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协同论观点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作机理,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从时空演变角度分析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而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递增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两化”关系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影响,各地“两化”的协调度演进趋势各异。要深入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视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健全城乡良性合作机制和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得出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其次,通过IU、NU指标的测度,得出二者未能实现协调发展;再次,通过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VAR模型,进一步分析出这种不协调关系的表现是城镇化未能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最后,我们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偏离度的测量,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杜传忠  刘英基  郑丽 《江淮论坛》2013,(1):33-39,153
文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及机制性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结合。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推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杨丛丛  李强 《南方论刊》2016,(4):25-26,47
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际发展情况,本文提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并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阶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位列西部地区第2位,但仍低于东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水平较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协调。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还面临诸多阻滞因素。推进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提高产业丰厚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保障能力;强化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杨爱君 《学术论坛》2012,(6):110-11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和互促进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化,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经济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刻画出“三化”在波动中不断协调的态势,预测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1年实现,并给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8.
基于协同论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至2012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分析"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低、西部最低"的逆地势阶梯分布状态,优质协调发展地区仍未出现。依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以及"两化"协调度,将"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类型划分为协调区、磨合区、拮抗区和失调区,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初期间,拮抗区的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磨合区已经取代拮抗区成为分布最广的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协调互动加速了现代化的实现.河南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二者呈现出明显的互动特征,但二者的互动发展面临不少障碍和问题.因此,构建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与城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两者协调发展尤其重要.对照国际标准,高州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均处于初期水平,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统盘考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发展工业时考虑城镇化,发展城镇时考虑工业化,两者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后这种滞后现象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区际差异性,要求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政策,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或城镇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与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对应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和城市信息化。而中国以往的城镇化道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中国的工业化超前而城镇化滞后。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将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很早就有城市的雏形,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限制,新中国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六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运用相关模型预测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灾害事件频发的影响下,探究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及灰色关联模型,对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显示出持续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北京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轻度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协调城市由中东部地区逐渐向东西方向蔓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驱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二元工业化及其主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二元工业化,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实现,这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矛盾的最佳途径。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二元工业化与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与了解政府在发展农村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化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可以建设资源型工业化模式、技术型工业化模式、加工型工业化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市化:进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等。今后20年是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顺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城市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城市的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方面进行改革、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低成本战略,以"绝对成本优势"确定产业定位,以"比较成本优势"招商引资,以"低风险成本"助推产业扩张。在推进城镇化时,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降低交易成本切入,亦实施了低成本战略。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镇化路径,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提供了如下启示:城镇化发展要以工业化为依托、不可盲目造城;工业化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立足本地优势;推动城镇化政府要有所作为,更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出发,进而设计我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所选35座大城市2007年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