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子处理关系到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基本方向。其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诸多优点,随着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逐渐推进,有关农作物种子处理的各种方法应接不暇,种子物理处理或化学处理方法得到了更加科学的利用。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生产中常用的种子物理处理的方法与特点,分析了种子物理处理与化学处理方面对农作物的影响,展望了未来农作物种子物理处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沼液对主要豆类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沼液处理大豆、绿豆种子的方法、处理浓度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不同浓度的沼液处理大豆、绿豆种子,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及幼苗生长情况有不同的影响,提出了大豆、绿豆芽菜生产及大田生产中沼液处理种子的方法及处理浓度,以期正确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农业生产实现稳产高产和增收的目的,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必须注意精准掌握种子处理次数、电流强度和处理时期,精细掌握对处理种子的要求,并精确掌握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室内冷等离子体处理机不同功率的种子发芽试验和大田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的效果与品种和处理功率相关,在实际生产应用上,要根据品种选择适宜功率进行处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冷等离子体处理后,小麦种子发芽率、成苗率显著提高,出苗整齐度也高于空白对照和常规拌种处理。另外,种子经冷等离子体机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和穗粒数等,说明其在促进种子萌发和小麦生长方面作用明显;且增产效果明显,产量相对空白对照增加43.21%,相对常规拌种处理增加10.37%。因此,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述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现有28家种子处理剂生产企业,种子处理剂登记产品105个,其中85个产品是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均有6个产品,种子处理干粉剂有5个产品,种子处理乳剂有2个产品,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有1个产品。存在主要问题:农民对种子处理剂作用认识不够,种子处理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单一,研发力量薄弱。提出发展建议:(1)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宣传种子处理剂的作用,积极组织培训农民;(2)加强种子处理剂市场监管,保证产品质量;(3)生产企业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加快种子处理剂新产品、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生产的种子对超甜玉米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单穗重及产量的影响,以‘迪甜6号’为试验材料,对3个年份(A1为2010年;A2为2011年;A3为2012年)、2个产地(B1为平遥,B2为海南)生产的种子进行了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种子生产年份对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单穗重、产量4个指标影响较大;除产量外,种子产地对其他3个指标影响不是很大。‘迪甜6号’的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随着种子生产年份的久远均呈现下降趋势。种子生产年份各处理间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生产地点各处理间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无显著差异;两处理间交互作用不明显。种子生产年份、产地对单穗重影响不是很大,各处理单穗重依次为A3B1>A3B2>A2B2>A1B2>A2B1>A1B1。种子生产年份与产地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二处理间交互作用显著。处理A3B2产量最高,为14235 kg/hm2。‘迪甜6号’田间出苗率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单穗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生产上皂荚种子正常条件下难以发芽而造成的播种量大、成本高的问题。本实验采用变温、化学试剂、机械处理等不同方式处理皂荚种子,以提高种子发芽率。结果表明:皂荚种子是硬实种子,光照对皂荚种子的发芽无影响,与对照相比,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有显著性提高。室温条件下,用98%的浓硫酸处理种子2h后,再用600mg/l的GA3处理1h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8.
正林木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着林业的生产建设,而林木种子质量决定着林木的产量和质量,所以林木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是林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林木种子在播种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林木生产出现许多问题。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重视种子的处理工作,应用科学的种子处理技术对种子进行处理,避免种子在播种时处于休眠时期,影响林业生产效率。要结合林木种子播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种子处理技术合理应用在林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种子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目前在农作物生产中常用的种子处理(物理、化学、生物农药、种子引发、种子包衣及丸粒化等)方法的特点和原理,主要将种子处理方法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与综述,并对作物种子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的七叶一枝花种子生产实践研究,制定了七叶一枝花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七叶一枝花种子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母株选择与处理、种植管理、授粉、护果、病虫害防治、种子采收、种子加工、种子质量及检验、包装、贮藏和运输等方面开展研究,明确种子生产过程各个关键环节最优方法和指标,以规范七叶一枝花种子生产,为其种子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特殊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农业增产的内因。种子质量是决定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种子质量一方面依靠科研育种、生产繁育,另一方面依靠先进的加工工艺设备,充分发挥其优良品性,以达到丰产目的。为此,世界各种子生产部门都将种子加工与育种研究、种子生产繁育列为同等重要位置。种子加工是指对种子进行预清、干燥、基本清选、精选分级、药物处理、丸化处理、计量、包装、运输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玉米种子处理的作用,并介绍了种子包衣、超声波处理、GGR 6号+超声波处理、磁化、微量元素浸泡、电场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多种种子处理技术,以期为玉米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华 《农家参谋》2008,(6):32-32
德国的生态蔬菜生产技术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品种的选择和种子处理。德国的蔬菜种子都由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生产,种子由专业公司经营或从荷兰等国进口,菜农都选择质优、抗病或耐病的品种,番茄、青椒等的种子还要进行包衣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为微波处理瓜类种子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8种瓜类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研究微波处理对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Ⅰ处理种子较预处理方法Ⅱ效果显著;采用预处理方法Ⅰ,微波处理时间以4~16s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该处理条件下8种瓜类种子的发芽率提高16.7~26.7百分点,发芽势提高13.4~30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25.30%~43.37%。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预处理方法Ⅰ微波处理4~16s,可有效提高瓜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等离子体处理作物种子的效果,对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进行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使大豆出苗率、开花率、结荚率明显提高,分别提高7.5、10.2、5.6个百分点。充分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有促进生育期提前的作用,为大豆品种安全成熟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等离子体处理较对照常规种子处理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分别增产209.9 kg/hm~2、增收755.64元/hm~2,可为大豆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农家致富》2014,(18):27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作物在播种前通常有一个对种子的选择和处理过程,选种和种子处理对其发芽、生长、产量以及果实的营养成分有着直接的影响,抓好这个环节才能打好生产基础。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在农作物播种前,利用等离子体发生设备对其种子进行相应处理,以提高种子活力、健壮度、抗逆及抗病能力等。近年来该技术已经被国内部分地区采用。  相似文献   

17.
王桂香 《农技服务》2011,28(6):770-770
介绍了花椒芽苗及其特点,从种子处理、种子催芽、生产场地选择、播种、生产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总结了其生产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花椒芽苗生产常见问题与预防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李文平 《吉林农业》2010,(7):120-120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一项农业物理技术,在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方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对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原理及其在衡水农业生产中的实验和推广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的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红松(pinuskoransis)是东北林区珍贵的用材林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材质优良,而且还能为市场提供许多林副产品。红松种子是长期休眠(生理后熟)的种子,催芽处理时间很长。目前生产单位采用混沙隔年埋藏处理方法,在检验上,生产单位只靠经验观察外部形态的变化,很少用内部物质的转化来确定种子处理方法。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红松种子内部各种物质的转化量测定和红松种子不同处理时期的内部物质变化,为生产单位在确定红松种子催芽方法方面,提供一些依  相似文献   

20.
一、良种繁育技术1、采种根据生产目的,分清种类。果实去肉后将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于阴凉处风干后贮藏备用。2、种子贮藏及处理山杏种子需要较长的后熟期,需春化处理给予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