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根源于人的本性,是构成人的各方面的质素、成分。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同时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等各个方面,但决定人的素质的根本是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和精神创造力。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据此阐释了实现人的全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论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冯桂林 《江汉论坛》2003,(12):111-116
农民素质是农民已有知识、能力和观念等综合性指标体系.农民素质的提升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包括农民的文化、科技以及现代意识在内的三大素质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后认为,没有农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就没有农村社会乃至全国的全面小康.在建设全面小康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素质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人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的现代化思维方式等都较低,这样是很难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人类社会交流思想感情,总结社会实践经验,记录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越快,交换的信息量就越大,通过写作来记录、整理、传播信息的任务便越重.写作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全部文化知识的综合反映.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在大学开设写作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的合理需要与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的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关系,以关心人的合理需要为基础,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素珍 《江西社会科学》2002,23(12):207-209
在讨论可持续发展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论述了提高人的素质的前提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思想史上,人的素质思想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是在人性意义上研究人的素质问题,认为人的素质就是指人之性;主要的代表有孔孟、老庄和荀子三人,后来的思想家们基本上都是循着孔孟、老庄和荀子三人的思路。在中国近现代,以严复、梁启超和鲁迅等人为代表,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关于人的素质思想。  相似文献   

9.
何键 《兰州学刊》2000,(6):46-47,60
一、素质教育科学定位的重要性首先,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清楚人是社会历史的范畴以及人的素质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理素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现实所在;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素质、对价值追求的素质等都是社会属性的现实所在;审美素质和标志个性完善的素质又是精神属性的现实所在,而体现三种属性的素质所构成的整体素质又是人性的综合现实所在,其结构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序地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使我们明确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动态性、潜在性,深刻理解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据此阐释了实现人的全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论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主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以其普遍性区别于特权。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是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普遍性,更要求人权理论揭示存在殊异的人权主体各自的独特性,承认并尊重其对人权的特殊和特定要求。自由主义的人权主体被塑造为理性的、抽象的精英形象,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权本位的人权体系,这样的人权体系使大量真实的人受到形而上学的人的压迫。20世纪人权主体向真实的具体的经验的人的转型,带来了人权内容的扩张和人权体系的重构。历史上的人权主体经历了形式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人权的正当性要求着人权主体继续进行实质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也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演变。能与普遍的、多样的和具体的人相契合的人权才能真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尊严,才称得上是普遍人权。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高校人力资本价值评价方法进行综述,然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了高校人力资本价值评价.将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运用到人力资本评价中,文章结合某高校引进人才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工作业绩表现,确定出高校引进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波动率,并计算出人力资本的期权价值,该价值就是高校人才引进支持力度的主要参考值.基于实物期权的人力资本评价方法在高校人才引进中的应用,将为高校制定引进人才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教育与人权血肉相联、息息相关.教育是人们实现劳动权的关键,是公民政治素质的养成所,是人们享有文化权利的中介,受教育权也是一项举世公认的人权.因此,教育应把最大的关注点放到人的幸福和人权上而,为人们实现各项基本权利尽可能创造条件.那种只注重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教育发展观,很容易导致把人当作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单.纯工具,而忽视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教育发展观必须从“国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14.
物本·人本·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奎良 《东岳论丛》2004,25(4):39-43
唯物主义的“本”的问题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物本论坚持了观察和实践的客观性原则 ,具有巨大的价值 ,但同时存有在人自身之外寻求世界本源的缺陷。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作用 ,使传统的物本论转化为人本论 ,实现了人向人自身的回归。我国的中央领导班子整合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继承并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论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从中国当下的国情出发 ,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同时包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寄予人全面发展理想的高远情怀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权利。人权外交也是人类在国际社会追求普遍道德原则的结果。但是,在人权外交领域,由于各国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不同产生了诸多人权问题。中国在选择人权外交时应遵循国际法准则和国际社会公认的人权公约并以此为标准,在国际社会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人权冲突、化解人权危机,反对以人权为工具的“新干涉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在八十多年的争取、维护、促进、改善中国人民人权的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人权理论 ,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生存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第二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经济文化权利必须兼顾并重 ,全面发展 ;第三 ,主权高于人权 ;第四 ,人权既有共同性 ,又有阶级性 ;第五 ,人权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其实现和发展程度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第六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和发展人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万资姿 《天府新论》2007,1(4):102-108
作为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之普遍工具性的存在,符号自身的人为性以及人类由此而具有的符号能力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决定了人类的文化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将表现为一种人类符号能力的实现与被规定;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实现与限定,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观念活动的符号设计及其创造活动的对象性结果即文化产品反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自身存在;发展至今,这种符号设计下的文化创造越发成熟,从而也为自觉符号设计下的中国新时期文化创造提供了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闫纯德 《文史哲》2003,(3):21-22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使得“文化自觉”的问题日益紧迫地突显出来。因为只有首先获得了“文化自觉”,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 ,才有可能最为合理地实现融合 ,才有可能最为持久地推动发展 ,从而逐步达到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为此 ,本刊创办了“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学术专栏 ,吁请国内外学者积极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相似文献   

19.
将追求财富和追求有德性的生活看作是两难相容的生活目标,体现了人类古代世界的某些共同特征。近代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使经济学逐渐脱离伦理学的束缚。19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初以来,经济学从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逐渐摈弃了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的思考,主要精力放在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实证性解释,他们寻求的是效率,讲求的是“投入一产出分析”。这使得人生的意义丧失在“效率”的迷宫之中,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因此,“好的生活”与“生活得好”始终是人类生命和生活世界中难以割舍的两面。要追求经济发展中的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