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即存在增强且趋于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包含的省份数量之和已占到省级行政区总数的73.33%,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亦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和财政支农力度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增强关系。具体到不同区域,东部地区的主导因子为财政支农力度,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受农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一、小城镇的含义和范围,陕西小城镇概况 什么是小城镇,这是研究小城镇建设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城镇与农村的区别和城镇自身的规模方面来理解。城镇与农村的区别,有许多方面的表现;但就本质区别而言,则有一点是应当注意的,即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空间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在城镇,人们以集聚的形式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在农村,人们以分散的形式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城镇概念最本质的规定,就是人类以集聚的形式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人类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城镇毫无疑问的就是指那些以小规模的集  相似文献   

3.
徐凤莉 《理论界》2008,(2):64-65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国情,只能走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要实现优化转移,最大程度减少成本,需要因地制宜两步走:即一部分农民就地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依托好广大农村。另一部分农民可率先转向小城镇镇区,实现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增强小城镇的规模优势,提高小城镇的辐射力带动力。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农业产业化,在有效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与繁荣。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对小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同步发展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一、重点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道路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既应符合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曹文超  韩磊 《西部论坛》2022,32(1):16-33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6.
试图跳出传统的文化产业集聚观来重新审视我国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可能性。从东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差异性和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出发,对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跳出传统的"文化产业观"、跳出传统的"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观"、跳出传统的"文化产业集聚观"的总体思路,提出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注重虚拟和现实,在地和在线的结合、注重融合发展与文化空间营造之间的结合、注重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特征,总结出文化旅游产业拉动的外向型发展路径、文化旅游与品牌输出互动型发展路径和创意城乡综合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层面来看,物流空间集聚、专业化集聚及内部市场潜力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城市化的实现。(1)物流空间集聚与专业化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实现。(2)从东中西分区结果来看,东部影响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物流空间集聚,而中部地区物流空间集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都能显著地影响区域城市的发展。西部结果不显著,但物流集聚对西部区域城市化的影响为正。(3)从城市层级来看,多样化集聚与专业化集聚是影响特大、大型城市城市化实现的主要变量,而中小城市城市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物流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同时发生的。本文打破既有计量分析的研究局限,将空间权重纳入计量分析模型,利用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空间面板数据,就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邻近省级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Morans I指数检验显示已形成了4种不同的空间集聚模式;老年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作用,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意涵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当前应立即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镇为中心区域,周边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不断向镇域中心流动的农村产业集聚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两者是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镇域集聚,农民逐渐地脱离与土地的天然依赖关系;农村经济也逐渐由农业生产转变为非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的转变。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小城镇都可以发展区域集聚经济,这取决于我国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对广东省与江西省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集聚状况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区域方面对比分析,发现制造业在江西省比广东省在空间上更为集聚;从行业方面分析,发现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些资源加工型行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在广东省与江西省集聚态势差异显著。实证分析表明,影响两省制造业集聚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相似性。导致差异的原因源于制造业在不同省区的自然优势、集聚效应以及内涵的差异,但政策与制度因素仍然是主导。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建设及其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小城镇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从我国小城镇建设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出发,就其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在取得了一定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并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峰 《兰州学刊》2008,(2):132-135
明清时期,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市镇生成一种自然演进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发展形态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小手工工业基础之上,是一种原生型城市化。近代以来,市镇也面临着向近代化的转型。由于一些原因,近代市镇没能够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大多成为了依附于大城市的城镇。中国的城市化没有选择市镇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近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推进云南城镇化发展,既需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镇结构,同时更需要针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通过非均衡发展来实现云南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突破,通过非均衡发展来推进云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各级城镇的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若干州市中心城市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是实现云南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聚集,以人口聚集促进产业发展,是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宁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小、规划滞后、管理落后、地方特色不够突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了实施中心镇发展、规划调控、改革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加快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小城镇持续发展能力、挖掘特色文化、建立小城镇投资融资多元体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现代化,不能没有城市化,更完整地说不能没有城镇化。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小城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且我国的小城镇处于多种“力”的作用之下。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着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6.
从招远市的实践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率先发展,必须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为主向内外需双向驱动、发展路径由资源主导向多元支撑、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三大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握转调发展主线,优化服务业、工业、农业“三大结构”,加快经济升级步伐;着眼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打造城市、小城镇、新农村“三大板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加强财源、民生、社会“三大建设”,巩固和谐发展根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举足轻重。如果只重视“城”和“市”的发展,忽略“镇”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只能是概念中的“经济圈”。从中原城市群中的“城市”与“城镇”的关系出发,论述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对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中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探求持续推进其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二者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和互动关系,并提出了二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对推动我国及邯郸市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与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的划分短期和长期的标准,以及不同于短期宏观调控的长期宏观调控概念,认为长期宏观调控目标应当包括长期经济增长目标、长期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目标、长期内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目标。针对缩小“两个差距”的目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将不平衡发展分为“突进式不平衡发展”和“补偿式不平衡发展”,现阶段在我国应实行“补偿式不平衡发展”模式,以实现平衡发展目标。指出我国存在两个“人多地少”,应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划分为“固定性转移”和“流动性转移”。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视域下构建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政府支持、创新动能、宣传效能、服务设施、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三农"8个方面的工业型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CRITIC-灰色关联法组合赋权的TOPSIS评价模型,对河北省邯郸市3个工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发现邯郸市工业型特色小镇普遍存在创新动能较低、特色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宣传效能较低、服务设施不够全面与便捷、促进"三农"问题的缓解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创新动能、宣传效能、服务设施、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三农"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