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史上曾经建立了事物类推、模型类推两种基本的类比推理类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赛博空间"生成了,虚拟实在得到应用,由此,逻辑学则可建立新型的虚拟类推.这种新型类推具有全面性、动态性、精确性、前瞻性、条件性和或然性的基本性质,建立虚拟类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社会意义和认识意义.虚拟类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虚拟社会交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方式 :虚拟社会交往。与实质社会互动相比 ,它具有间接性、超时空性、符号性、语言性、扩张性、模糊性和工具性七个特征。虚拟社会交往通过网络聊天、BBS、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实现交往的动机和目的。目前 ,互联网综合成瘾症、扭曲的网恋和交往中的不诚实行为是虚拟社会交往带来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虚拟文化问题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虚拟社会"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处于一场深刻的"革命"之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虚拟文化"的冲击.本文考察了"虚拟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剖析了"虚拟文化"的实质,认为应该通过发展、利用虚拟技术,丰富人类现实的文化生活,激发人类的文化创造力,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同时也应该有效抑制虚拟技术的种种负面效应,以让其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虚拟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 ,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改变了社会结构 ,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思维方式。使虚拟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社会哲学提供了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是因特网介入社会领域内的产物,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现实社会管理者应加强对它的正确引导,弃其弊取其利。重视虚拟社会的管理,充分发挥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无疑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虚拟财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的出现,使传统的民法理论受到挑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虚拟财产权的性质,虚拟财产作权为一种新型的权利是否属于传统物权的范畴,还是接受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或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利独立于民法和知识产权法来看待.<物权法>仍未直接将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虚拟财产能否纳入<物权法>的保护,我们应如何建立有效的法律规范来保护日益频繁的虚拟财产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会管理综治模式是系统、全面、综合地解决虚拟社会的社会问题,维护虚拟社会的良性运行,确保虚拟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社会管理模式.虚拟社会管理综治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中国特色特征、综合治理特征、重视专能特征、易为接受特征.我国之所以有必要建构和实行虚拟社会管理综治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社会问题复杂,虚拟与现实互构互动,越区跨境治理艰难,管理部门多头多样.根据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构建和实行虚拟社会管理综治模式,关键要做到:综合考量,公共治理;统筹规划,建管并举;虚实结合,标本兼治;政社协力,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交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交往已经成为个体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与现实交往相比,虚拟交往具有去身体化、自主性、跨地域性、非物质性、非功利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在推动人类交往发展的同时,虚拟交往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借鉴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有助于科学地界定虚拟交往。  相似文献   

10.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基于虚拟财产的虚拟性、期限性等特征,应将以虚拟财产为对象的权利定位为一种新型的无体财产权,通过加强相关立法解释,为虚拟财产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进而通过专门立法对虚拟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