的高效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额济纳胡杨林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一道强大生态防线。近年来,受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胡杨林开始严重退化,而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农业活动和频繁的放牧在不断侵扰着胡杨林的生态环境,不仅对胡杨林生境的水分与养分条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导致了胡杨密度、胸径等种群特征产生较大的差异,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必然会加剧胡杨种群更新与维持的困难。建议尽快开展控制放牧与农业活动等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马尾松人工林健康评价体系,为马尾松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84块马尾松人工林样地为例,选取13个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计算森林健康指数(FHI)并对FHI值进行Ward聚类,以划分健康等级。此外,研究分析评价了马尾松样地的健康状况,并用判别分析建立Fisher判别函数对健康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调查的马尾松人工林中,健康林占32.1%,亚健康林占35.8%,不健康林占32.1%,且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健康水平排序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判别分析与聚类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自身验证法正判率为97.8%,交互验证法正判率为94.3%。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广西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3个土壤层的全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而有效磷含量却小于柴胡地(10~20 cm除外),且仅在20~30 cm土层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同样,3个土壤层的碱解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