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实质上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状态的一种空间表现。在城乡经济互通导向下,空心村产业规划中应为来自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留有空间;而空心村也应借助科技和信息平台更直接的为城市经济服务。城乡空间互置使得在更便捷的城镇用地开拓乡村工业发展空间和将空心村综合开发形成市民游憩空间甚至生活空间成为可能。城乡文化互融有利于城市文化经营理念带动乡村文化复兴与产业化,也有利于城市文化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融入而找到民族性的根基。城乡风貌互补倡导在保持洁净安全前提下,城市风貌和乡村风貌各自的特色塑造。以上方法已经应用于小南京村美好乡村综合示范区总体规划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体系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并从乡村经济结构、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乡土文化传承及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农民文化认同差异、心理层面困惑等问题,重新构建乡村文化价值路径,从乡村文化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路径方面研究解决城乡二元文化的对策进而助推成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通过重新构建成都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期望达到既能解决"三农"发展的需求,又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的制度变迁加速并深化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使遍布乡村的传统书塾失去价值,而新式学堂又多设在城市,导致乡村教育资源缺失,城乡教育由一体化变为差距显著;二是使有科举功名的士绅不再有特权,社会地位下降,前程与生计均面临危机,从而不再居乡而是大量流向城市,导致乡村人才流失,形成城乡间的"马太效应";三是以科举为依托的耕读文化陨落,乡村文化地位显著下降,并成为落后、愚昧的符号。这种二元格局中蕴含的重城市、轻乡村的理念,因路径依赖而延续到了当代。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新型城乡关系替代,乡村景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城乡梯度视角,首先探讨城市郊区乡村景观的存在形式与构成,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以及聚落景观、农田景观和文化景观等乡村人文景观。之后在目前研究较为热点的生态系统服务基础上,提出乡村景观服务的内涵与功能,在城乡梯度下,乡村景观为城市提供了食物、能源、物资等生产服务,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休闲游憩、美学鉴赏等生活服务多种价值。最后一部分在对现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乡村景观服务功能要受到自然环境本底、土地利用方式、社会需求特征、城乡关系和社会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精神思想动力,是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多样性不可取代的媒介。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前部分乡村仍存在主体流失、价值迷茫、开发受限、治理薄弱之困,立足乡村红色文化现状,深挖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全面振兴不竭动力源泉,实现城乡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者在对福建省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社会发展及省内不同县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从城乡教育文化、乡村居民点与产业布局规划、乡村与城镇产业发展、乡村与城市市场、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方面探讨了福建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空间地域系统的功能多元化与新农村发展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乡村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稳定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保持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同时还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社会、文化价值.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城市优先"的倾向,致使乡村地域系统职能的失调和空闻发展的失序.主要表现在:乡村经济职能和居住职能的失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的失序;乡村发展空间的被剥夺.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将城市与乡村看作同等重要的地域实体,只有最大程度的发挥城乡的优势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明晰乡村地域系统的职能有利于更理性地思考城乡产业布局、乡村整治的方向、乡村职能的外部性以及乡村补贴等现实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者在对福建省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社会发展及省内不同县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从城乡教育文化、乡村居民点与产业布局规划、乡村与城镇产业发展、乡村与城市市场、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方面探讨了福建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乡村旅游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城乡旅游规划没有得到科学的规划布局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城乡融合的背景下,促进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倡导城乡创新和智慧化发展,强化城乡旅游整体规划布局,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49-7552,7558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内生于乡村共同体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承担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形成人们的自觉秩序。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乱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最终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就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人为力量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生产要素和自然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一个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状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渐凸显,城乡统筹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若城乡统筹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之上,则该问题也将会更快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差异历史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鸿亮  张瑞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19-3721,3725
为了解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现在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历史根源,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文化、社会分工4个方面分析了近代城乡差异。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生产方式的近代化,而广大农村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增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逐渐形成,推动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城市近代化管理的同时,广大乡村仍然采用传统的乡村自治管理模式。文化方面,由于城市中心地位的优势,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城市近代文化繁荣发展;而广大农村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近代以来由于城市最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改造,成为近代化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而向城市集中,城乡社会分工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新的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5.
向城市投诚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是要复兴还是要革新,这个问题正如一场分娩,给当下的中国乡村带来阵痛。如同经济上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一样,文化上中国农村与城市鸿沟也日益加大,乡村文化正遭遇被日渐边缘化的命运。其实,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文化一直是以乡村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维持已久的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的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之下也逐渐褪色。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其面临着原有村落、建筑逐渐消失、文化传承主体缺位、文化传承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下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与传统建筑、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冲击下,城市乡村之间整体呈现出割裂关系,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城市边缘区乡村用地地位于城市农村的腹地,是未来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产业结构转型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探讨了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近郊乡村地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可行性、建设原则与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存在。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乡村地区却逐渐边缘化,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是把“乡村”发展成为“城市”,而是应探索如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保持农村独特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同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因城乡经济文化的不均衡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变迁,加之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断裂和失衡等因素,乡村文化出现社会认同危机,故需通过经济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贡献度、乡村记忆的建构和乡村文化组织等路径来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龙溪镇牢牢把握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遇,为经济薄弱的山里村争取了25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同时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将公共艺术导入山里村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以"慢生活、亲自然、更和谐"的理念推进乡村再造和地方重塑,寻求城乡文化认同与和谐发展,让农业更有创意,让农村更加美丽,让农民更加富裕。山里村的实践成果获得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