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看中国岭现代化进程迈入了一个新时期.59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化模式、内容、目标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由聂家华、武善云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中国的脚步——民族崛起的百年历程》一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专著。该书依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学好中国近现代史的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 今年3月日本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了《五四运动史再探讨》一书,该书的作者多数是活跃在史坛上的中国近现代史权威。该书是他们继《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中央大学《人文研纪要》之后的有关五四运动研究的第三次合作成果。中央大学教授斋藤道彦在该书序论中认为,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除收回山东主权以外还应当包括当时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变革;五四运动的起止时间应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到1922年,其中的收回山东主权运动应从1918年开始算起。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从政治改革(或革命)、经济发展、先进人物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出发,来阐释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评判其成败得失,还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甚至盲点.最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闾小波博士的毕业论文——《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以下简称《媒介》).《媒介》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主题转向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不断受到挑战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新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所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反思 ,弄清社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 ,并为中国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社会革命是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国内曾中断20余年,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尽管学科建设发展较快,但企业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一块空白。安徽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施正宗、张成权主编的《中国企业社会学》一书,率先开拓了国内对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不仅对社会学自身的学科建设有促进意义,而且在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方面是一个积极的尝试。首先,该书明确企业的社会组织系统是企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就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该书又明确企业社会学以企  相似文献   

7.
严泉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19-124
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地方自治问题,有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例如,推行地方自治的实际成效怎么样?地方自治制度实施的经验有哪些?地方自治最后失败的真实原因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关注近现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人们.周松青的<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书,以20世纪初的上海地方自治为个案,对当年的自治进程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极其清晰地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探寻制度变革之道,做出了新的尝试①.  相似文献   

8.
如何化解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对此,漆向东、徐永新、刘利仄等在其新著<中国农民非农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精神为支撑,揭示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部分农民走向非农化的深层次矛盾,为现阶段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独到见解,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目前正处于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国现代化道路究竟通向何方?中国近代以来走过的现代化历程究竟走在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我们下一步究竟应该如何走?著名历史学家、现代化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新作《世界文明视阈下的中华文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试图给我们解答这一困扰。该书是《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姊妹篇。为了走向富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敌为师,积极主张向  相似文献   

10.
世纪交接,岁月更替。人们常常在这样的时刻,有所回顾,有所前瞻。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一个关键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转型期中,恰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戊戌维新已历百年。因此,从现代化发展的视角,对这一士大夫的流产变革做一番再回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昨天和今天。 1895年的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震憾之剧烈、影响之深远与广泛,都是空前的。战败的结局,猛烈地惊破了那种以为中国的固有文明已经自足,除坚船利炮外无需向尚武而唯物的西方学习的迷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洋务派推进的、小修小补的、以“中体西末”为指导思想的、物质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完全不足以应付全面的社会危机。另一方面,清朝的最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各种不同领域的政策与实践,其评估难以标准化,一些学者提出把企业社会表现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操作定义.企业社会表现的研究史实质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实证探索的历史,但是这种实证探索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2.
小田 《河北学刊》2012,32(5):42-47
什么是社会史的整体性?言人人殊.但一个明显的趋向是,社会史总是围绕着完善“历史的结构”书写而展开.与传统史学对历史要素的制度性理解不同,社会史更重视个体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要素,并以此为中心确定社会结构的边界及其核心要素.在社会边界内尽可能多地充实相关日常要素,使历史趋于全面化,成为整体性的第一重要义;在地方世界中(典型的如共同体)更方便地体现诸多日常要素之间的深层结构性联系,使历史趋于具象化,成为整体性的第二重要义;在人物、事件和时空等历史维度内部和之间更明显地建立起呼应关系,使历史趋于谱系化,成为整体性的第三重要义.以整体性为追求的社会史通过这些方面明显区别于传统史学,亦给未来社会史以“理性的指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学术界对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及其实现过程还没有达成共识。文章分析了新史学“总体史”范畴的发展及其内在联系 ,说明社会史的整体研究的方法应和“社会”的整体联系性相统一 ,只有看到隐藏在社会、社会生活的表象下面的多重结构和相互联系 ,社会史才能实现对社会历史的深层次把握 ,从传统的“事件—叙事”史学模式发展到“问题史学”的新史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梁景和 《晋阳学刊》2012,(3):102-105
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已经迈进一个新阶段,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内,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关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方法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以往的学习体会,我觉得对下面的几对概念作一些研讨,有助于开展社会文化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刘志琴 《晋阳学刊》2012,(3):99-102
中国史学在传统文化中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天文地理、文治武功、文采风流、生产经济、物性事理、修身节操,无不罗列其间。如果说古代西方学术以哲学为代表,中国就以史学最辉煌,因为史学在中国是最古老、最神圣、最受尊宠的学问。史官往往是宰相级的人物或最有威望的大学者。古希腊、罗马可以随时随地讨论学问,站在路边讲演,有众人围观,有的干脆就称为"广场哲学",而在中国论史讲道则要焚香、叩头、行大礼,主讲者端坐上方,聆听者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要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揭示了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对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唯心史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实体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主观主义的关系主义方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8.
刘蓉 《文史哲》2007,(3):135-140
何兹全先生的社会史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一、以辩证唯物史观作为研究中国社会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二、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才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理论与材料并重是社会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四、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新史学的社会史学,以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为其区别于其他历史研究的身份特征。新文化史研究历史上的大众文化,因而具有社会史学的属性。战后兴起的新社会史秉承了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追求,它倾向于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寻找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以建立宏大的历史叙事。然而,新社会史经济社会决定论的弊病,引发了社会史学的文化/语言转向,从而催生了新文化史。但是,新文化史强调文化、符号、话语的首要性,最终走向文化/语言决定论的另一个极端。对新文化史激进倾向的强烈不满,使得西方史学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超越文化转向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学者们越发重视实践的作用,社会史学正在进行一种可称为实践的历史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苏联党内两种政见影响到中国,形成自陶希圣、郭沫若始到以《读书杂志》为主战场的论战。经过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被广泛接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骨干队伍形成。但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观念,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深思。只有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从经济史的角度剖析社会,才是研究社会史和研究经济史正确的、科学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