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农村土地的非农使用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相配套,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取得成功。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通过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物流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建立了物流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度模型的计算方法,对15年间重庆市及其38个区县的物流发展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系统总体上经历了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3个阶段;重庆市38个区县的耦合度在空间上差异十分显著,并与工业发展程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河南"三农"问题和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阐述了河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河南省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6,(1):42-46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三门峡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城市品牌、县域纽带、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四种发展战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重庆市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基于201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利用2000—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 9.0软件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格兰杰检验,实证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城镇化水平可促进农民收入,二者之间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每提高0.01%,农民则增收3.0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关注农民利益,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制定长期计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各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促进全民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里的"人"既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和最终目标。人的城镇化实现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变化,它与物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着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在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而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对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新四化"间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94-196
"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乡形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极,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产业和城乡间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问题入手,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借鉴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路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家解读一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了笔者采访。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他们对城镇化的认知情况与期望必然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与目标实现。对济南市平阴县农村居民的调研显示,多数农民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基本准确,并深刻感受到城镇化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最担心的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房价"、"城镇化后的政策落实"、"公共服务""就业"等;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于是否有产业的支撑、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因此,可以基本确定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也应放在对产业的扶持、就业的重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市民素质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之一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党中央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了重庆市各县域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回归分析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重庆市近半数就业人口仍以农业为生;县域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也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加快重庆市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出发,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定量地分析了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互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城市化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2.
孙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39-12041
揭示重庆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结合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的线性关系,提出重庆市应进一步推进城镇建设,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并实现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组团式都市圈的构想。推进城镇建设要搞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解决好城镇化遗留问题,其中,特别是"经营城市"理念的建立和"以商兴市"措施的推广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越发重要,文章以地方农村人口为主体视角,以城镇化进程中应重视的人力资源为切入点,以解决莆田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访谈等方法对莆田市农村的人力资源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调查发现,莆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当地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继续教育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完善,以及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观念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为此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城镇化类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其过程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在旅游城镇化的进程中,当地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感知强烈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旅游业快速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武汉市黄陂区为案例,通过对黄陂区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调查实证分析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其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的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强化城镇辐射功能,推动村落变化。而其消极影响则体现在不同区位条件的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获益不均且居民的部分旅游收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缺乏长期稳定收入;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乡村环境及景观的破碎化以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生态、社会5大城镇化子系统的协调推进,运用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判别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不高,其均值和标准差随时间增大,各区域间差异显著;子系统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人口城镇化分异程度始终最高但空间分异不断缩小,社会和经济城镇化的空间分异逐渐增大,土地和生态城镇化的空间分异不断缩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呈现递增态势,空间分异特征较明显但不断缩小;城镇化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强集聚状态,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南川区、綦江区始终为热点区域,渝东及渝东南始终为冷点区域,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创新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仙  刘明彦 《农学学报》2014,4(4):109-11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供给,同时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逐渐凸显。笔者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问题和存在问题的阐述,分析了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的若干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能够建立起合法完善的宅基地流转体系,从而真正维护农民的权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重庆市主城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是引起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庆直辖以来,数千万的农民工为重庆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的贡献对重庆直辖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社会进步,有利于重庆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