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舍饲育肥牦牛高效生态生产、减少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采用大型呼吸测热环控舱(Chamber)模拟舍饲状态,对4头生长期育肥牦牛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二氧化碳(CO_2)及有害气体氨气(NH_3)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牦牛在采食1.5~3h后CH_4排放量达最大值,维持一段时间后,排放量逐渐下降;CO_2排放相对平稳;NH_3排放无明显规律。CH_4、CO_2和NH_3日平均排放量分别为22.42g/头、1 023.10g/头和5.84g/头,舍内NH_3浓度为157.29 mg/m~3,超出牦牛耐受氨气浓度。NH_3排放不影响CH_4和CO_2排放规律,但是影响气体总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最新的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系统,对人工草地春季土壤CO_2和CH_4通量进行测定,研究植物复苏期人工草地土壤CO_2和CH_4通量的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人工草地土壤CO_2通量有明显日变化特征,通量变化范围为-6.47~3.75μmol/(m~2·s),最大值出现在10∶00~12∶00之间,最小值出现在16∶00~17∶00之间,土壤5 cm温度是草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工草地CH_4通量也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波动性要大于夜晚,全天的波动范围为-16.31~13.13nmol/(m~2·s),在16∶00~18∶00之间出现最大值,在10∶00~11∶00之间降到最小值,土壤10 cm温度是草地土壤CH_4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喀左县日光温室黄瓜生长期内CO_2浓度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温室内CO_2的平均浓度、最高浓度、最低浓度月变化及日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4月是提升CO_2浓度的关键月份,补充CO_2的最适时间为早上见光后1小时至通风前。  相似文献   

4.
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观测时间。【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纯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及CH_4的吸收汇,其通量日变化幅度分别为:401.33~555.59 mg·m~(-2)·h~(-1)、24.50~34.72μg·m~(-2)·h~(-1)和-10.96~-41.88μg·m~(-2)·h~(-1)。地表CO_2、CH_4通量和5 cm深土壤温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地表N_2O通量同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对矫正系数分析,综合考虑3种温室气体以及取样的可操作性,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雨季的最佳观测时间为09:00时左右。  相似文献   

5.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个生长季(2007—2008年)对小兴安岭典型修氏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和油桦(Betula ovalifolia)-修氏苔草灌木沼泽CO_2、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除2008年灌木沼泽为N_2O的弱汇外,其他均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除苔草沼泽生长季初期,CH_4与N_2O具显著负相关外,CO_2与CH_4、CO_2与N_2O及CH_4与N_2O均呈正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视不同湿地类型以及不同季节而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生态岛盐渍土稻田生态系统CO_2、CH_4和N_2O排放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稻田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CH_4和N_2O排放均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不同处理CH_4在水稻生长季内排放均呈现三峰型态,N_2O则表现双峰型态。3种栽培方式稻田CH_4和N_2O排放通量较高为XB(穴直播),CZ(机插秧)与SB(撒直播)较低且接近。在穴播条件下,温室气体日变化观测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较高出现在13:00-15:00,早上和傍晚相对较低,呈现单峰型态,但在排放通量处于低水平时日变化近似直线型态;温室效应评估分析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的盐渍土稻田生态系统GWP差异相对较小,依次为XBSBCY。在试验处理综合总E_(CO_2)当量中,CH_4的GWPS占较大份额(95%),降低稻田生态系统增温潜势重要途径以控制CH_4的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纯林、混交林土壤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特征,有效评估不同林型组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差异。本文以黄土台塬7种典型纯林及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比较各林型土壤CO_2、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林型土壤均为CO_2、N_2O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不同林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差异显著,在土壤CO_2年均排放中,沙棘刺槐混交林最高(130.73 mg·m~(-2)·h~(-1)),油松最低(51.33 mg·m~(-2)·h~(-1));在土壤CH_4年均吸收中,油松最高(60.82μg·m~(-2)·h~(-1)),侧柏最低(36.67μg·m~(-2)·h~(-1));在土壤N_2O年均排放中,沙棘刺槐混交林最高(4.42μg·m~(-2)·h~(-1)),油松最低(-0.06μg·m~(-2)·h~(-1))。各林型土壤CO_2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侧柏和沙棘刺槐混交林土壤CH_4吸收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随0~5 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刺槐和油松土壤N_2O与土壤温度为显著正相关,其他林型与土壤温度及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林型组成有关,受环境因子影响,各温室气体表现出不同的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水分管理下N_2O、CO_2和CH_4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不同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后期补充水分情况下温室土壤的气体排放特征,以盆栽培养的方式,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土壤N_2O、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处于田间持水量以下的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且CO_2的排放量与灌溉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5),过于干燥的条件下会出现土壤对N_2O的吸收现象,灌水会使CO_2的排放产生阻滞效应。旱地土壤是大气CH_4的弱汇,灌水频率过高会增加土壤CH_4的排放。对于旱地土壤来说,其温室效应主要由排放的N_2O产生,初始含水量WFPS=40%时,后期补水频率不高的情况下能显著降低CH_4和N_2O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禽畜粪便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通过添加改良剂等措施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法】以牛粪和牛尿为原料,开展了为期30 d的室内模拟储存试验,监测了牛粪储存期间CO_2和CH_4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了2%硫酸锌、1%氢氧化镁+4%磷酸、10%氯化钙和1%沸石对牛粪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单施粪尿处理CK(对照组)的CO_2排放通量最大峰值出现在第8天,为20.590μmol·m~(-2)·s~(-1),CH_4排放通量最大峰值出现在第24天,为0.735μmol·m~(-2)·s~(-1)。硫酸锌处理的CO_2排放高峰期延迟了22 d,氢氧化镁+磷酸、氯化钙和沸石处理的CO_2排放高峰期提前了2~3 d。对于CH_4的排放,硫酸锌和氯化钙处理的高峰期分别提前了15和17 d,氢氧化镁+磷酸组合处理的高峰期延迟了3 d,沸石处理的高峰期则与CK处理出现在同一天。相比于CK处理,氢氧化镁+磷酸组合处理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降低了22.9%,但CO_2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4.5%;硫酸锌、氯化钙和沸石处理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28.0%、90.4%和5.1%,且CO_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47.9%、83.1%和1.7%。【结论】由此可见,氢氧化镁+磷酸不宜作为添加剂应用于牛粪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当中,而硫酸锌和沸石对牛粪CO_2和CH_4的减排效果不如氯化钙显著,因此氯化钙可作为一种优良的添加剂施加在牛粪中,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川中丘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品种间差异,筛选高产低环境影响的水稻栽植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区5个优势籼稻品种的5个生长期(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和收割后)温室气体(CH_4、N_2O、CO_2)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CH_4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排放最高,N_2O和CO_2排放则在种间差异较大。5个品种增温潜势依次为‘蓉18优188’‘川农优3203’‘宜香优1108’‘川农优498’‘F优498’。水稻收割后若未及时翻耕和排水,将会增加水稻整个生长期的CH_4排放通量,可见,再生稻也是一个CH_4"源"。建议在水稻收割后及时对田地进行翻耕排水以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东北季节性冻融农田土壤CO2、CH4、N2O通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评估季节性冻融交替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东北松嫩平原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稻田和玉米田)非生长季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变化。研究表明: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在土壤冻结期、覆雪期、融雪期和解冻期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冻结期和融雪期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最大,这两个时期内稻田和玉米田CO_2排放量分别占非生长季总累积排放量的74.9%和68.6%,稻田CH_4排放占非生长季总排放的95.7%,尽管玉米田土壤CH_4以吸收为主,但在融雪过程中存在明显释放峰,短暂的融雪期内N_2O呈集中爆发性释放,稻田和玉米田N_2O通量峰值分别是冻结前的40倍和99倍,排放量占到总累积排放量的73.9%和80.7%,覆雪期土壤CH_4和N_2O存在弱的吸收。另外,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表现在稻田土壤比玉米田(非生长季)具有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稻田土壤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玉米田,表现为净排放(源),而玉米田土壤CH_4通量表现为净吸收(汇);稻田土壤CO_2和CH_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玉米田;除覆雪期外,其他时期内三种温室气体平均通量在两类农田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之,在评价季节性冻土区温室气体排放时需要重视土壤冻结和融化过程,同时需要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拉萨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变化特征,本文利用拉萨市八廓街、市环保局、区监测站、西藏大学、区辐射站、拉萨火车站等多个区域的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及拉萨市城区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重点探讨了拉萨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辐射站与市环保局所在区域SO_2、NO_2与PM_(10)年平均质量浓度较高,而西藏大学以上3种污染物的年平均质量浓度最小;SO_2与PM_(10)的平均质量浓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12月—次年2月),而夏季(6—8月份) SO_2与PM_(10)的平均质量浓度最小;NO_2在秋季的平均质量浓度出现最大值,其最小值也出现在夏季;拉萨城区各月份PM_(10)的平均质量浓度最高,NO_2平均质量浓度次之,而SO_2的平均质量浓度最小;5月份SO_2平均质量浓度达到峰值,NO_2的平均质量浓度变化则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其谷值出现在2月份,峰值出现在12月份;PM_(10)平均质量浓度的谷值出现在7月份,峰值出现在12月份。PM_(10)质量浓度的月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降水量之间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月平均气温较高、月降水量较多时PM_(10)的平均质量浓度较小,相反则PM_(10)的平均质量浓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降雨和凋落物对人工杨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CH_4和N_2O进行了原位观测,探究降雨和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实验共设3个处理:"Ⅰ-去除凋落物"、"Ⅱ-维持原状"和"Ⅲ-加倍凋落物"。结果表明:土壤状态较干燥的5月23日及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在短时间内均有所增加,土壤温度较高的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增长率远大于土壤温度较低的5月23日,土壤状态较湿润的8月4日雨后CH_4吸收值呈明显降低趋势;降雨前后CH_4通量均表现为吸收,且其吸收强度表现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生长季N_2O排放与CH_4吸收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Ⅰ、Ⅱ、Ⅲ处理后生长季CO_2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43.47、357.14、406.36 mg·m~(-2)·h~(-1),去除凋落物使土壤CO_2通量显著降低30.81%,加倍凋落物则使CO_2通量显著提高13.78%,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CO_2通量的降低幅度远大于加倍凋落物对土壤CO_2通量的提高幅度;生长季土壤CO_2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处理Ⅰ(1.070)处理Ⅱ(1.046)处理Ⅲ(1.011),不同凋落物处理下林地土壤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响应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用3种不同孔径分子筛吸附剂进行冬季奶牛圈舍中CO_2、CH_4、NH_3、H_2S吸附试验。采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检测排风扇口排出的CO_2、CH_4、NH_3、H_2S浓度,悬挂吸附剂的为试验组,不悬挂吸附剂的为对照组。两者之差即为吸附剂XF-1、XF-2、XF-3的吸附浓度,根据实际测得的气温、气压、风速,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出公式,将单位μL/L换算为mg/m~3。当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浓度无差异性时停止试验。结果表明:1 kg吸附剂XF-1可吸附CO_259.14 g、CH_48.02 g、NH_31.33 g、H_2S 1.72 g;1 kg吸附剂XF-2可吸附CO_262.48 g、CH_48.31 g、NH_31.54 g、H_2S1.81 g;1 kg吸附剂XF-3可吸附CO_270.47 g、CH_49.23 g、NH_31.67 g、H_2S 2.09 g。3种吸附剂对CO_2、CH_4、NH_3、H_2S气体的吸附量与圈舍内相应气体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湿度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与总孔体积、比表面积成正比,3种吸附剂对4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均表现为XF-3XF-2XF-1。3种吸附剂在1~3 h吸附效果最好,此后缓慢下降,吸附剂XF-1、XF-2、XF-3分别悬挂31、27、25 h时需要更换。  相似文献   

15.
巢湖圩区再生稻田甲烷及氧化亚氮的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巢湖圩区再生稻田甲烷(CH_4)及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规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观测了巢湖圩区2019—2020年再生稻田(RR)和稻麦轮作田(SW)的CH_4和N_2O排放通量,测定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研究结果表明:SW处理在水稻返青期和分蘖期出现较大CH_4排放峰,RR处理的CH_4排放峰不仅出现在中稻季返青期和分蘖期,还出现在成熟期和再生季前期。SW处理N_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麦季降雨之后、稻季烤田及排水落干时,而RR处理N_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促苗肥施用后。与SW处理相比,RR处理的全年CH_4排放量、N_2O排放量、总温室气体排放量(TGHG)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了22.3%、86.5%、36.3%和15.9%(P0.05)。RR处理无小麦产量,但水稻产量增加了16.2%(P0.05)。稻季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土壤D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RR处理的稻季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H_4~+-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在巢湖圩区种植再生稻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大幅减少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6.
牛粪不同堆肥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自然状态下牛粪(C)、牛粪+秸秆(CSt)、牛粪+土(CSo)、牛粪+秸秆+土(CSt So)4种堆肥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温室气体减排和堆肥模式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堆肥期间堆温和温室内气温随时间推进均呈升—降—升的趋势,同一观测时间点气温高于堆温,总体上CSt、CSt So处理的堆温略高于C、CSo处理,表明加入秸秆具有提高堆温的效果。随时间推进,C处理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第6~7周排放通量较大;CSt、CSo、CSt So处理的3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O_2和CH_4排放通量最大值总体出现在第2周,N_2O排放通量在第5~6周时较大。CO_2平均排放通量表现为CStCSt SoCSoC,除C处理与CSo处理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CH_4平均排放通量表现为CCStCSt SoCSo,C处理与CSt、CSo、CSt So处理之间及CSt、CSo处理之间差异显著;N_2O平均排放通量表现为CSoCStCSt SoC,CSo处理与C处理差异显著。CSt、CSo、CSt So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是C处理的3.25、2.61、2.59倍,主要是由于CSt、CSo、CSt So处理的CO_2和N_2O排放总量显著高于C处理,其对GWP的贡献率均高达97%以上。综合考虑广大农村堆料实际组分及温室气体减排,建议采用CSt So堆肥模式,但应适当增加牛粪和土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冬春季目光温室内气温的变化规律,于山东莱芜进行温室内小气候观测试验,对各月份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2、1和2月份的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为08时,阴天会推迟1h.且最低气温均在番茄的生长界限温度以下;3和4月份的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分别为07和06时;且最低气温均在阴天最高,多云天次之,晴天最低;(2)温室内外气温相关性阴天时最大,多云天次之.晴天最小;且白天相关性明显小于夜间;(3)冬季温室内增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顶空法测定了草海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及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结果表明:草海湿地CH_4排放通量为0.50~8.57 mg/(m~2·h),浅水区轮藻(Charophyceae)+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群落最大,落干区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群落最低;CO_2排放通量为-59.62~547.33 mg/(m~2·h),干湿过渡区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群落最大,沉水区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 L.)群落最低;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剖面均值为2.07~3.81μmol/L,与CH_4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轮藻+水葱群落藨草群落灯芯草群落光叶眼子菜群落,垂直剖面上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不同区域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剖面变化规律并不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DOC、SOC含量是影响草海湿地CH_4排放的重要因子,水位、生物量、沉积物pH值是影响CO_2排放的重要因子。沉积物DOC、容重、土壤pH值、CO_2通量、水位、土壤含水率、生物量、株高对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等氮施用的条件下,研究几种农业有机物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对蔬菜连作种植模式的菜地土壤氮形态及温室气体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为菜地化肥减量施用及绿色环保提供科学依据。并从温室气体减排角度,为旱地土壤的培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田间原位试验,设置了对照即不添加化肥和物料(CK)、常规化肥(F)、秸秆+化肥(SF)、菌渣+化肥(MF)、生物质炭+化肥(BF)、牛粪+化肥(CF)等处理,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和全氮分布特征。同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分析在化肥减量的基础上,添加物料处理的紫色土(莴笋-卷心菜-辣椒轮作)CO_2、CH_4、N_2O动态变化和温室效应。【结果】等养分投入的条件下,有机物料的添加改变土壤氮形态分布,SF和MF处理主要在料还田前期能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CF处理能提高莴笋和卷心菜季的土壤铵态氮含量,BF处理则提高了辣椒季硝态氮和碱解氮含量。在整个试验观测期内,N_2O、CO_2、CH_(4 )3种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各气体均在夏季出现了排放高峰,且在施肥灌水后也会出现气体的排放峰。与F处理相比,试验期内BF处理的N_2O平均排放量降低了7.5%,而CF处理则显著增加了233.5%。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较CK和F处理增加了CO_2排放,其中MF和CF处理最为明显,平均排放通量较F处理分别提高了35.6%和31.3%,BF处理则推迟CO_2排放峰,且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增加CO_2排放量。各处理的CH_4排放多为负值,表现为大气中CH_4汇,且在辣椒季波动较为明显,其中BF处理在高温多水的短期内可达到CH_4排放峰值(668.7μg·m~(-2)·h~(-1));SF、MF和BF较F处理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显著下降了104.85%、175.2%和77.5%,其中SF和MF处理分别为-0.1和-1.3 kg·hm~(-2),较其他处理能促进CH_4吸收,减少CH_4产生和排放。但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处理的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较CK和F处理分别增加了26.7%—52.4%和18.1%—42.0%,其中SF处理的增温潜势最低,其次为BF处理。【结论】不同的有机物料对土壤氮形态分布及N_2O、CO_2、CH_4排放的影响各不相同。几种有机物料中,生物质炭、秸秆与化肥配施还田相较于其他处理能增加有效氮含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牛粪与化肥配施则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樟树的蒸腾耗水机制,以期有效利用水资源,采用热扩散SF-L植物液流传感器测量得到的时间尺度为30 min的液流数据,结合同期相关气象因子的数值,分析了试验地区樟树的液流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樟树液流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单位边材面积上的日液流量大小在7、8月份最高,9月份开始呈下降趋势,次年1月份最小,之后又逐渐增大。液流速率月平均日变化均为单峰趋势,夜间液流速率很小,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增大,午后达到最大值,且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之后逐渐递减,1月份最小,3、4月份又逐渐回升;晴天条件下表现为单峰趋势,阴雨天表现为多峰趋势或无规则变化。(2)樟树的液流速率在白天与水汽压亏缺、太阳辐射和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无明显相关性,夜间樟树的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无明显相关性,与其它因子的正负相关性与白天相同;各相关系数在白天高于夜间,生长季高于非生长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