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抗战时期孤岛的社会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孤岛的社会动态魏宏运上海旧称十里洋场,是外国人心目中的“冒险家乐园”。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英法租界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成为孤岛。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英法租界,孤岛不复存在。孤岛这个词,不知何人首先提...  相似文献   

2.
张玮  武婵 《晋阳学刊》2008,(2):85-89
1937年上海“纱交风潮”系上海纱布交易所爆发的影响巨大且后果最严重的一次风潮。此次风潮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孔家官僚资本为获取巨利插手纱交、操纵市场、大搞投机活动。这场风潮促使国民政府颁布《取缔上海纱布交易所投机办法》,并对此次风潮进行“澈查”,然“澈查”结果却虎头蛇尾。由此看出,国民政府与官僚资本的密切关系,即官僚资本已凭借各种超经济特权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独特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花纱布的管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对花纱布实施管制 ,从而保证了军需民用 ,补充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并对大后方局势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偏颇 ,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对花纱布的管制随之取消。  相似文献   

4.
周仲海 《社会科学》2006,2(5):83-91
抗战爆发前,上海工人薪金收入大多数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行“胜利加薪”,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有过短暂的上调,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工人又陷入了饥饿或半饥饿的生活状态。建国初,中共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较建国前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从抗战及内战时期走过来的上海工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和拥护中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运动,是抗日时期文学运动的重要一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它光辉的地位。它产生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撤退以后,截止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变”爆发以前,历时四年一个月。当时上海周围,  相似文献   

6.
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立刻从苏州河北开入公共租界,实行戒严、封锁、突击搜查、捕人,以镇压上海人民的抗日爱国斗争。上海的所谓“孤岛”从此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法西斯统治的黑暗世界。可是,就在这样的时刻,一位长期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志士陈已生向地下党员谢寿天倾吐了他蕴藏已久的一个心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抗日战争进行五年了,中国人民为了抵抗侵略者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  相似文献   

7.
朱婷 《社会科学》2000,(10):74-78
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仍然“以政府全力发展国家资本”为基本国策 ,并借接收敌伪产业为契机 ,使国家资本在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工矿、商业等各个领域中迅速膨胀起来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庞大阵容 ,其间 ,以国家资本对轻工业领域的渗透 ,表明国民政府的国家资本政策的全面展开 ,特别是通过组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 ,国民政府对纺织业的直接控制 ,成为战后国家资本政策急剧扩张的典型事例。一作为既定方针 ,国家资本政策早在国民政府初建时 ,既以孙中山“节制资本”的理论为依据初步形成 ;抗战时期 ,又以全面抗日的需…  相似文献   

8.
宋代工商业行会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坊市制度崩溃为特征的“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的形成即是这一变化的产物。宋代的行会有行、市、团、作等称谓,形式也不拘一格。宋代行会的形成与发展对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而且对工商业的发展及工商业者自身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暨南大学一直努力想从“孤岛”迁往更为安全的大后方办学,但屡屡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所拒。当局虽有借高校内迁之际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以促进西部开发的考虑,但暨大并不在计划之列,相反,暨大奉令长期留驻“孤岛”,与日伪作斗争,作为虚悬的政治象征,以向海外华侨社会昭示中国坚持抗战的坚定决心。由是,暨大内迁之事一误再误,学术教学遭受严重损失,华侨高等教育功能几近丧失。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全体同志,收集和编辑的《上海‘孤岛’文学资料丛书》,已整整搞了四年,到1983年9月止,这个项目的重头——《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也已定稿。这使我们,特别是我这个被指定为全书定稿的人,舒了一口气。的确,我们全室人员,限于水平,也限于资料的残缺,不能尽如人意,然而对于我们全室人员来说,收获应该不能算小。我们邀游了一遍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坛,我们有所充实。  相似文献   

11.
1936年刘湘先后响应“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导致蒋介石随后积极筹划削藩,对刘湘形成高压;刘湘则针锋相对,不惜一战,双方几度处于爆发军事冲突的临界点。但由于四川遭遇空前大旱灾,救灾第一是全国的共识,同时拥护和平统一、一致对外也是全国的主流民意,这些都不容双方贸然发动内战,于是双方最终妥协,达成川康整军协议。蒋介石力图通过整军,实现对“国防唯一根据地”四川的彻底统一,以加强对日备战。而日本并不乐见蒋的成功,时时对蒋刘进行挑拨离间,甚至有可能有意在川康整军会议成功召开的时候发动了“七七事变”,以打断中国的统一进程。可以说,川康整军会议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两国战略对峙中的重要一环,它基本奠定了国民政府安川抗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甘肃省商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抗战时期有较大发展。传统商业组织有个人独资、合伙出资、合营等几种形式,其大宗商业为水烟、羊毛、药材输出和茶叶、布匹、杂货输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计对甘肃投入大量资金,再加上沦陷区人才的流入,大量军队云集使得甘肃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私营商业的繁荣上,而且在经营模式上出现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农村合作商业。以甘肃省贸易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商业组织为抗战时期甘肃的商业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八年漂泊在上海“孤岛”的一群抗日救亡的知识分子,在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以“复社”的名义,翻译出版了《西行漫记》,至今已有四十五周年了。《西行漫记》的大量印行,很快传遍全国与海外华侨居地,激发了广大爱国青年对陕甘宁边区的向往,对中国共产党的景仰,大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由于《西行漫记》所起的历史作用,又因它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里出版的,而署名为出版者的“复社”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大量民营工业迁入大后方,内迁企业通过改造、合作、出租出售、扩建及新办民营工业等方式,大后方民营工业获得了一个嵌入式发展的良机。但1942年后民营工业陷入衰退,究其原因,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笔者从民营工业的贷款情况、税收负担以及政府对民营工业的统制三个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战时大后方民营工业嵌入式发展的成败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东方明珠——香港“在我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国耻的创伤”。十九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平等条约使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如今根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联合公报》,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沧桑变化的香港这段耻辱的历史终将在1997年6月30日划上句号而掀开新的一页。 不过,在香港主权归属问题上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此表现出了一定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意识。本着“把事情的本来面目还给了历史”这一宗旨,本文欲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香港问题上所持立场之前因后果试作一简析,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国民政府时期,迫于中国人民反英斗争,英国政府曾于1927年交回汉、浔租界地,1929年交回镇江租界地,1930年交回厦门和威海卫租界地,可是惟独不肯放弃香港这块王冠殖民地。为此,就香港主权归属问题,中英两国政府间发生正面交锋,国民政府当局屡向英方交涉要求收归,但未遂愿。至抗战爆发后,随着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对此要求更为迫切且态度益趋强硬。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文艺体制改革是文艺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 ,也是文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引进市场机制促进文艺生产 ,又注意防止和减少市场机制对文艺生产的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对文艺生产的宏观调控作用 ,“一手抓繁荣 ,一手抓管理”。通过改革体制和完善机制 ,文艺生产“三结合求发展 ,多元化找出路”  相似文献   

17.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为应对华北危机,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任命黄郛为委员长,办理华北对日外交。政整会先后参与或主持处理的对日交涉有中日停战及善后谈判,关内外通车通邮谈判,同时在战区的重建、内政的整理方面也做了一定工作。政整会是国民政府为求得对日局部妥协的产物,也随着这一作用的消失而撤消。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八·一三”战事爆发三个月,日寇占领了上海除租界而外的华区,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区之前,这片处于日伪顽、敌我友矛盾交错,但尚有空隙进行抗日活动的夹缝,被称为“孤岛”。在这特殊的时空中,党的新闻出版及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闻出版,在日伪的炸弹、枪口的弹压下,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期间,《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已停刊,《救亡日报》已经撤离,只有《新闻报》、《时  相似文献   

19.
1938年,“孤岛”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举行了一次极有意义的“鲁迅思想座谈会”。我是当年的与会者之一,虽已老迈,但深感有责任把此会的情况记述下来,以保存这份史料。 “鲁迅思想座谈会”尽管只举行过一次,却是极其令人难忘的一次。它的举行当然不是偶然的。那时候,上海“租界”已沦为“孤岛”,为了坚持  相似文献   

20.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开始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了抗战的准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三省后又南越长城,在华北大地上燃起战火,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能否解决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第一次公开表明了中国将以“应战”的态度来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挑衅。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实行“全面抗战”。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面抗战的时代。 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才对日本正式宣战。为什么在全面抗战进行了四年多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呢?这一问题以前史界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先辈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