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其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的“人性说”提升了道德准则的权威性;宋明理学强调了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谦信 《理论界》2008,14(5):96-97
通过了解刑事和解的基本蕴意,揭示其两大价值蕴涵。价值蕴涵之一的正义,是刑法的价值核心,涉及重视补偿被害人、关注救治犯罪人等议题。另一价值蕴涵的宽恕,关涉同情人性的弱点、分清罪人和罪行、构建未来的希望等蕴意。  相似文献   

3.
"阶级"视域中的人性言说--孙犁解放区时期的人性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世岩  常玉荣 《河北学刊》2006,26(3):137-139
本文探究了孙犁解放区时期的人性观,认为孙犁在文学世界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实质上都在诠释“无产阶级人性”的内涵:民族美德是其人性内涵的核心,道德崇尚是其人性建构的价值取向。孙犁的这种人性建构方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显示了其应有的价值,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见的。  相似文献   

4.
家长式法律强制以设定义务为实质内容而以实现权利为价值目标,其合理性在于它 正确反映了人性中物质利益与意志自由两个因素的关系,但立法者应当在分析被强制者的不 同利益与协调法的不同价值冲突的基础上把握好其合理界限。  相似文献   

5.
何煦 《兰州学刊》2008,(1):28-29,36
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分化、瓦解,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加速,全球网络信息化的高度普及必然反映为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其立意深远。文章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内涵特征和本质属性,厘清核心价值体系各部分间的逻辑层次和内在关联、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性作用和意义,系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哲学价值精神的理论视角展开思考,从理解和把握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内核入手,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以追求人性的复归、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遵循,针对宗教、封建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等不合乎人性的现实存在和价值理念进行根源追逐和价值审判.其核心理念是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基础,人的尊严以及生存发展.以此为根本展开道德批判,而批判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构建新的道德理想及其存在基础,即新社会形态的构建和新道德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白文君 《学术论坛》2007,30(11):6-9
正确理解康德的人性论是把握其伦理思想的前提.康德是通过德性来论及人性的.具体而言,他把人性置于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形成于人远离兽性趋向神性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人性的固有矛盾.康德的人性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也有趋恶的倾向,人性的价值旨趣在于去恶向善.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与人性的契合和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鸣 《东岳论丛》2005,26(5):170-173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和性善论两方面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与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两者的冲突以及人的社会本性内部的冲突决定了法治秩序的必要;对人的理性的理解关系到法治实现的可能性。在法治与人性契合基础上,建构法治的价值目标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多种高贵精神。雷锋精神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之名命名、以在雷锋身上体现的精神为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大事业与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崇高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要以党员干部学雷锋为抓手,把握着力点,创新学雷锋的方式方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关键词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法德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其核心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偏好意图伦理、信念伦理和价值理性。它相信人的理性能力的无限性,但一直秉持怀疑主义的原则;它喜欢革命与变革,坚决反对传统,主张革除习俗与惯例,但它又喜欢对社会与人的改造,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它所秉持的这些观念极易将其价值当作现实去推行,从而导致恶果,因此需要对之进行限定、划界,方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践合理性的实质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或意义的反思与评价。因此,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观便是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根本要求。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绝对理性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成为现代化实践中各种弊端产生的认识根源。人类要真正克服和摆脱现代生存困境,就必须来一场价值观上的变革,抛弃原有价值观中不合理的内容,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规范和评价实践活动,从而牵引人类实践不断地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昌宇 《北方论丛》2004,3(5):120-123
在法治所寻求的诸多价值中,自由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这源于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本性通过实践来展开,主体间的自由需要法律来调整.自由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自由的外化.法治运行的宗旨是保障自由的现实化,在法治价值目标序列中自由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绿色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最先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一种新兴政治思潮。绿色政治是源于对生态危机的审视而兴起的政治学思考,是人类对自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反思。绿色政治以生态优先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诉求,以社会正义、基层民主和非暴力为理论建构支撑,它们以生态优先价值观为主线互相联系在一起,建构绿色政治的理论体系,反映绿色政治的实质内涵,传达着一种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是如何阐释其哲学当代价值的理论前提。近年来,学界从诸多方面对马克思发动哲学变革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始终没有充分敞开作为其精神实质的人类解放的维度。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有无自己的哲学?若有,它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怎样?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从生命哲学和伦理学角度考察人类的存在价值,林闲是展示人类生存价值的一个重要舞台。由于人类过于相信自我经验,导致工业社会人们趋于物化和媒体化的技术主义对现实生活构成威胁,致使人类生活处于存在价值的盲点中,亟需建构一种回归自然的可持续休闲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媒提供了多元价值观选项并引导价值取向、左右价值判断、影响甚至代替个体做出价值选择。当代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无所适从,应采取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加强大众传媒自身建设,借助大众传媒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等措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袁晓妹 《理论界》2014,(1):47-49
全面而合理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虽有学者提出应从多重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未能对多重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展示该三个维度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说具有极丰富的生态智慧。他的学说从人自身出发,以"体物"为核心,以"仁"、"德"为红线,归宿于"穷神知化,与天为一"的境界。其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是自然界价值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他的学说是一种实践学说和价值学说,其中"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天地之心"、"大其心以体万物"等,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万物,这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