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12,(2):160-160
吴晓锋撰文指出,如何逐步提高社会公正感,成为当前中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然,解决的思路必须立足于两个方面,即社会期望和财富分配。众所周知,社会期望一旦提高,如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一般是绝不可能下降而总是不断上升的。从社会期望方面人手的解决思路极为有限,甚至是徒劳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财富分配这边。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具有累积性和延伸性,因而会引发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公正所针对的主要是不能平等分配的资源或利益的分配问题,其中特别是财富的分配问题。“社会公正”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人们评价社会是否和谐、是否合理的基本价值尺度,而且它直接关涉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合作、社会稳定和社会效率。如果我们把“社会公正”理解为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那么合作、稳定和效率则是和谐社会所应达到的三个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作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它不仅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尊重感和群体归属感的基础,也是政治体系粘合社会成员、建构政治认同与获取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资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公权力的不当行使而引发的社会不公表现得越来越为明显且已经成为消解政治认同、引发社会矛盾、刺激民众抗争和制造社会不稳定的威胁之一.因此,如何通过相关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不仅成为实现社会公正和增强人们政治认同感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极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 ,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极化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的社会极化是指随着不同阶层尤其是收入最高与最低阶层之间 ,由于收入差距拉大而出现社会距离拉大的现象 ,其中收入差距产生的贫富阶层分化是社会极化的内核。在全球化背景下 ,市场经济无法自动缩小收入差距。因此 ,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构筑一个公正的社会发展规则 ,保障社会不同阶层全面发展 ,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5.
改革变迁中社会公正感的趋同性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变迁中的社会分化引发了复杂的社会公正感问题,不仅很多社会成员形成了社会不公正的判断,而且因为利益获得或生活境遇不同,社会成员的社会公正感出现了明显分化.根据通常使用的分层指标划分社会层次,不仅难以发现社会成员的社会公正感分化的层次差别,而且还会发现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社会公正感分化的趋同性,其原因在于通常使用的社会分层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社会成员的实际分化.只有在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和社会境遇的动态变化和社会联系中,才能深入揭示社会成员社会公正感分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在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分化日益扩大的问题。当代中国,在利益分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下,要想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必须坚持社会公正的基本准则。因为社会公正准则在缩小利益差距,减少利益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上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整合应做到:以社会公正为指导畅通利益表达的途径,创造社会整合的前提;将社会公正的准则贯穿利益分配的过程,抓住社会整合的关键;以社会公正为指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整合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正在成为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核心因素.要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公民,对于我国社会法制建设来说,核心要旨在于保障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消除贫困者面临的社会排斥.财富分配在国家、企业、民众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制度不公无形之中拉大社会阶层差距,成为当前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此,法制的设计需要考虑在主权国家范围内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并推行再分配手段和福利国家政策加大调节力度.同时,由于我国加入WTO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权利的责任主体若只局限于国家,将很难有力地平衡全球化造成的社会不平等趋势,因而在高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层面和低于主权国家的社会层面形成倡导公共责任的社会法律体系,也是社会法制建设不容忽略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是否存在着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是否公正、合理和协调。在某种不公正不合理社会结构给定的情况下,影响社会动荡是否会发生的主要变量来自社会整合状况、经济发展基本面以及民众基本生存状况这样三个方面。依据前述几个重要方面变量的具体情形可以发现,中国中近期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几率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整合状况不容乐观,但同时还应看到,中国的社会整合能力仍然比较强。从政府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能力、民众的基本态度以及民族传统的影响这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来看,中国中近期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中国经济发展中近期能够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基本面。经济体系的自主性、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助于减小社会动荡出现的可能性。民众基本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具备有效应对民众基本生存状况急速恶化的能力,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切使得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恶化甚至严重恶化的情形,因而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极小。就实现中国中近期的社会安全并为未来长期的社会安全做好必要铺垫这两大目标而言,特别需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事情:稳定物价并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要特别重视社会成员基础性基本权利的维护,发展社会组织,规范公权,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者人群、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公正为依据进行基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过程,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规范和制约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分配方式的相对滞后和人们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以及公权力被监督和民众权利得到保障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社会工作重心应适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能否为民众满足其个体安全需要提供有效的条件成为对政治系统合法性提出的严峻挑战。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又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党和政府应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民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降低民众面临的个体风险并促进社会分配公正,以此来巩固、拓展自身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姜胜洪 《兰州学刊》2010,(12):87-9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民众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民众的相对剥夺感、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少数民众甚至产生"公有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劳动不再光荣"等认识偏差。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进行疏导,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舆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疏导。一是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二是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三是唱响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四是畅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动荡的隐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人类近代以来的现代性社会实践进程中,功利与德性、财富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难题.社会的治理者如果找不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略,使得二者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合理的制衡与良性互动,势必会带来“畸形的”财富观念,以及由此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严峻社会现实,提出了以财富创造、拥有和分配的人民共享为基础的化解社会非正义现象的方略,力图为中国民众追求、实现幸福而美好社会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略.  相似文献   

14.
吴忠民 《河北学刊》2008,28(2):6-10
社会公正有着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应当是客观和中立。在中国现阶段,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主要指标呈现出一种恶化的态势,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层面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在社会大的环境层面上,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二是在基础阶层或是民众层面上,社会主要群体呈弱势化趋向;三是在较高位置的阶层层面上,精英群体之间出现了利益结盟的苗头;四是在国家层面上,颠倒了公共投入优先的顺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建立起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进而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的逐层递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对于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方面问题的探讨,不宜仅仅局限于收入差距过大层面上的分析和解释,而应当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固然是社会公正问题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国的社会公正在四个方面即基本权利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以及社会调剂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进一步看,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亦即社会力量配置结构方面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再进一步看,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当中,中国在发展理念以及基本制度和政策方面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就维护并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而言,既包括对社会公正理念层面的理解问题,也包括合理公正的社会阶层结构层面的建设问题,更包括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具体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态作为一段时间广泛存在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它可以从深层次折射出民众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态度。当前存在的一些危险的社会心态已经体现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等社会共同理想核心内容的认同危机。面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在利益整合基础上实现社会心理资源再整合,通过"心态和谐"增强"社会认同",进而增强民众对社会共同理想的心理归属与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能否为民众满足其个体安全需要提供有效的条件成为对政治系统合法性提出的严峻挑战。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又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党和政府应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民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降低民众面临的个体风险并促进社会分配公正,以此来巩固、拓展自身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配的公正原则在现实的社会权利关系中,主要体现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我国的社会分配不公与转型时期公正制度的缺失有关,初次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是权利分配的不公。社会分配公正的核心是制度公正,要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判断当前收入分配的公正性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公正观的框架下进行。自由和平等构成历史上社会公正观的两大主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公正观包括程序中的机会均等原则和结果中的基本权利均等原则。通过这两个社会公正的视角,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既不平等也不公正。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机会均等和基本权利均等两个方面多作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