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黄瓜叶片营养物质与抗蚜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营养物质与黄瓜抗蚜性的关系,为黄瓜抗蚜性鉴定以及抗虫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感蚜黄瓜为对照,分别测定高抗材料118号、中抗材料227号和311号以及低抗材料321号接种蚜虫前后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量、脯氨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与黄瓜抗蚜性呈正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蚜性呈负相关;黄瓜接种蚜虫后可溶性蛋白的增长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水平对黄瓜抗蚜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瓜抗蚜品系EP6392和感蚜品系JY3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水平(56、126、196、266和336mg·L~(-1))水培溶液对蚜虫繁殖的影响及其与黄瓜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氮水平范围内,黄瓜感蚜品系JY30于蚜虫侵染8d后,单株蚜虫平均数量随溶液氮水平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而抗蚜品系EP6392叶片种群数量增长无显著规律;接蚜虫后不同氮水平的抗蚜品系EP6392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未接蚜虫对照,且抗蚜品系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感蚜品系,而感蚜品系JY30接虫后CAT活性均显著低于未接蚜虫对照。这一研究提示氮水平上升能促进黄瓜感蚜品系的蚜虫繁殖能力;黄瓜抗蚜性与植株体内SOD、CAT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普通型有毛黄瓜及其无毛突变体,以及二者杂交后代F1为试材,研究了3种黄瓜材料在瓜蚜危害胁迫下,木质素含量、PAL和P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蚜害诱导后,无毛黄瓜和F1材料PAL和POD活性及木质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未受瓜蚜危害时,3种类型黄瓜酶活性无明显差异,瓜蚜危害后无毛黄瓜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有毛黄瓜和F1材料,说明POD、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对黄瓜的抗蚜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抗蚜品种早二N和感蚜品种四川寸金为试材,研究瓜蚜取食对2个品种黄瓜抗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瓜蚜取食后,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取食72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当瓜蚜取食时间较长时,虫口密度对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瓜蚜取食后迅速上升,取食48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瓜蚜虫口密度越大,对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诱导强度越大。瓜蚜取食后,酚类化合物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取食48 h后上升且高于取食前,取食72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随着瓜蚜虫口密度的提高,黄瓜叶片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瓜蚜取食后快速上升,取食48 h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对照水平;随着瓜蚜虫口密度的提高,黄瓜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蚜虫侵染对黄瓜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黄瓜抗蚜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关系,选用抗蚜黄瓜品系EP6392和感蚜品系JY30为试验材料,在第1片真叶展平时,在每株的第1片真叶背面接种5头无翅成蚜作为处理,不接蚜虫的植株作为对照,测定黄瓜叶片中MDA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蚜虫接种后两品系的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感蚜品系的MDA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抗蚜品系;蚜虫侵染后,抗蚜品系POD活性较感蚜品系上升迅速,抗蚜品系PAL的活性极显著高于感蚜品系。因此,MDA、POD和PAL参与了黄瓜对蚜虫侵染的防御调控。  相似文献   

6.
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两个黄瓜品种对瓜蚜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瓜蚜后,有毛黄瓜幼苗瓜蚜数量始终多于无毛黄瓜,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瓜蚜数量在接种第2天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少;用蚜量比值法计算感蚜指数,并进行抗蚜性鉴定,表明无毛黄瓜为高抗材料,有毛黄瓜为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栽培的 10个棉花品种上棉蚜种群数量变动的分析说明 ,品种间抗蚜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中棉 2 3、新陆中 3号、军棉 1号和大铃棉等品种上蚜虫数量显著多于其余品种。中植 372叶片多毛 ,棉酚含量高 ,表现为抗蚜 ;品种间棉酚含量与感蚜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感蚜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单宁、可溶性糖含量与抗蚜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供试品种的表皮厚度均较薄 ,不足以影响蚜虫的取食。  相似文献   

8.
一、蚜虫蚜虫是保护地蔬菜的重要害虫,主要种类有桃蚜、萝卜蚜和瓜蚜。分布范围极广,寄主复杂,主要危害黄瓜、油白菜、茄子、辣椒、番茄、菠菜等。1.危害方式蚜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和嫩茎,以刺吸口器吸  相似文献   

9.
抗、感玉米幼苗玉米蚜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抗、感玉米幼苗在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本试验初步测定了接种蚜虫后不同时间(0 h、24 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和抗蚜品种郑单958三叶期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5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接种蚜虫时间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个玉米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蚜虫后24 h时,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到最小值,其中郑单958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于蠡玉16;在接种蚜虫24 h时,两个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其中郑单958的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低于蠡玉16,郑单958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幅度大于蠡玉16;在整个时间段内(0 h、24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对照组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抗蚜品种郑单958对照组。因此,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关系,抗性高的品种下降缓慢,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含量低的品种抗性较高。在蚜虫为害过程中,两个玉米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两个玉米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现不一致,郑单958的PPO活性随玉米蚜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蠡玉16的PPO活性随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感蚜品种蠡玉16的SOD、POD、CAT和PAL活性升高率一直低于抗蚜品种郑单958;蠡玉16的PPO活性接种蚜虫前期高于郑单958,到了接种蚜虫后期则低于郑单958。说明SOD、CAT、POD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前期(0~24 h)抗蚜的主要因素,PPO、PAL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后期(48~96 h)抗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瓜蚜取食对黄瓜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瓜蚜取食对几种黄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选择早二N(中抗)和四川寸金(感虫)2个品系,每张叶片分别接无翅成蚜50(低密度)、100(中密度)和200(高密度)头,取食24、48、72、96 h后测定黄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瓜蚜取食后,黄瓜叶片中POD、PPO、PAL活性均迅速提高,其中瓜蚜取食后,抗虫和感虫品系黄瓜叶片中POD和PAL活性分别于96和48 h达峰值,而PPO活性抗虫品系于72h达峰值,感虫品系于48 h达峰值;瓜蚜取食后,抗性黄瓜品系叶片中POD、PPO和PAL活性均高于感虫品系;在供试的范围内,虫口密度对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这一研究提示,瓜蚜取食对黄瓜叶片中3种酶的诱导存在积累效应和强度效应,且诱导强度存在峰值,为进一步应用黄瓜抗虫性对蚜虫实施生态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两种不同抗蚜玉米(Zea mays L.)品种郑单958(抗蚜)、蠡玉16(感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三叶期受到不同密度(0、10、20、40、80头·株-1)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刺吸胁迫后,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蚜虫刺吸胁迫过程中,郑单958和蠡玉16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且郑单958的增长幅度小于蠡玉16;两个品种幼苗Chl含量则是随着蚜虫密度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蠡玉16下降变化率明显大于郑单958;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则与MD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郑单958的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百分率均低于蠡玉16。因此,叶绿素含量与蚜虫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与蚜虫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变化率可以作为抗蚜性的一个指标,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与玉米抗蚜性呈负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蚜虫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酶活性都是增加的;而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随蚜虫密度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抗感蚜玉米品种苗期的酶活性与蚜虫的密度相关,且PPO、PAL起着主要保护作用;而SOD、POD、CAT只有在蚜虫密度较低的状态下才能发挥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油菜蚜虫俗称“蚁子”,常见的有萝卜蚜、桃蚜、甘蓝蚜等,3种蚜虫常混合发生,以成、若蚜群集在油菜的幼苗、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上,吸食汁液,翻起叶片常在叶背看到很多蚜虫。油菜蚜虫繁殖力极强,取食量大,因而使油菜叶片大量失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叶面卷曲皱缩,绿色部分不均或发黄,这3种蚜虫在取食危害的同时,还可通过口针,向油菜传播多种病毒,主要是芫青花叶病毒,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除为害油菜外,还能为害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相似文献   

13.
通过9个小麦品种的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角、叶片刺密度、芒长、叶色和穗密度等形态特征与对抗禾谷缢管蚜关系的研究,发现在禾谷缢管蚜整个发生期小麦株高与抗蚜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叶片刺密度和穗密度与小麦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高峰期旗叶的宽度和长×宽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始盛和高峰期的叶角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叶色和芒长与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豌豆蚜危害胁迫后不同抗蚜性苜蓿品种(系)叶片内可溶性蛋白和单宁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的过程中,所有品种的单宁含量都趋于上升,其中抗虫品系HA-3的单宁含量始终高于其他品种;HR和HA-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G3和JH;各抗性品种(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危害胁迫的加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发生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玉米蚜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筛选出对其高抗的自交系,分别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采用单叶蚜量计数法评价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的抗性情况,测量了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等农艺性状和叶片中蜡质、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化学品质,分析玉米自交系抗蚜性与农艺性状、叶片化学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为高抗玉米蚜的自交系有233个,高感的自交系有121个;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茎粗、叶片蜡质含量均与玉米抗蚜性关系不显著,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温室白粉虱对无毛黄瓜叶片PAL、PPO、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白粉虱能力不同的两类型黄瓜自交系为试材,研究了白粉虱侵害黄瓜后不同类型叶片中POD、PAL、P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无毛黄瓜较有毛黄瓜抗白粉虱,抗性材料无毛黄瓜遭受白粉虱危害后,第二、三叶POD活性增长量分别高于有毛黄瓜53.24%(P〈0.01)和86.74%(P〈0.01);第二、三叶的PAL酶活性增长量高于有毛黄瓜,且第三叶酶活性增长量高于有毛黄瓜322.27%(P〈0.01);接种后两类型黄瓜各个叶片PPO活性差异不显著,无毛黄瓜第一叶和第二叶PPO活性增长量分别高于有毛黄瓜42.63%和51.59%,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应用蚜量比值法测定8个黄瓜品种对瓜蚜的抗性,通过黄瓜品种对蚜虫寄主选择性和种群增长影响的研究,分析黄瓜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黄瓜对瓜蚜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和产蚜量有明显的影响,在供试的8个品种中,若蚜发育历期在品种37上最短(5.0 d),品种46上最长(8.4 d);若蚜存活率在品种37上最高(58....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生长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蚜虫是植物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植物的危害非常严重,同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用于防治蚜虫的手段,主要有化学防治和培育抗蚜新品种,其中化学防治较为普遍,但培育植物抗蚜新品种更具有长远价值,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天敌防治可作为植物防治蚜虫的辅助措施,植物基因工程防治将是一条有效的防治蚜虫途径。对植物蚜虫特征、危害症状、发生条件及规律、危害机制、防治措施、植物抗蚜性及抗蚜鉴定、抗蚜基因及其表达等方面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可为植物抗蚜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植物抗蚜分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