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松江鲈杂谈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4,(1):167-169,178
松江鲈素负盛名,其质细白,肥嫩、鲜美,加工传统又别饶风味烹饪的“鲈鱼脍”,使其自古以来,被视为上乘珍馐。松江鲈与黄河鲤鱼、长江鲥鱼、黑龙江大麻哈鱼齐名,被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相似文献   

2.
鲥鱼是我国名贵的鱼类。大文豪郭沫若说“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吃过它的人都赞不绝口,所以历来被美食家列为席上的珍品。由于过度捕捞等种种原因,使得鲥鱼濒临灭绝,能吃到鲥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在鲥鱼已经可以人工养殖、繁育,人们可以随时吃到鲥鱼了。  相似文献   

3.
鲥鱼,又称三黎鱼、三来鱼等,隶属鲱形目、鲱科、鲥属。鲥鱼是一种名贵鱼类,以前为贡品,深受民众喜食。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脂量高,驰名中外,创汇率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鲥鱼自然资源已濒临枯竭。为了恢复和增殖鲥鱼资源,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同时鲥鱼的人工养殖也正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4.
一、市场前景 河豚,学名暗纹东方鲀,别名气泡鱼、辣头鱼、小玉斑等,是一种肉味极为鲜美的洄游性鱼类,被誉为"鱼中极品",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上等佳肴.野生河豚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以贝类、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多栖息于沿海及河口附近,春季溯河至长江繁殖.  相似文献   

5.
胭脂鱼养殖     
胭脂鱼通常被人们称为“一帆风顺”。作为食用鱼,它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沿江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的中高档餐厅,一公斤要卖200多元;作为观赏鱼,它是东南亚华侨的最爱,人们取其顺意、吉祥之意,养来作“风水鱼”,在花鸟市场里也是价格不菲。  相似文献   

6.
赵艳斌 《北京农业》2014,(22):26-27
密云,自古以来就和“鱼”有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密云就因为捕鱼的人数增多,被称为渔阳郡,这是密云鱼文化的最早记录。1958年在这里始建密云水库,后形成了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至今仍是北京城唯一的一盆“净水”。  相似文献   

7.
鲥鱼,地方名称三黎鱼、三来鱼等,隶属鲱形目、鲱科、鲥属.鲥鱼是一种名贵鱼类,以前为贡品,深受民众喜食.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脂量高,中外驰名,创汇率高.我国鲥鱼以长江产量最大,1974年达到1577 t,创历史最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现鲥鱼自然资源已濒临枯竭,为了恢复和增殖鲥鱼资源,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同时鲥鱼的人工养殖也正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由于世界性饮花、食花热潮的流行,因而花草茶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悄然兴起。这种以植物干燥后为原料而泡制的饮料,被人们称为“花草茶”。它不仅具有花草本身的香味,同时又兼具茶的保健功能,是称其为“茶”的主要原因,目前已逐渐被消费者所喜爱,特别受到女性朋友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鲥鱼,学名Macrerareevesii,属鱼纲鲱科,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30厘米,大者长达70厘米,银白色,主食浮游生物,一般3-4龄成熟,分布于我国东海及南海。鲥鱼是一种回游性鱼类,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海洋里度过,每年春夏之交,成熟的鲥鱼便成群结队地溯江而上,游到淡水河里的适当地方产卵繁殖,产卵后就返回大海。幼鱼在淡水江河中生长4、5个月之后,大约到了秋末冬初,也就随波逐流回归海洋。鲥鱼就是循着这样的路线洄游,定期入江,如期返回,因为往来有时,也被人们称之为“鲥鱼。一般说来,鲥鱼多于4—6月期…  相似文献   

10.
2月1日 花样面条 鱼面是湖北的名小吃,它是把鱼肉绞成肉糜和在面里。鱼面作为地方传统特色面食,风味独特、鲜美可口,食之易于消化,并具有温补益气的作用,又被称为“长寿面”。彩色面条就是把新鲜疏菜汁、水果汁加入面中。五颜六色的果蔬面条特色鲜明、营养丰富,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周邦君 《古今农业》2010,(2):94-104
甘薯很可能在明末就从缅滇陆路传入四川。清中后期,此物从滇、黔、鄂、湘、赣、闽、粤等更多路径入川,在该省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低山区广泛传播。其动因在于四川盆地较好的自然与交通条件,快速增长的人口,尤其是农家对甘薯特性的科学认识、对其生产技术的系统把握。清代,甘薯在四川的传播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引起种植结构与民食结构的变化,增强了救荒能力,丰富了农业文化;此外,它还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商品粮供给,有助于保持水土,为后世奠定了栽培技术基础,而且四川一些甘薯品种还传播到外省。总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主要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2.
建水是云南较早接受儒学文化的地区之一。元代就建有庙学,明代始建崇正、景贤书院,崇儒重道、著书讲学之风兴起。清代又分别兴建崇文、焕文、曲江书院。一时书院兴起、人文荟萃,遂有“滇南邹鲁”“临半榜”之称。通过追本溯源,分析建水书院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对滇南明清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中叶学术界兴起的考证之学,迤逦发展至清代乾嘉时期而蔚为大国。这期间经历两个阶段:(1)从求博到求真。明代考证学以博奥夸耀于世,实事求是之意不足,而哗众取宠之心有余。入清以后,学者鄙弃明人治学的浮嚣之气,考证之学转向求真。(2)从求古到求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学术,有吴派和皖派之分,吴派稍早于皖派,其学标榜“求古”,唯汉是从。皖派不以为然,治学主张“实事求是”。清代学术的思想理论性不如宋明之理学,但亦自有其特色。本文重点分析了戴震“以情情”的思想意义,以及“由词通其道”的治学方法,同时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大诗文世家的各自代表,范国禄与冒襄交往于祖辈业已营造的深厚世交基础之上,又以传统文人特有的方式,于政权鼎革的特殊情势之下以遗民自居,坚守信仰的高度,维持了世家情谊的长久性,垂范后世子孙,也为深入研究明清之际家族交流的文化生态模式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农学杰作《补农书》突出反映了明末清初浙北农村价格及其相关问题。价格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具体形式之一。部分物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及其影响较大,而该书作者对价格的看法是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浙北农家在农业诸领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价格创造价值基础,并利用价格杠杆发展社会经济。这类乡土经验,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宝贵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6.
佛教造像记,就是为了造作佛像而表述这些功利目的和愿望诉求的文字,它们依附于造像而存在。不过,限于传统金石学厚古薄今的一贯态度,学者们更重视一些宋以前的造像记,却忽视宋以后特别是清代的造像记。本文的所辑录的十例湖南地区的明清两代造像记,系作者数十年田野考察所得。我们对明清佛教造像记应当予以相应的重视,使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不至于出现“断层”和“死角”。  相似文献   

17.
周林 《古今农业》2011,(2):54-60
明代,皇家建筑用木基本上是南方的楠木和杉木。清代,开始大量使用塞外木植,主要是松木。本文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清代塞外木植采办作了梳理。清代塞外采木始于顺治,盛于乾隆、嘉庆,并延续至清末。从乾隆开始,木兰围场成为采办的主要地区。采木的方式主要有招商和内务府派员采办。采木对塞外森林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成就的重要文献,它对推动中医外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形成于清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结合了诸多医学著作的精髓,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本文分析了《外科正宗》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初步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方药内服外用、手法实施要点等方面继承了《外科正宗》重要的学术思想,另张氏正骨秉承了《外科正宗》中《五戒》《十要》的精神发展为医患之“和”的行医宗旨,对张氏正骨学术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番茄原产美洲,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最初由海路传入的可能性最大,后分多次、多途径传入。虽然番茄传入我国的历史很长,但传播速度却十分缓慢,20世纪初才开始作为蔬菜栽培,大规模发展则在建国之后。本文重点考证了番茄引种至我国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在中国的分布和推广情况,并对番茄传播的动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孟文科  陈慧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61-13262
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论述了明、清及近代不同地貌环境下农家生计,如黄土台塬上的旱作生计,河谷川滩旁的水利营生,沙漠地带的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