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苏南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当前苏南地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苏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相对较高,特别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高引致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低。苏南集体经济的发展、"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协作提高了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苏南共同富裕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苏南依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等客观事实,应该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经营环境、优化转移支出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我们认为,苏南模式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的基本特征符合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又适合苏南地区的实际状况.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为主、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加速的发展奇迹,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被邓小平同志称赞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是,作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苏南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体制的痕迹和早期工业化的局限.在经济体制转轨、市场形态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中,无锡和苏南其他地区以更大的勇气、更坚韧的毅力和更高的起点,大胆推进"苏南模式"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新苏南模式"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下的率先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大地上的群众性实践.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南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的发展模式变迁经历了双重循环,传统“苏南模式”变迁经历了第一重循环: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新苏南模式”经历了第二重循环: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当前,“新苏南模式”的第二重循环尚未完成,制度均衡局面的形成还有赖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苏南地区政府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新苏南模式”:改革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构建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和规范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培育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新苏南模式及其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南模式是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启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的市场化、工业化的一种地区发展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型。新苏南模式其内涵有:以开放为基础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规模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结构;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由苏南模式转向新苏南模式,既体现了发展模式中的路径依赖,又反映了新发展阶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苏南模式是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它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昆山市党组织敏锐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大胆探索并构建了具有昆山鲜明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当以建设和谐企业的全新理念统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全局,探求符合"两新"组织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方式、新方法,构建"两新"组织的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苏南发展模式"的分析与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于对财富增长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同时又有着良好商业传统和产业基础的地区,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制度环境下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使得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若干阶段,也导致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发展路径的选择。“新苏南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苏南模式”。苏南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苏南模式”城市化及其演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人口就地转移的苏南小城镇化实践突破了人口迁移城市化理论教条.受转型经济多因素综合作用,苏南模式城市化在自我扬弃之中分阶段演进一是着眼于要素重组、功能提升,从农村小城镇化向企业城市化、城镇城市化演进;二是基于技术进步、产业分工,苏南地区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向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着城市化和地区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民国成立之初,先后以江南水利局、太湖水利工程局为主要组织,开始全面规划整治苏南地区的水利,涉及的空间范围其实就是太湖平原,新的水利规划与实地调查在江浙两省都得以全面展开.本文以当时的水利规划及其实地调查报告书为主,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彼时苏南水利的进程实态及其间的政府动力与民间社会关系,展现了国家计划与实际操作间的固有差距、学者与政府的分歧以及苏南城乡社会生活中的若干重要侧面.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诠解中,"士绅社会"虽然适合描写民国前期的苏南地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期像水利事业这类公共工程的施展,国家已完全具有主导性的能力,而跨政区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的反思与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①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南经济的不断发展,苏锡常城市群(带)日益壮大,苏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苏南模式”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苏南地区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苏南模式”本身的缺失及一些制约因素,苏南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苏南模式”的演进过程深入探索苏南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进而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对于科学制定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致使,促使"语义范围中,通过句法结构上的比较,考察"使"字句和"让"字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苏南地区农业和农村的特点江办省的耕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4.8%,即生产了占全国7.9%的粮食和11.4%的棉花,而且按农业人口人均提供的商品粮食也居全国首位,由此可见它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农业产地.今天它尤以"苏南模式"而出名.按照江苏省内农业地区区别,苏南地区属于"太湖农业区";位于该省的最南端,它的东面与上海相邻.自古以来,由于气候、土壤等方面的优越条件,这一地区一直是得天独厚的地方,非常著名.可是它一面因河渠畅达、水源丰富而得益非浅,同时却也在洪水期蒙受着水的困扰.在这种利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是苏南现代化的基础张卫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已经拉开了帷幕,整个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变,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苏南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一项基础的而又极其重要的工程。苏南农业现代化现状及成效1.苏南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同样存在量多而质次的问题.尚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状况对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产业升级形成了严峻挑战.本文试以苏州市为例,在分析当前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对苏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汪国华 《理论界》2006,(8):53-54
目前,关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切入。本文利用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对两种模式作社会学方面探讨,深入阐述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社会网络,并就两张网络各自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因蕴藏于社会网中的社会资本稀缺程度不同,使“苏南模式”在发展初期较“温州模式”更具优势,但乡镇企业在社会网中的边缘位置注定了其发展会受挫,而民营企业网络中的较强同质性和封闭性,也会使其发展出现瓶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与中国低碳经济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模式"动员了规模庞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了正向激励,形成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中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但是,"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内生于"中国模式"的激励结构也是中国低碳经济困境的根源."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要破解中国低碳经济困境、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就必须改进"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上海到 2 0世纪 30年代已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作为发展极 ,由于地价、工资、竞争、水源等客观原因 ,迫使上海的工业开始向周边的苏南地区作梯度转移 ,由此形成了上海和苏南地区两个并存的工业区位 ,连进和竞争遂成两地重组后关系的主旋律。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是连进还是竞争都推动了两地工业的共同发展。所以 ,由上海辐射而带动苏南区域的发展不失为中国区域现代化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其所辖的12个县(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一地区经济腾飞,成效显著,并于80年代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等为主要特征的苏南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苏南地区的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人口与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的轨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口发展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苏南地区、温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并因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 ,被概括性地称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以及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由工业化初期向中后期的推进 ,研究以上地区在新的制度和经济背景下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对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1998年 ,国家教育部确立了三项重大课题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即“21世纪初苏南经济、社会发展若…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一体化与苏南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三角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和必然趋势,将对苏南地区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将使苏南面临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总的来看,苏南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可能的收益远高于风险损失,长三角一体化对苏南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制约影响。提升苏南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在于,抓住机遇,科学定位,打破行政分割,在苏南内部率先实现一体化,建设地方性分工协作网络,强化产业集群的植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