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担当此任,主要是由文学经典本身的普适性、内涵丰富性、无限可读性、原创性、开放性、跨越性、权威性等价值特征所决定的.文学经典的当前危机并非其本身价值的危机,而是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重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魅力,应寄希望于整体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经典研读方法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中体现、突出人文关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孙海瑞 《理论界》2008,(10):186-187
人文教育以学问本身为目的,以人本身的精神为依归。它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关怀人的自身,是要塑造人格的完美。当前,中国大学里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精神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人文教育受到严重挤压。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两课"教学改革走实践战略之路所蕴含的哲学伦理精神,即实践的观点、遵循规律的观点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伦理精神的真诚和对教育主体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总体性概念 ,应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学的各个层次上给予考察 ,不能出现任何一种考察的缺位。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科学范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哲学思想 ,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维度的真正敞开。用科学主义态度片面理解人的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成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种对实践解释的“人学缺位”才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真正原因。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他的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 ,它之所以长期被限制在认识论中 ,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 ,又有哲学理解上的缺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规定为物质本体论哲学 ,这是实践论被“囚禁”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要追问自身的终极意义,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表达自身的精神本性,就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反思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备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理应强调哲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之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中,政治哲学的内涵莫衷一是。正如古希腊哲学试图用一种整全的眼光把握世界与人,源初的政治哲学同样试图用整全的眼光把握政治事物,这便是如何立足于对人现世生存状态及其命运的分析冷静,达致对一种善的生活的追寻,因而同时必然隐含着对政治现实持久的价值批判。现代政治科学在追求技术化实践的同时,丧失了对人之生存所必须面临的价值问题的关怀。因而,当代政治哲学必须在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双重思考维度中,恢复哲学原本拥有的对于人之现世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8.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9.
性朴论是被长期忽视的儒家人性论,它事实上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对人性之或善或恶持较中立的态度,但同时也肯定人性含有善的潜质。《荀子·劝学》、《礼记·学记》、《中庸》等儒家教育哲学经典,都有性朴论。《中庸》的名言"天命之谓性",说的不是善之性,而是质朴之性。是质朴之性而不是善之性或恶之性需要教化,这才是根本的儒家教育哲学理念。与性朴论相关连的儒家教育哲学,充分肯定了人性平等和人性的可变性,二者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0.
高蕾 《理论界》2005,(2):132-132
本文以人文关怀为教育研究的价值趋向,通过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怀,来阐明教育研究走向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虽然马克思没有刻意地制定一种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但他却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改变了哲学理解对象或现实的形式,而且相应地变革着哲学所关注、批判、反思的对象或现实本身。实现这种变革的基础在于其实践观点的确立或现实的实践基础的建立。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哲学是其"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它在实践中实现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在批判中完成着对现实世界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不仅体现在其对现实世界的变革和革命之中,而且体现在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邱培彪 《江淮论坛》2014,(3):127-131
性朴论是被长期忽视的儒家人性论,它事实上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对人性之或善或恶持较中立的态度,但同时也肯定人性含有善的潜质。《荀子·劝学》、《礼记·学记》、《中庸》等儒家教育哲学经典,都有性朴论。《中庸》的名言"天命之谓性",说的不是善之性,而是质朴之性。是质朴之性而不是善之性或恶之性需要教化,这才是根本的儒家教育哲学理念。与性朴论相关连的儒家教育哲学,充分肯定了人性平等和人性的可变性,二者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3.
谈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一)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是对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一切教育的高度抽象。人文教育最重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格高尚、志趣高雅的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具…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以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论,"面临越来越非人化的教育系统,诺丁斯强调教育的人性."关怀是一种关系,尊重是主体间性的特征,强调关怀道德教育应全方位地为人服务,使人在经济时代学会对已、对人、对物都指向真正幸福的生活哲学等等,都是这种理论的新颖之处.而阐发这种理论在当下教育中的意义,深入强调教育的人性,目的是期盼关怀(心)与爱能真正在我国教育的行为、过程、方法等各方面得到道德的重视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不同于其他知识领域的特点之一是"求其通",其深沉涵义在于展示存在的真实形态:不同视域的相互融贯所折射的,是存在本身的统一性、具体性。通过澄明存在之维的本源性以及它在真、善、美或认识、价值等诸种哲学问题中的多样体现,形而上学既融合了不同的哲学视域,也作为智慧的追求而指向存在的真实形态。  相似文献   

16.
吴琦 《兰州学刊》2008,(Z1):210-211
在新的历史时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已提升到国家的议事日程,文章旨在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寻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陈峰蓉 《东南学术》2006,(3):147-149
在日益向“媚美”沦落的功利社会里,康德那承继于柏拉图的“理念”的“美的理想”以一种虚灵而不虚假的存在导引人们对事物理想状态的眺望和孜孜以求,而对“美的理想”的追问本身就燃烧着人生终极眷注的热情,它也唤起人对理想境地的那种“善”的价值的趣求。  相似文献   

18.
彭文晓  申来津 《学术论坛》2005,42(12):185-189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培养人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教育应在秉承人性、涵养人性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人生观照。现代人性观认为,人性是其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育的人生观照主要体现为教育的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教育现实关怀在学校教育中的恶性膨胀,导致学校教育人生观照的失衡。实现教育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的互动、和谐,是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现行教育观是"教育者一方对受教育者一方的简单活动论",它内在地衍生出教育实际中的单向度、不平等以及批量生产等后果,其理论失误在于以哲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理论去抽象地泛论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得出了诸如"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等等流行但却悖谬的观点。因此对现行教育观必须进行包括思维方法和思维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改造,即改造为"教育者一方与受教育者一方的相互影响论"。  相似文献   

20.
蒂利希提出的"终极关怀"概念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它从哲学和宗教学两个维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和命运进行了反思,并对"人"所具有的全部生存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诠释。"终极关怀"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实践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层面,对人的生活进行了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为道德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信仰的确立构建起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