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普世价值与中国人权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反映客体对主体利益关系的概念.普世价值理应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反映.在世界还存在利益冲突的现时代,不可能全面实现名副其实的普世价值.要警惕和揭露西方发达国家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在全世界推广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政治图谋.同时,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通过世界人民的团结努力,遏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图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类共同利益,逐步扩大价值的普适性,是有现实可能的,我们不应放弃这种努力.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视野中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具有历史性、主体间性、生成性、批判性的特点,公共性视野和方法改变了民事、观念的合法性根据,即任何未经批判性讨论的先验设定都是非法的.在公共性的视野中考察普世价值问题,即会发现,不仅任何被揭示的普世价值都可能只是一种存在假象的普世价值观,而且"普世"的"世"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在公共性视野中,普世价值可区分为底线的普世价值、现实发现的普世价值、远未生成的普世价值三个层面.对于不同层面的普世价值,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态度.而共同的态度就是坚持公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普世价值问题是近来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是否存在绝对的、超越时空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本文通过对概念的辨析以及对普世和价值之间的辩证分析,认为绝对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普世价值决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早已存在于各种宗教或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原则或道德戒律,而是当代全球化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形成的产物.近代以来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是对西方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认同,其结果是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要消解包括这种价值观冲突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必须使当代全球性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一方面普遍认同在当代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其所肯认的特殊价值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理念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世价值的内涵与规定是多层面、多方位的,每个民族对普世价值的形成都可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有责任、有能力为普世价值的形成提供有益的参考坐标,进而真正促使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孔门儒学最先提出"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对于生活在现代性背景下的人们来说,重新诠释、彰显宏扬和的思想观念又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和的每一层面的精神主旨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进而能够为医治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利益中心论、人性异化、科学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在内的现代性病症提供别样的参照维度,甚至还可以发挥新奇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普世价值"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等是否属于普世价值,何以成为普世价值以及普世价值论争的核心是什么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针对学者争论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归纳、梳理,以期厘清学术界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普世价值是新全球化时代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精神意义共在,它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其内涵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低限度的全球伦理共识,环保、和平、发展价值,正确理解的人道、自由、平等、民主价值,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终极价值关怀。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普世价值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从性质、问题域和形态等三个方面严格区分了规范与价值:首先,在性质上,价值是目的性的、逐级的,具有相对约束力和竞争性,而规范是义务性的、二元的,具有绝对约束力和融贯性。其次,它们与不同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价值与善、好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规范与正义、对和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最后,在形态上,价值只具有观念形态,而规范不仅具有观念形态,而且通过建制化成为制度。哈贝马斯对规范与价值的过度区分有二分法之嫌,受到了普特南等哲学家的批判。哈贝马斯在这一问题上的困境表明,规范与价值问题的研究在哲学基础上不仅需要语言学的转向,而且需要价值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钟芸 《晋阳学刊》2009,(6):69-73
普世价值乃是对整个人类而言具有普遍性、普适性和必然性的价值,是能够得到基本共识和具有约束力的共同价值观。它不仅仅是一个指认价值普遍性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吁求人们去追求的价值理念。人类生活实践的具体历史性、文化霸权的图谋和战略、价值多样(元)性的事实和取向,都不足以成为反对普世价值的充足理由。普世价值之所以值得我们去追寻,乃是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以个体性的存在生活在不同层次的社会共同体之中。当人类社会因世界历史的转变和全球化的推进而会聚到全球性共同体时,人类由此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生存方式,普世价值的追求也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这种追求必须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前提,并且对价值的多样(元)性作出规约,以使人类面对共同的挑战、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开创共同的未来。中华民族必将为普世价值的理念及其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红珍  曹文宏 《浙江社会科学》2012,(1):41-45,40,156
政治价值是人类在政治领域所显现的超然本性在精神与观念层面的凝结,必然带有某种应然与抽象的色彩,也与人们实然的政治生活保持某些距离,呈现出某种“底线性”和“共通性”特征.这也表明在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普世性政治价值.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政治价值就可以不分条件地被普世化.政治价值普世化是一种源于人类理性自负的理论冲动,它总是试图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特定政治价值予以普遍化,不切实际地放大人类共性价值的存在范围,从而限制了多元价值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当下中国学界的政治价值的普世化诉求只是对市场经济时代价值多元化困境的一种无奈回应,且其方法论基础也具有深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1.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09,22(3):68-72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由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因素构成。当且仅当道德价值判断是真理时,才能够制定与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而避免制定与道德价值不符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道德就其自身——道德规范——来说,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其基础和根本内容——行为事实——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说到底,取决于是否与行为事实相符。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12.
王祎 《云梦学刊》2010,31(6):66-69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一些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基于这些,唐君毅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我们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高职院校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法律精神是个体主观的法律意识与客观的法律意志之间高度同一性的状态,它是表征普通民众对法律规范认同的范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情感紧密相连,因此,法律意识与法律意志之间的张力与共融性的关系必然置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下,方可获得真实性的内涵,也才能彰显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在规制社会秩序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9,30(1):62-66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重含义”是人们强加给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论述中只存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由于这种强加给马克思的理论被不少人认可,导致了一些理论混乱和不必要的争论,应当还马克思理论的本来面目,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探寻马克思经济学的真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际上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必要劳动和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的意义表明了社会对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需要规模及其包含的价值量的实现量.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主体,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奋斗目标。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对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教育全党和干部关注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哲学"以"水中月"为案例,对"存在领域"进行重新"分割",认为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能够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客观对象不是"客观实在(如月亮)"的物质,而是"客观不实在(如水中月)"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仅自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就存在,而且能够"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演化自身"。所谓"人类感知能力发展阶段的讨论",再次重申"人类感知"或"主观信息(精神)",必须以"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为"把握或创造"的对象;"客观第二性(不实在、间接存在)"亦"客观第一性(实在、直接存在)"。通过评析邬焜先生所作的种种辩解,都是无法接受逻辑与实践检验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使物质在哲学上的地位名存实亡、鹊巢鸠占了。  相似文献   

18.
姚星亮 《兰州学刊》2010,(10):95-98
文章基于主体视角分析了人类学对动物的"性"进行考察研究的材料,通过分析动物的"性"与不同性特征,反思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观念。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事理逻辑,而不是人类学通常的事例归纳法或证伪法。  相似文献   

19.
郝士艳  和颖 《学术探索》2013,(9):102-105
“化寅”是丽江纳西族社会特有的非常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的变迁中,它由最初所扮演的经济互助的角色,逐步演化为有着多种功能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内含的文化合理性(和谐合理性、交往合理性、工具合理性、目的合理性)是“化蛮”得以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这些合理性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韶军 《云梦学刊》2010,31(2):62-66
称郭象把庄子的“外内不相及”改造成“内外相冥”是对庄子思想的重大修正,是不成立的。外内指方外方内,方内是礼法的世界,方外是不由礼教束缚的大方世界。庄子批判礼法,方内与方外本来就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郭象据以发挥的游外冥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而这本来就是庄子已有的思想框架。庄子与郭象都反对刻意伏于山林,都主张游外冥内,但所要与之冥合的“内”在庄子是民间,在郭象是庙堂,指的都不是礼法。所以,我们可以说郭象改造了庄子的游外冥内,但不能说他把“外内不相及”改造成了内外相冥.否则就是混同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外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