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世界历史性概念,现代性是在没有共识和普遍性基础上的约定。然而,在现代性本身和现代性研究共同繁荣的时代,一个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释应成为现代性测度空间的主轴。基于资本原动力和价值规律的现代性,在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意识、社会关系、学术写作、形而上学等已全面发动。作为历史存在,现代性业已渗入我们社会领域的所有组织的每一个细胞,特别是已然成为我们社会心理和集体话语的共同质料。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合法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哲学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展开激烈争论,启蒙以来建立在主体性和理性基础上的现代性受到广泛指责,其合法性受到质疑。利奥塔、福柯、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激烈批评、深刻反省,深化了对于现代合法性危机的认识,并试图确立“后现代合法性”,这种反省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应从本真精神、时代本质和存在论三个层面完整地理解和系统地阐明。首先,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层面。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体现在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的哲学。其次,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第二个层面是从时代本质的高度揭示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关联。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的本质或“总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是以劳动和资本对立为特征的私有财产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就资本还牢固地控制着整个社会而言,当代人类实践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本质上仍属于“马克思的时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世界中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从存在论的层面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而且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黑格尔形而上学以及全部近代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现实的内在关联,认为形而上学终结的关键在于改变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正是这点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优越性,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把哲学理解为把握在精神中的时代。他所说的这个时代就是革命和变革的时代。他把这个时代说成是现代。黑格尔哲学就是对于现代社会不断变革状况的理论概括,是具有现代性的哲学。而现代性是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概念的核心内容。然而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性除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之外,还有本体论的意义。黑格尔哲学中的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恰恰与黑格尔对于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密切相关的。在黑格尔的早期哲学中,他试图从传统的宗教观念中来确证现代性的正当性,即用宗教来解决现代社会变革中所出现的分裂。然而用传统的东西来确证现代性不是对于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后来黑格尔试图通过意识的自我反思来确证现代性。虽然这是现代性的自我确证,但是黑格尔的这种自我确证对于现代性进行如此有说服力的证明,现代性成为否定之否定中的一个必然环节(现实性的本体论意义由此而产生),以至于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本身早就被预知了。哈贝马斯试图改变这种意识的自我反思的思路,从商议民主的视角来说明现代性的正当性。虽然哈贝马斯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社会的变革既不能用传统来确证,也不能借助于人的自我反思来进行,而要借助于商议民主的方式来证明其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许石慧 《理论界》2007,(11):152-154
以弘扬科学理性、主体自由为主旨的启蒙运动,直接孕育了现代性的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法的现代性实质就是法的理性化。作为市场经济问题矫治工具的经济法,在制度构成等方面具有与民法等部门法不同但并非根本差异的现代性。基于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扬弃、实质理性对形式理性的修正。经济法的应然、实然价值越发彰显.由于现代社会合法性危机并未真正得以消解,经济法同样需要借助后现代视域下的反思嬗变,这是经济法理念应加以更新的内在动因。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维度下的思考同样有助于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合适路径选择及完善。  相似文献   

6.
反思和批判启蒙理性是启蒙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现代人制衡启蒙神话及现代性危机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化时代政治哲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需要从外在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及内在的思想史视域来加以把握、检审,在充分肯定启蒙理性及现代性成就的同时,正视其自身的内在矛盾,揭示其所导致的社会危机,并梳理、反思和借鉴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否定性批判,以此为启蒙理性及现代性危机提供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解决路径。马克思把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批判转化为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重构,把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种种弊端的克服转化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将启蒙理性批判主题推向制高点,为现代社会向更高形态的发展找寻到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志华 《文史哲》2007,(1):71-78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历史根源。其中,当代中国哲学未能承担起为化解时代问题提供意义诠释基础的责任是造成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化解这一危机,应该在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在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作为共相的哲学学科规范下,通过化解中国乃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来创制新的哲学学说,在建构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表现在:从对现代性思想传统的哲学理性批判过渡和转变为对晚期现代性的社会文化理论批判;把现代性置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解,致力于揭示全球化时代现代性所面临的新的矛盾困境;与蕴涵对现代性决绝的批判态度相比,对现代性的建设性重写与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关系的辩证理解成为值得关注的动向;非西方区域的多元现代性得到认可和尊重,对包容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多元文化精神的现代性之异质性发现与本土性建构成为重要的思想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镜像中的生存——现代性的反思与反思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属于现代哲学范畴的,具有现代性质和意义。这种现代性质正是表现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之中。首先,哲学把本体论的范式转为生存论的范式;其次,理论在对人的规定和阐述中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霸权并实现了实践论的转向;同时,社会批判理论实现了“批判武器”的功能,为个人生存境况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参考。在批判和超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指人本身的问题,为现代性危机中出现的人性危机做出了一种回答,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性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承认理论是霍耐特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核心。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是霍耐特创立承认理论的前提;而对社会哲学进行反思与重构,则是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的前提。在考察社会哲学的传统与现状的基础上,霍耐特在现代性悖谬批判的意义上,将社会哲学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并认为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说卢梭是社会哲学的奠基人。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在19世纪,经由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才得以真正形成。20世纪社会哲学发展,从卢卡奇到阿多尔诺、从普莱斯纳到阿伦特,是历史哲学路径与人类学路径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内含着人类学路径向历史哲学路径的挑战。然而,社会哲学的未来发展,并非像霍耐特所说的那样,完全依赖于形式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13.
李金和 《齐鲁学刊》2008,3(1):80-83
性善论、性恶论和人性可塑论等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因强调对德性的追求而导向圣人人格,然而圣人人格的设计既带有单一化、模式化的色彩,也让常人无法企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西方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因其理性主义特征,致使工具理性张扬而使人们迷失了自我。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哲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向日常生活,建构和培育具有大众化取向的现代性平民人格。  相似文献   

14.
张立民 《北方论丛》2005,1(6):120-122
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但近代以来对理性的理解却囿于认识论的层面,这就导致了主客的二元分裂和理性对自由的取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使理性走向了现实,成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意识,从而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因此,要全面分析理性的作用,把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重建以理性为根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卢卡奇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展开对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即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解决形而上学所造成的理论困境,从而使其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6.
谢晖 《文史哲》2002,1(1):142-149
逻辑连贯性、解释“合法性”、对象整合性和意义关切性分别关联着部门法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和“价值论”。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以对部门法合法性问题的反思为起点,以对这种反思结果的系统化的思维加工为结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国后27年文学现代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世连 《齐鲁学刊》2003,1(6):42-46
建国后27年文学是否具现代性的问题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否定论者把个体人性价值作为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并将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解放与个性解放完全对立起来,从而认定现代性断裂的观点难以让人接受。文学现代性应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多种形态存在于27年文学之中。个性主义作为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压力下也顽强地存在于一些政治化文本的潜在层面,留下了难以擦抹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张成岗 《晋阳学刊》2005,1(6):58-61
产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产业的哲学研究却一直处于历史缺席状态.从现代性研究的视角看,对产业革命的哲学反思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起点,对产业活动的哲学反思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创立产业哲学分支学科具有必要性,开展中国的产业哲学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陈献章诗歌真率洒脱、富有情韵,为长期沉寂的明代诗坛注入了一线生机。他论诗求真重趣,已为后来的公安派开启了先声。他的心学受庄禅影响,以致虚、自然和人格自觉为追求,容纳了一些情绪体验,与重性灵的诗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说他为晚明文学思想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0.
公共性是政治哲学的永恒关切,也是现代国家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内容。现代性自身内含着自我矛盾性,需要外在的、可以提供聚合力的精神之根来补救,公共性就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公共性是现代性的当代主题。中国社会公共性议题需要嵌入到现代化的语境下进行分析,公共性话语的构建迫切需要破除现代性“产品”的桎梏,同时亦要求在本土现代化的继续推进过程中持续获得再生产的资源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