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  相似文献   

2.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作物互  相似文献   

3.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作物互  相似文献   

4.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作物互  相似文献   

5.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作物互作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土壤与作物资源保护、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态也属于该刊范畴。  相似文献   

6.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本刊为季刊,季末月1日出版,30元/本,全年120元。如需购买2016年《土壤与作物》刊物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土壤与作物》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土壤与作物》2018,(2):前插1-前插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整合组建而成。研究所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技术及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2019年6月29-30日《农业工程学报》常务副主编魏秀菊、副主编刘丽英及《智慧农业》编辑部王元杰博士,参加第二届中国科技峰会,会后受邀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访问交流,周宝库所长主持了交流会,参会的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老师及专家团队。  相似文献   

10.
耕作系统主要包括土壤系统、作物系统和区域气候系统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关联的组成部分,涉及作物栽培模式、作物类型、杂草和病虫害及农田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50a (1951-2000年),黄土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且其变率逐渐增加,降雨和热量资源分布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作物种植区域的变迁、熟制制度的演变和农田灾害的加剧促使农田管理模式不断寻求改变,对当地农业耕作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了黄土高原过去多年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积温)特征和发展趋势,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种植区、耕作制度、土壤环境)和作物系统(需水量、物候、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作物与土壤互作关系,以及气象灾害对黄土高原耕作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气候变化下耕作系统适应性管理途径和策略。旨在为黄土高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寻求气候变化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土壤学报》2009,46(1):183
本刊编辑委员会于2008年11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开了编辑委员会会议,决定实施稿件录用编委负责制,并划分了土壤学科的专业领域。经过酝酿、推荐,产生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现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介绍如下:主编蔡祖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执行编委(按专业领域和姓氏笔画为序)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史舟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史学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小敏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杨劲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依艳丽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逄焕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蔡崇法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12.
从抑病土壤到根际免疫:概念提出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物土传病害已经成为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瓶颈,在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生态健康多目标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系统的绿色防控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是破解该难题的重要前提。作为植物-土壤互作的热点区域,根际栖息着较土体土壤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是土传病原物入侵作物根系的必经之路。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组和病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必然影响着植物健康。笔者将根际微生态系统抵御土传病原物入侵的现象和能力,称之为"根际免疫"。本文重点梳理根际免疫概念形成的4个重要阶段:(1)抑病土壤概念的提出与发展;(2)抑病微生物筛选与作用机制;(3)抑病土壤核心微生物组及互作机制;(4)根际免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思考。最后从关注根际微生态、注重学科交叉和系统揭示根际免疫机制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土壤-植物系统健康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抗旱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机理等,以探索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推动未来旱作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有3方面:一是气温升高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二是降水量和降水格局变化引发的作物干旱/洪涝问题;三是极端气候引发的气象灾害导致粮食生产波动。为适应或缓解上述不利影响,提高有限降水利用效率、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增强作物-土壤体系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缓解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3方面入手:(1)覆盖聚集降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变土壤水分分配,调控土壤水分运移并提高降水入渗效率,从而"调水"以适应降水变化;(2)土壤培肥优化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土"提高作物-土壤体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稳定旱作农业生产力;(3)通过"调水"和"改土"技术集成,形成"水土协调"技术体系以综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减缓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学报》2008,45(5):963
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2002CB410800)办公室承办,荷兰土壤合作组织、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lterra研究所、英国洛桑研究所及香港浸会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SoilRem2008)”将于2008年10月18~21日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旨在讨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新问题,会议有关信息及注册、提交摘要/全文等相关事宜可登录会议网站:http://159.226.104.139/home/indexFrameset.asp?id=2。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黑土联合会(World Mollisols Association)是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国际组织,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晓冰研究员、张兴义研究员,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Rick Cruse、Burrras Charles Lee教授,加拿大农业部Ted Huffman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司柄诚教授,阿根廷国立大学Guillermo A Studdert教授,乌克兰国立生命与环境科学大学Yuriy Kravechenko教授和乌拉圭国立大学Artigas Duran教授共同发起,于2011年1月正式成立,刘晓冰研究员被推选为主席。联合会成立以来,组织世界黑土领域科学家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分别在乌克兰、乌拉圭、阿根廷、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土壤学报》2008,45(5):963
由国际植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五届植物技术国际会议(Phytotech 2008)”将于2008年10月22~25日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旨在讨论植物修复污染环境的科学理论及实际应用,会议有关信息及注册、提交摘要/全文等相关事宜可登录会议网站:http://159.226.104.139/home/indexFrameset.asp?id=1。会议主席:骆永明研究员会议秘书:宋静副研究员通信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邮编:210008联系电话:025-86881101(骆永明)、86881130  相似文献   

17.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137-137,154
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有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北京天正通工贸有限公司、北京澳作生态仪器有  相似文献   

18.
菅野一郎 《土壤》1979,11(3):114-116
本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全国土壤的一本著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参加编写的单位有辽宁省林业土壤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组、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山西农学院以及南京林学院。  相似文献   

19.
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基本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基本模型的研究,综合考虑农业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直接效应和农业技术-气候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形成的间接效应,提出了一个包括农业技术趋势、气候变化和农业技术-气候相互作用三项的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模型,并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单季晚稻预报实例对模式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20.
植物根际沉积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活跃的根际微生物被喻为植物的第二套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通过根际碳沉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作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根际碳沉积是连接大气、植物和土壤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因此,理解根际碳沉积在根际微生态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作物产量,调控根际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主要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根际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组学研究;根际碳沉积的组成和产生机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根际微生物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以及气候变化和长期施肥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1)植物根际沉积物原位收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发展;2)稳定同位素探针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结合,将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根际界面中微生物的活性与功能;3)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引入势必使根际微生物学研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4)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肥力改变,例如全球变暖、CO2浓度升高和长期施用化肥,根际沉积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中的分配与调节机制,以及这种环境选择压力下植物如何诱导根际促生菌发挥更大作用。希望通过平衡作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