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6×4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F_1及其亲本,采用稳定性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的方法对盐碱地和正常地子粒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作为一个整体在单株粒重方面对土壤环境的反应比亲本稳定,低产田种植杂种比亲本更为有利。单株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方面杂种比亲本对土壤环境反应敏感,在适于表现其遗传能力的环境中杂种表现更加充分。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即特殊配合力效应。杂种的主要性状如单株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单株子粒产量较高的杂种优势都表现在非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或特殊配合力方差与一般配合力方差的比值较高的土壤环境中。  相似文献   

2.
利用6×4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F1及其亲本,采用稳定性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的方法对盐碱地和正常地子粒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作为一个整体在单株粒重方面对土壤环境的反应比亲本稳定,低产田种杂种比亲本更为有利。单株生物学产理和收获指数方面杂种比亲本对土壤环境反应敏感,在适于表现其遗传能力的环境中杂种表现更加充分。杂和中优势主要来源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即特殊配合力效应。杂种的  相似文献   

3.
Q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农业科学》1996,(5):198-200
利用多年回文选育的3个Q型雄性不育系与3个Q型恢复系配成8个杂交小麦组合,研究杂种优势表现和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杂种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均表现正向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具超标优势的组合数达75%以上,其中产量超标优势达20%以上的组合有3个。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对穗粒重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认为,强优势组合组配模式以多穗型×多粒重穗型或多穗大粒型×多粒重穗型较有利。  相似文献   

4.
小麦F1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97个小麦杂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86.5%的组合表现正向杂种优势,65.9%的组合表现正向超亲优势。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一,且以单株产量的优势为最高,平均杂种优势为66.57%,平均超亲优势为45.5%。单株产量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优势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除单株总数外,F_1各性状与双亲平均值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两年中分别用两个 T 型雄性不育系和两个雄性不育恢复系轮配成4个杂交杂合,连同亲本,设置7种密度,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都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常规亲本各性状与密度的关系类似于杂交种,但杂交种对密度的反应较常规亲本敏感;株高和分蘖早在分蘖期就受到密度的影响,但一直比较小,直到起身拔节后这种影响才陡增。杂种优势同密度的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生物学产量杂种优势一般同密度呈负等级相关,即随密度增加杂种优势下降;收获指数杂种优势则同密度呈正的等级相关,即随密度增加杂种优势上升;株高的杂种优势起身拔节后同密度呈负等级相关,在此之前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同密度呈正相关;单株分蘖的杂种优势同密度没明显的协变关系。  相似文献   

6.
杂交油菜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2004~2006年度江西省油菜区试参试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主要产量性状间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杂种各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在所考查的10个主要产量性状中以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表现较明显;主要产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有效角果数又与生育期、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是提高杂交油菜产量的主要方式;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硫甙、芥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杂种产量与改良品质仍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江西农业学报》2022,(6):16-20
对20042006年度江西省油菜区试参试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主要产量性状间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杂种各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在所考查的10个主要产量性状中以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表现较明显;主要产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有效角果数又与生育期、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是提高杂交油菜产量的主要方式;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硫甙、芥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杂种产量与改良品质仍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陕2A不育系微偻量对植株生长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胞质雄性不育陕2A不同微粉量植株(株系)的微偻对不育系及杂种F1的生长势、农艺性状、单株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陕2A不育系多(强)微粉株系植株营养体大,生长势强,农艺性状较好,单株产量罗高,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特别强;陕2A不育系无微偻株系植株营养体小,农艺性状差,单株产量较低,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极弱;陕2A不育系少量微粉株及杂种F1的各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同时就多(微粉胞质不育系利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优质品种(系)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平均为正向优势,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平均为负向优势,但沉降值组合间差异较大(-21.9627.77),为选择高沉降值品种提供了机会,并对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小麦品种间20个杂种F1的13个性状分析表明,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的杂种优良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株粒数>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偏高值亲本遗传,成熟期偏晚遗传,二者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和干、湿面筋含量趋中亲或低亲遗传。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耐盐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玉米新种质已成为玉米新技术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从玉米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选育出优良自交系及杂交种,深入研究转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以转betA(来自大肠杆菌的胆碱脱氢酶基因)的玉米优良自交系DH4866纯合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杂种优势表现分析。【结果】发现转基因纯合系植株及其杂交种具有明显提高的耐盐性,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地中转基因植株杂交组合的产量大幅度高于受体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不同含盐量的土地中,来自不同独立转化体的转基因植株多数保持受体自交系的基本特征,但部分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出现差异,甚至达到差异极显著程度。来自同一转化体的不同转基因株系的植株,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一般较小,但单株产量等性状可表现显著差异。在反映经济性状的各参数中,变异幅度大的是单株产量及小区产量,这种差异在T2代和T4代转基因植株配制的杂交种中都存在,由独立转化体的遗传基础差异产生。【结论】在以玉米自交系为受体的转基因育种中,加强早期时代的定向检测和配合力测定,能够较快地获得转基因玉米优良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向日葵亲本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同其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向日葵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75份材料及50份杂交组合材料,以多元统计方法对亲本进行遗传距离的估算和聚类分析,旨在研究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与其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调查了株高、茎粗、花盘直径、叶片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仁率及生育期共9个性状。对得到的50个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的测定。研究表明,向日葵存在较高的杂种优势,但其与双亲的遗传距离的相关不显著。对9个性状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除在籽仁率上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性状相关均不显著。类群内有些组合的杂种优势不低于甚至超过类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类群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也不都高于类内杂交组合。初步结论认为,遗传距离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一个指标,其可靠性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具特异性状的四类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120个杂种为材料研究了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多穗×多穗类型具最高的杂种优势;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低于农艺性状优势;产量与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本文还首次提出了小麦杂种优势型的概念,认为通过不同类型品种的杂交,如本文中多穗类型与大粒类型的杂交,有希望获得强优势组合。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多随双亲性状值的提高而减小,杂种优势及超标优势多以中×中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 F_1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以三组不同地理来源的9个亲本组配二类18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交一代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不同性状、组合间有明显差异。单株粒重的优势最强,地理远缘组合的大部分性状超亲优势率均大于相同地理来源组合。选择地理上远缘且生态类型上有差异的双亲进行组配,杂种一代的产量超亲优势最强。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_1的产量与产量因素中的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每荚粒数、百粒重相关不显著。对产量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于单株荚数,是杂种一代产量优势最主要的贡献因素。对 F_1的分枝、百粒重性状与双亲均值、小值亲本、大值亲本的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以双亲均值对 F_1的直接影响最大;百粒重以大值亲本对 F_1的直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胞质雄性不育陕2A不同微粉量植株(株系)的微粉对不育系及杂种F1的生长势、农艺性状、单株产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陕2A不育系多(强)微粉株系植株营养体大,生长势强,农艺性状较好,单株产量较高,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特别强;陕2A不育系无微粉株系植株营养体小,农艺性状差,单株产量较低,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极弱;陕2A不育系少量微粉株系及杂种F1的各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同时就多(强)微粉胞质不育系利用的有效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选用11个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以NCII杂交设计配置30个杂交组合,研究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4个性状的F2代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及回归.结果表明:F2代各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衰退,除穗粒数呈弱正向优势外(HMF2=0.227),其余性状均呈现负向优势,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杂种F2产量各性状与双亲相应性状的中亲值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杂种F2代与双亲关系密切.因此,若选择优良亲本,注重提高双亲产量性状的平均水平,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17.
糯质高粱杂种一代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以穗粒重的优势最强;杂交双亲和中亲值对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除不育系间的穗粒重、一级分枝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穗长的特殊配合力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株高、穗长、千粒重和一级分枝数在遗传表现中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而穗粒重和穗粒数则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8.
人工去雄小麦第一代杂种具有较强大的杂种优势,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我们于1972—73年曾对28个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F_1的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其在单株产量、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和抽穗期等6个性状上,普遍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约有30%的组合其单株产量显著或十分显著地比当地对照品种丰产3号增产,增产的幅度为27.3%—86.4%。  相似文献   

19.
杂种小麦强优热组合选配规律的研究:Ⅰ.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具特异性状的四类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120杂种为材料研究了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结果表明:多穗×多穗类型具最高的杂种优势;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低于农艺性状优势;产量与品质性状杂成势呈显著正相关,本文还首次提出了小麦“杂种优势型”的概念,认为通过不同类型品种的杂交,如本文中多穗类型与大粒类型的杂交,有希望获得到优势组合。品质性状的杂种势多随双亲性状值的提高耐减小,杂种优势及超标优势多中×中类  相似文献   

20.
两年分别用两个 T 型不育系和两个恢复系轮配成4个杂交组合、连同亲本和对照、设置7种密度、研究了群体密度对 T 型杂种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各性状的杂种优势、恢复度和自然结实率都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回归方程联立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最后提出了合理利用密度效应、充分发挥小麦的杂种优势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