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广州把承办亚运会作为发展契机,在亚运前后几年时间里承办了数百场体育赛事,推动城市跨越式 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现象。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广州城市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了城 市的文化软实力。在后亚运时期要从打造具有特色体育赛事精品、发展景观体育塑造城市形象、发挥区域 体育赛事网络优势、发展现代体育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体育新闻媒体传播效果和重视体育赛事人才资源开 发等六个方面提升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体育名城、国际体 育竞赛中心和国际体育大赛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2.
体育赛事是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文化价值是诸多价值中最基本的价值,体育赛事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对个体和社会不同层面文化需求的满足。文章采用文献法,将体育赛事作为人类情感输出、意识形成的媒介,从体育赛事与自我价值意识、体育赛事与社会价值意识两个层面,探讨体育赛事在人的心理机制上发生的作用,及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体育赛事在历史变迁中也对社会价值意识的整合造成负面影响。正确认识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对促进体育赛事健康发展和优化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扩建过程中对小面积湿地往往疏忽重视,大多是将其破坏。本文通过对花溪大塘小面积湿地的研究,探索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正确处理方法,得出:城市边缘区小面积湿地对于当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美学等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规划不仅能留得住生态,更是表达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规划上不仅应考虑城市扩张对其产生的影响,还应考虑对其周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生态与传承为理念,做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等,对高校师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从贯穿“文化本位”思 想、发扬教师参与典范、化整为零,降竞设众、发展体育社团、拓展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创设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节、拓展 外向资源、搭建各高校之间体育文化平台、协办大型体育赛事等方面,拓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产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很多城市都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带动城市旅游经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城市的旅游经济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本文以兰州市2008年-2015年8年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情况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兰州国际马拉松对兰州旅游经济的影响,并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托国际马拉松赛事提升兰州旅游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城市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视角下,以文化、生态、空间三条主线分析城中村目前所面临的文化发展困 境,并对城中村文化建设提出合适的对策与建议,使其能够传承自身的文化特色并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  相似文献   

7.
水本身就与人类生存及发展紧密杂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水源充足的地方基本发展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因其可调节局部小气候且改善人居环境,对体现城市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城市滨水系统也是城市景观中具有多样性的景观设计,合理规划可成为凝集城市文化内涵的理想景观空间地带,对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含义。虽然当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在体系、理论面向并不成熟,在建设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态破坏及设计方式陈旧等问题,尤其缺失文化传承性。于此笔者将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在滨水景观建设中所体现演化过程展开论述,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的完整体系,期望为今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好的传承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儿女在适应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形成的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衡为价值导向的文化,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面对草原生态文化日益受到威胁的现状,保护传承好草原生态文化迫在眉睫,可以从增强传承主体自觉意识、发展草原特色文化产业、完善草原文化传承制度等方面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八景”考察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区域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78-17981
以黄河上游地区的西宁、兰州、银川等代表性城市"八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自然生态内容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八景"的山地、水体景观;在人文生态内容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桥渠渡口、亭台楼阁、宗教寺院、历史遗迹、生产生活景观。在此基础上,对黄河上游地区"八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总结出其山地景观贯穿全区、水体景观各有侧重、桥渠渡口多在宁夏、宗教寺院遍布各地、园林艺术引入城市以及以历史遗迹传承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了"八景"与区域生态文化的关系,指出其所体现的人文生态内涵对美化城市环境、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居民活动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认为"八景"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宗旨不谋而合,能够对黄河上游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以及城市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黄河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流域内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有效传承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重新审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内涵,破解其传承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流域内农耕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提供相应的路径选择。【结果】传承发展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但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乡村地区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流域内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力不足、供需不平衡以及独立性受冲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传承发展。【结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着力构建“生态+文旅”结构、提升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设等措施,提升新时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延续性、稳定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张楠  张红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93-21895
概述了城市更新的概念,指出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既提供了一个整合周边环境,改善保护条件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历史风貌、格局被破坏、生存环境遭改变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更新条件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而成为城市重要资源和特色,从城市更新的概念和西安市的城市更新现状入手,采用实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其他省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18-15520
针对空心古镇现象,指出其是城市化发展及欲望驱使演变的结果,分析了古镇空心化存在的使古镇自然、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严重阻碍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基于文化再生的内涵及理念,在文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上,构建了古镇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一模式。以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的走马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实践,强调从格局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古镇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再现走马场景,感悟并推广走马文化,并注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构思旅游产品主题,提出古镇实心化开发的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再生。  相似文献   

13.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进行讨论。首先阐述了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形体艺术;其次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进而说明了其保护的价值;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对策,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当前非遗数字资源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开发主体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开发方式难以兼顾用户需求和活态化发展,投入成本与产出难以平衡,影响后续开发成果。将NFT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的开发中,能够更好实现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归纳、分析了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深层问题,介绍了NFT关键技术,对其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依据非遗数字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NFT的开发架构,并对应用流程和实施策略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将NFT技术迁移到非遗数字资源开发中,构建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模式,在保证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了可溯源开发,为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传承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5.
侯亚男  王剑 《农学学报》2017,7(11):80-85
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旨在保护农村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长期协同进化以及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是按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的西南地区代表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建设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连生产技艺、产业化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动作用,该项目具有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生产、社会与文化、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等多方面的价值。能够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工作等方面推动石柱县的经济、人文发展,为实现石柱县的整体脱贫与全面小康,提供以GIAHS项目为引领的全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庆  肖铁桥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10-212
地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因素对当地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临涣地名文化的分类研究,认知临涣地名是临涣历史、人文、生态结合形成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分析临涣地名文化在村镇发展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在促进村镇发展的对策,以期推动名村名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工程。将城市文化植入农村的现实举措在一定层面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引发其根本性的变革,农村文化发展保持了其自身的传统生活空间和姿态。对于该现象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景观,在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文化植入手段,以期高度自信的城市文化与相对自觉的农村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共建。  相似文献   

18.
王璐艳  刘克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52-12753,12806
由《城市公园的反思:公共空间和多元文化》打开一种审视城市公园的新思路。把人类学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思路,为我国城市公园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该书的介绍和评价,提出一些关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从城市公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用人种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公园或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多样性,关注使用行为和不同的文化特征,思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如何尊重生态和公园的环境建设,协调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我国的城市公园应反思的不只是文化,还应注意怎样在尊重文化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市民的利益,这也是公园规划、建设、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聚居在清水江流域的北部侗族,历史上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其民族传统文化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发展,在历史上几次大的社会转型中,其文化生态并没有失衡,而是从中得到升华发展.通过对北侗农业生产、宗祠和民居、大戏与阳戏、谱牒制度文化、婚俗、宗教信仰、祭祀与丧葬仪式等文化生态的地方性知识研究,揭示北侗民族文化生态的特质,对正确处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村落的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矛盾进行分析,综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展历程.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