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和谐利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和谐利益.和谐利益是指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竞相进发,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同时,个别利益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和谐利益必须具备和谐利益与利益矛盾同生共存、和谐利益是相对的、和谐利益是动态的、和谐利益是历史的、和谐利益是具体的五层涵义.利益关系和谐需要三大构成要素:丰富的物质财富、健全的制度和普遍的精神文明.和谐利益包括主体利益关系的和谐、客体利益关系的和谐以及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三个维度.利益均衡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利益共享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充分条件.利益关系的自发和谐与利益关系的人为和谐是和谐利益的两种实现方式,但协调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利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满足利益需要、实现生存发展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在实现这一目的活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以利益合作和利益冲突为内容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反映出人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合作与冲突相对立统一的竞争性状态.法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器,是协调人们竞争性生存发展状态的控制器.经济法的任务,就是在物质利益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规范人们遵循付出相对最小化的成本,获取相对最大化的收益的原则,以最优化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满足利益需要,实现人的全面的生存发展.因此,经济法就是以经济活动为内容,以"经济性"为原则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3.
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存论视域下谈论的人本身的利益,是在对存在者揭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展开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物对人的具体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为在人所建立的普遍的社会关系中所实现的人对人的利益的实现。利益离不开主体需要的满足,追求利益是作为主体的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生存方式,由人自身出发所建立的关系越广泛,追求的利益就越明显和便利。人类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在追求利益中奠定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国启  王秀敏 《兰州学刊》2006,1(8):118-119,117
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存论视域下谈论的人本身的利益,是“此在”在对世内存在者揭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展开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物对人的具体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为在人所建立的普遍的社会关系中所实现的人对人的利益的实现。利益离不开主体需要的满足,追求利益是作为主体的人区别于动物而去生存的一种方式,由人自身出发所建立的关系越广泛,追求的利益就越明显和便利。人类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在追求利益中奠定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文明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矛盾会引发不同的利益冲突。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冲突中,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冲突是利益冲突最高、最强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行为冲突往往会被文明社会的法律规定为犯罪。因此,从利益冲突和犯罪的关系上看,犯罪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益冲突。既然犯罪是一种利益冲突,那么,利益冲突的根源即为犯罪的根源。利益冲突主要产生于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实现时与存有内在弊端的利益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而造成利益实现方式内在弊端的直接原因,就是自发性社会分工制度的内在缺陷。因此,具有内在缺陷的自发性社会分工制度,既是利益冲突的根源,也是犯罪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人类满足自我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道德的规范,因此,道德与利益之间就存在着永远的矛盾和张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阎丽红 《理论界》2009,(6):30-31
和谐社会仍然有利益矛盾与冲突,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出现利益矛盾具有必然性,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矛盾问题,是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前提条件.化解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和谐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化解重在机制建设,一个结构完善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解决机制能够协调、整合整个社会的利益差别,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形成.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和矛盾化的时期。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阶层、利益群体、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利益整合机制,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宁健 《学术论坛》2003,1(4):123-126
市场取向的改革所必然产生的利益分化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方式的局限性 ,产生了巨大的利益驱动作用 ,激发了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 ,使社会和主体利益快速增长。但是利益分化也形成了供需性、地域性、阶层性等利益矛盾 ,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关系处理不当 ,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为此 ,要根据利益分化及利益矛盾的性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0.
人的社会性和有限理性决定了妥协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妥协中进步与发展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同时也带来了利益格局的改变,贫富阶层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不断显化与深化,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悖的.妥协是一种协调与化解利益矛盾冲突的方式,也是一种利益整合机制,当然,妥协的达成是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的.探讨利益妥协以及妥协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利益主体间矛盾的协调与化解.  相似文献   

11.
李思民 《社会科学》2000,3(5):16-20
历史上的“义利之争”到了今天演变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讨论。对二者的关系究竟怎么处置,历来意见纷呈,莫衷一是。有重利轻义之说,也有重义轻利之论,还有取一舍一,即取“鱼”而舍“熊掌”,或取“熊掌”而舍“鱼”之举。很难使二者统一起来,兼而得之。但大体上“义在利先“之说是占压倒优势的。到了邓小平所开辟的“二次革命”时代,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完美地解决了“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历史难题,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关于义利并举,利在义先的构想,是…  相似文献   

12.
处于全球治理时代的民族国家常常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面前陷入困境和两难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对此二者进行理论审视.全球利益的思想源头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理念和万民法思想,中经格老秀斯和康德的和平思想阐发,于现当代成为全球治理中的超越民族国家利益局限的人类共同利益诉求;民族国家利益则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其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和17世纪英格兰的国家理由、王朝利益等概念,而自17世纪之后逐渐形成以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利益概念.在全球治理时代,我们必须具备对以上二者的理性认知,坚持一种全球利益关照下的国家利益观:正视全球性危机的严峻挑战以及全球治理向深度发展的时代趋势,在认识和行动上呼应全球治理中人类共同利益维护的急切需要;尊重国家的基础性地位,维护合理的国家利益;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机制,实现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调适.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公共利益概念的历史考察 ,以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对比分析 ,将公共利益界定为 :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该社会群体中不确定的个人都可以享有的社会价值。从公共利益的特征可以推断出现实中存在的三个“公共悖论” ,即 ,多数选择与正义原则的冲突 ;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政府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英语作为全球化语言,在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再没有空间的间隔,以英语为主的人类主流文化正在对世界各种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从交际系统与文化表现两方面对语言利益进行了分析,对人们选择语言的驱动力作了一定的研究,阐述了语言利益不均等的社会现实。文章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弱势文化可利用通用语言以理性进取的文化姿态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探析--一种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进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工具来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予以探讨,以期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上来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提供更为深刻和具体的分析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利益界定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理论、实践意义,以及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经济内涵,提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既是追求社会和谐、协调利益冲突的重要前提,也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本文进而从公共利益的定性、定量、实体、程序、静态、动态等多个层面,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公共利益法律界定中的几个核心问题予以了探讨.本文认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过程实际上是在维护社会共同基本目标下法律对各种冲突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的过程,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不是简单的概念辨析和利益归属判断,而是一个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法律界定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利益源于需要,且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由于需要的产生包括了主观欲望和客观世界的刺激两个原因,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因而利益的实现就必须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客观条件.所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以人民的愿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农地征用中的利益分配与利益博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地征用过程中,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目前我国的农地征用在制度规定和实际运作中所存在着的错位与不合理,以及官本位格局下强政府─弱农民的力量对比态势是其主要根源。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培育由市场形成农地转让价格的市场环境,创建和扶持农民组织,增强农民的博弈能力,在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平的谈判协商机制,是避免零和博弈的结果,达到博弈均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的唯一理由,由于立法上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规定,因此需要从学理上提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公共利益应具有公共性、直接利益性、功能上的必要性。实务界可以根据此标准,采取听证、仲裁及司法的方式对公共利益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利益与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较之不进行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全球福利的增加,即“经济全球化利益”,从而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主体取得“多赢”或“双赢”提供了可能性。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内外的利益关系是正和博弈的利益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内外利益关系是“双赢博弈”,也可能是“赢大于输博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我国对外利益关系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我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与国外合作做大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争取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全球化利益。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宪法修正案对公共利益概念的确认,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正是对此问题的系统理论探讨。首先,分析了公共利益法律限定的必然性。其次,概括了公共利益合理限定的法治原则。再次,提出以多次认同标准、实质性受益标准、可持续发展标准、科学论证标准和全球趋同标准作为公共利益法律限定的判定标准。最后,归纳了公共利益法律限定的法治进路,认为法律应当对公共利益的概念、表现形式、承受主体和诉讼范围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