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利用1988年—2018年白洋淀周边12个观测站的日均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白洋淀周边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8年白洋淀周边的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气温增长率为0.166℃/10年;春季、夏季、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是0.736℃/10年、0.236℃/10年、0.062℃/10年;秋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温速率约为0.258℃/10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6.8%,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排名第1的省份。探讨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是探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点的理论基础。[方法]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揭示2000—2020年全省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并从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3种情景预测2020—2030年福建省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 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的总碳储量分别为214.77×107,214.51×107,212.93×107 t,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开发和改造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是导致碳储量降低的直接原因。预测结果认为,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减少1.47×107 t,增加0.17×107 t,减少1.85×107 t。生态保护情景是唯一逆转碳储量下降的发展情景,该情景与2020年相比,...  相似文献   

3.
选用万载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距平分析法分析该县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近30 a万载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18℃/10 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1℃/10 a、0.298℃/10 a、0.579℃/10 a和0.173℃/10 a;万载县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每10 a约减少9.58 mm,其中冬季降水量减少是致使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日照时间也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88.2 h/10 a,春、夏、秋、冬季平均日照时间除春季有略增多趋势以外,其余三季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96 h/10 a、-12.509 h/10 a、-11.236 h/10 a和-6.456 h/10 a。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猪粮价比的猪肉价格预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生猪生产有内在规律性,猪肉价格存在约40个月的长期变化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减影响10个月后的生猪供给。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当期猪肉价格和猪粮价比是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单向原因,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和10个月前的猪粮价比是当月猪肉价格的单向原因。建立了包含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偏离率和10个月前猪粮价比偏离率且综合季节性因素、趋势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猪肉价格预报模型。用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猪粮价比数据回归获得模型参数,基于10个月前的猪粮价比预报2012年猪肉价格,平均准确率为95.6%;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回归获得模型参数,基于10个月前的存栏量偏离率预报2012年猪肉价格,平均准确率为97.2%。猪粮价比模型预报2013年4月猪肉价将出现周期性低点,价格为19.89元/kg;能繁母猪存栏量模型预报2013年5月将出现周期性低点值,价格为20.88元/kg。  相似文献   

5.
衣华鹏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60-261,264
利用1990年和2000年夏季1:10万TM遥感影像,分析了山东省栖霞市10年间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改革开放10年间,栖霞市耕地数量明显减少,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园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工矿用地的整理与复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政策是栖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变化历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7× 10 10 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 10 10 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统计分析了唐乃亥站 1919— 1999年 81a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年代和 90年代 ,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40 ,6 0年代和 80年代。境内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水沙量变化是同步的 ,相关关系显著。 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来水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90年代属偏枯水期 ,与历史上丰、枯水程度对比分析 ,90年代偏枯水期属正常 ,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 ,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油菜菌核病是影响江汉平原地区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5%-10%,大发生年份可造成减产达30%以上。根据在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市调查,油菜菌核病在近10年中大发生有3年,偏重发生有4年,中等发生程度有1年,偏轻发生程度有2年,见表1。  相似文献   

8.
华南热带土壤养分含量状态及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电源 《土壤学报》1983,20(2):154-166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以及在这些土壤上发育的水稻土.这个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25℃之间,≥10℃的年积温为5000—9500℃,其中赤红壤和砖红壤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0℃年积温达7100—9500℃之其中赤红壤和砖红壤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0℃年积温达7100-9500℃之间,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是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木的良好基地,也是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的好地方[1,7-9].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气候变暖将改变农业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干旱区67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研究了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温、积温、霜冻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33℃.10a 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疆增温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年内变化上,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近50年,西北干旱区≥0℃、≥10℃积温变化率分别为67.8℃.10a 1和68.8℃.10a 1,≥0℃和≥10℃积温持续的时间也呈增加趋势,其中≥0℃积温持续天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结束日期的推迟引起的,而≥10℃积温天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初始日期的提前。研究区无霜期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初霜日的延迟和终霜日的提前,其趋势分别可达2 d.10a 1和1.4 d.10a 1,前者贡献略大。西北干旱区初霜出现日期的年际波动小于终霜日,终霜出现日期晚于≥10℃积温开始日期约10 d,且气温变暖的趋势并没有引起这一状况的改变,而多数站点≥10℃积温结束日期早于初霜开始日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生态需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气候干旱 ,降水量少 ,蒸发强烈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春旱、夏洪、盐碱、风沙是流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塔里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根据对地下水、土壤水、植物生长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界定合理的生态水位 ,并应用植被耗水及定额法估算塔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及开都河—孔雀河流域 4源流区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16 .18× 10 8m3,14.796×10 8m3,7.985 3× 10 8m3及 10 .4998× 10 8m3,干流区在 2 0 0 5年、2 0 10年及 2 0 30年 3个目标年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31.85 9× 10 8m3,36 .2 72 3× 10 8m3及 41.0 35 5× 10 8m3。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 ,探讨塔里木流域生态可持续的需水理论与模式 ,在目前及未来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LUCC对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对石门县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探讨了石门县2001—201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LUCC的响应情况,并构建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石门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升阶段,从2001年的6.500 7×109元增加到2004年的6.519 9×109元,第二阶段是下降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4年的6.519 9×109元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6.507 6×109元。(2)根据预测出的石门县2016—2025年各类土地利用数量情况,得到2025年石门县ESV将减少到6.464 1×109元。同时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出现有增有减的趋势,其中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原材料价值出现下降趋势,而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娱乐文化价值出现上升趋势。该文为石门县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61—2012年黑龙江省72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系数法对全年、四季、年代际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升高速率为0.35℃/10 a。冬季是增温的主要贡献者,平均每10 a增加0.52℃。全年和四季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0s增温最明显;黑龙江省年降水量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76 mm/10 a,减少趋势不明显,但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秋季是降水量减少最大贡献者。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全年和四季日照时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全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26.07 h/10 a。春季是日照时数减少的最大贡献者。全年和四季日照时数随年代际变化呈非一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基于疏勒河流域瓜州站、玉门站和敦煌站1951—2018年月气温极值数据,采用线性倾向、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疏勒河流域气温年、季极值变化特征、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年极值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06℃/10 a和0.27℃/10 a的速率上升,但年最低气温上升趋势较年最高气温显著;(2)季最高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排序表现为冬季(0.36℃/10 a)>春季(0.23℃/10 a)>夏季(0.07℃/10 a)>秋季(0.01℃/10 a),且各季呈现不同波动变化趋势;(3)季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变暖趋势,倾向率排序表现为秋季(0.53℃/10 a)>春季(0.39℃/10 a)>冬季(0.24℃/10 a)>夏季(0.19℃/10 a),且各季呈现不同的波动变化趋势;(4)流域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突变时间分别为2011年和1961年。(5)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均为58 a。总的来说,疏勒河流域的气温在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升高。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认识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植茶年限对土壤pH值、有机质与酚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pH值和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物质,与pH值和有机质关系复杂。本文以四川省名山区茶园土壤为对象,研究植茶年限对土壤pH值、有机质和酚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各土层土壤的pH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即植茶10年植茶7年植茶5年植茶3年水稻土,表层土壤酸化明显;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总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中,总酚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10~20和30~40 cm土层土壤中,水溶性酚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10~20 cm土层土壤中,总酚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在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中,水溶性酚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说明植茶土壤酚酸含量的增加是影响土壤pH值下降和有机质含量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大省 ,建设生态省是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2 0 0 3~ 2 0 10年该省规划实施 10大重点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业结构调整 ,治理工业结构性污染 ,发展环保产业 ;二是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 ,重点建设南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需求、供水能力、水资源配置与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在50%保证率下,黑河流域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需水量分别为3.271×109 m3,3.041×109 m3和3.071×109 m3,供水量分别为2.841×109 m3,2.972×109 m3和3.033×109 m3,缺水量分别为4.30×108 m3,0.69×108 m3和0.38×108 m3,缺水率分别为13.15%,2.27%和1.24%。针对流域水资源现状,应采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等措施。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高效管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是防治我国西部土壤侵蚀、 恢复土壤肥力的最重要措施。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的神木、 吴旗典型丘陵退耕还林还草区,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苜蓿)灌(沙棘)植被提高01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 速效氮和全氮储量和各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的有效性,旨在揭示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性机理,为我国坡耕地土壤肥力提高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择土壤类型和坡度一致的三个不同退耕年限的全坡地景观(包括坡上部、 坡中部和坡下部),采集土壤样品,分析有机碳等指标。【结果】草灌植被提高土壤有机碳、 速效氮和全氮储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效应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种植5年的沙棘林坡地土壤有机碳、 全氮和速效氮储量相对于退耕前分别提高了1.4、 0.5、 0.3倍,种植10年以上沙棘林地分别提高了6.6、 2.4、 1.5倍; 种植5年苜蓿使坡耕地土壤有机碳、 全氮和速效氮储量分别提高了0.4、 0.1、 5.0倍,种植10年以上苜蓿地分别提高了0.7、 0.3、 5.2倍。种植5年和10年以上的沙棘林提高坡耕地土壤总有机碳的效应分别是种植5年和10年以上苜蓿的3.4和9.5倍; 种植5年和10年以上的沙棘林提高坡地土壤全氮储量的效应分别比种植5年和10年以上苜蓿大9倍以上。坡耕地种植5年苜蓿提高土壤速效氮的效应是种植5年沙棘林的19.2倍,种植10年以上的苜蓿提高土壤速效氮的效应是种植10年以上沙棘林的3.4倍。沙棘林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提高效应显著大于苜蓿,而苜蓿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增加效应显著大于沙棘林。沙棘和苜蓿在提高坡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差异大小与退耕前坡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水平有关,而土壤速效氮储量的差异与其根系的固氮功能差异密切相关,苜蓿根系固氮作用大于沙棘林,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含量。种植5年和10年以上沙棘林使坡地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了41%和56%,退耕还林植被提高0.25 mm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主要是对粒径为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效应。【结论】草灌植被在提高侵蚀坡地土壤有机碳、 氮储量和稳定土壤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选择提高我国坡耕地土壤肥力的措施时应该考虑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健康的风景林可以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让人类找回失去的自然风光.对风景林的健康评价是风景林健康管理的前提.结合特尔菲法(Delphi).在对鹫峰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林业年鉴、林业发展战略、林业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鹫峰风景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该指标体系对鹫峰风景林近10 a以来(2000-2009年)和未来10 a以后(2009-2020年)的健康状况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鹫峰风景林的健康状况比10 a前有1.25倍的改善;在10 a以后鹫峰风景林的健康状况将进一步增强,提高1.24倍,提高幅度与前10 a基本相同;评价体系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指标是年龄结构、服务设施、火灾恢复力、社会效益综合指标、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北三省71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年代、年、季、月、旬各级尺度下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和无霜期等值线存在年代际北移的现象,1980-1999年气温和无霜期增幅最大,与1961-1979年相比,3℃温度等值线北移约1个纬度,气温高于3℃的面积增加了1.14×10.5km2,无霜期155d等值线北移2~4个纬度,无霜期大于155d的面积增加了2.02×10.5km2。1961-2012年东北地区温度升高速率为0.30℃10a-1,冬季增幅最大(0.47℃10a-1),夏、秋季增幅较小,无霜期增加速率为3.5d10a-1,初霜日推迟8.1d、终霜日提前9.8d。2月气温增幅最大(0.8℃10a-1),是造成冬季气温增幅大的主要原因,2月下旬(第51-60天)气温气候倾向率达到峰值,约1.00℃10a-1,水汽含量变化可能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到现在,工程实施已经整整5年,按照规划方案,天保工程将进入第二阶段,即进入全面促进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阶段。5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近4.30×10~(10)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事业补助资金近2.54×10~(10)元,中央国债基本建设资金1.14×10~(10)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6.20×10~9元主要用于补助因木材减产而引起的地方财政减收。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森林资源得到修养生息,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