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华 《种子》1997,(4):41-44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特点及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讨论了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抗性遗传及影响抗性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玉米抗茎腐病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辽宁省玉米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玉米茎腐病问题,利用当地36个品种,通过设置5个播期、4个施肥量、4~6个种植密度,研究播期、种植密度、施肥量时茎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越早茎腐病发病越重,不同品种对播期的反应程度不同;增施肥料、增加密度对茎腐病发病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来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0):130-134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中使用的高抗茎腐病的玉米品种不多等因素,致使田间病原菌数量增加,我国玉米茎腐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针对玉米茎腐病危害逐年加重的现状,本文系统综述了玉米茎腐病致病菌、发病症状表现、病情分级标准、病害侵染规律、抗性鉴定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玉米茎腐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施氮量与密度下,对玉米抗倒性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大,第3节长增长、茎腐病发病率和倒伏率增加,而第3节直径逐渐减小、第3节茎秆干物重逐渐下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第3节长、第3节直径和第3节茎秆干物重均逐渐增大,在施肥量最多时,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倒伏率均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穗位高、第3节长和茎腐病与倒伏率呈正相关。所以在抗倒性玉米品种选择上,要选择穗位高较低、第3节长较短和抗茎腐病的玉米品种,还要注意合理的施肥与密植,减小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1病原菌种类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种类国内外报道不一,已见报道的有20余种.绝大多数报道表明,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是一个致病菌的群体,各地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病原菌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茎腐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影响河南省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症状和发病规律,分析了其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的施氮模式和种植密度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茎腐病和穗粒腐病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个施氮模式(CNP:传统施氮模式; RDNP:氮肥减量间隔穴深施模式)和3个密度(D1:习惯稀植5.25万株/hm~2;D2:密植6.75万株/hm~2;D3:密植8.25万株/hm~2),分析不同施氮模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明影响玉米机收质量的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是RDNP下的氮肥偏生产力比CNP提高了33.7%;RDNP通过缓解花后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幅度,弥补花前形成穗粒数不足,从而使其干物质总量和产量稳定不变;RDNP下的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CNP下降了4.8百分点和26.8%,而对穗粒腐病的发病率影响不显著。密植D2和D3较稀植D1均可显著增产,但D3持续增产幅度下降明显,同时D3下的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严重,而D2和D1下的发病轻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施氮模式RDNP与适度密植D2处理在氮肥减量的同时可提高玉米单产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降低植株倒折风险,为西南夏玉米实现绿色增产和利于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平均气温的升高,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制约着新乡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有效降低病害对玉米的危害,通过对发病原因的调查和研究,提出系统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菌剂拌土对盐碱地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及促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制促进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玉米生长和预防茎基腐病的微生物菌剂。选取耐盐碱微生物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拮抗法筛选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的拮抗菌、检测产酶能力及相容性,利用微生物菌剂田间拌土法测试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病及促生效果。从177株喜盐和嗜碱菌中筛选出4株拮抗菌,产酶能力较强,B-2和N-16鉴定为索诺拉沙漠芽胞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N-17为短小芽胞杆菌 (B. pumilus)、B-26是副地衣芽胞杆菌(B. paralicheniformis);4株菌不互相抑制,以混合粉剂、土壤调节剂、微量元素和载体为主要成分的2种微生物菌剂JF和YF,拌土处理对宁夏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在60%以上,具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效果。微生物菌剂JF和YF拌土可以促进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玉米生长和有效预防玉米茎基腐病,对于盐碱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种菌唑4.23%微乳剂处理玉米种子对玉米苗期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个高浓度处理防效达70%以上;试验药剂可促进玉米出苗2.89%~7.15%,提高玉米产量4%以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鲁南地区的滕州市、平邑县等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地方,夏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加重,特别是夏玉米晚播地块(主要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的、前茬作物为马铃薯的地块),细菌性茎腐病发病率较高,多数地块病株率10%~60%,少数地块达到1190%,近乎绝产。夏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已成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潜在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玉米土传病害的主要特点是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种子萌动后到出苗乃至整个生育期均可以通过植株的根系进行侵染,可分为苗期病害、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苗期症状表现也归为苗期病害,因此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是玉米土传病害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朱友林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0,16(2):131-138
玉米自交系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gcv=18.37%),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2=84.87%)。随着玉米年龄的增大,髓组织密度与髓组织含糖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在抽雄后19天和28天,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病害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髓组织密度对茎腐病级别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皆为负值;不同时期的髓组织  相似文献   

15.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青枯病又叫玉米茎腐病,近年来在我县每年都有发生,并有逐渐蔓延加重趋势。2006年全县青枯病发生面积5200hm^2,占全县玉米面积的17.3%;2007年发生面积5666.7hm^2,占全县玉米面积的20.1%。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达30%以上,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玉米茎基腐病在高原地区杂交玉米生产中发生较为普遍。该病为急性发病,可导致植株在乳熟期全株急骤青枯,严重影响制种产量,甚至造成种子成熟度差而不能作种,已成为制约杂交玉米生产的障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文卿  史继冉 《种子科技》2024,(3):116-118+16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确保国家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为受到栽培管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小麦出现茎基腐病的概率逐渐增加。基于此,分析了小麦茎基腐病逐年严重的原因,从病原菌、发病特点、症状、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小麦茎基腐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玉米顶腐病病原菌及其习性,从品种、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管理几个方面阐述了发病条件,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方面提出了玉米顶腐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度对7640份次种质,以抗旱性、耐低氮、抗茎腐病、抗穗粒腐病等绿色性状为主要抓手,开展了规模化鉴定评价,新筛选出具有突出绿色性状的优异种质资源120份,并对以往鉴定出的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了复鉴,发现抗旱性达极强以上的种质资源187份,耐低氮能力达极强的112份,茎腐病达高抗的65份,穗粒腐病达抗的98份。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据在全国18个省区的调查,常年发病率在10%~20%,严重年份可达50%以上,减产25%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是玉米生产中继大小叶斑病、丝黑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