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虚拟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现实性的主体能力。人的非特定化、未完成性为虚拟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实践)是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意识是其重要前提,需要则是其内在动力。虚拟中介是虚拟能力发展状况的标志。以语言文字符号和0-1数字化符号为虚拟中介构成了虚拟能力发展的两个里程碑。虚拟能力的特点是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专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虚拟能力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虚拟空间是被技术实现了的人的想象空间,虚拟生活是主体想象创造并控制的生活。虚拟生活也激发主体的想象。在虚拟空间中,开放、多元、自由、宽容、共享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开放与共享,意味着主体可以相互启迪着想象;多元与宽容,意味着主体可以启动创造的意念,自由地想象。虚拟空间排除了现代科学理性和市场逻辑对自由想象的挤压,有效地抵制想象的齐一化、单向化。虚拟空间想象的发展还有利于反抗现代文明对主体创造生活的压抑。由此,虚拟生活中主体想象的发展又有了本体论与人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虚拟实践作为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形态,从界面技术的发展来看,计算机软、硬件正不断将人和计算机等虚拟现实设备连接得越来越“紧密”,所以,对于虚拟实践应该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认识,除了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维度(人—机)外,对于虚拟实践中的技术形成的“它者”维度(人—“机人”),以及虚拟实践的主体间维度(人—“机人”—人)也应该给予重视。基于此三维虚拟实践“模型”,我们指出了虚拟实践中的“主体二阶化”现象,它不仅仅直接表现为实践主体与其虚拟“代理”的交互性,还间接指明实践主体与虚拟技术(界面)的“主体间”关系以及具有“主体性”的虚拟技术(虚拟世界)发展的自主性问题,而虚拟技术超越传统实践中介的显著特征正是它能够生成“主体二阶化”中虚拟主体的功能。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内容做出进一步阐释,才能促使我们对虚拟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更科学的预见性,更好地推进现实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超越传统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逻辑预设,以时空仿真和灵境互动在赛博空间里演绎虚拟真实,以实现艺术本体的诗性创生。网络文学的学理构建需要探析符号中介与艺术本体、技术语境与诗意创生、数码生成与主体创造等层面的异变方式与逻辑关联,以廓清“虚拟与真实”的艺术边界,解决其艺术存在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中原 《天府新论》2018,(2):117-123
数字网络技术进一步剥离了艺术作品的实物性存在,使其成为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存在物(比特物),艺术功能的基础由此转变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使得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游戏。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虚拟性、技术本体论以及艺术审美的游戏特征所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为美学提供了一个调适自身的契机,从而拓展我们对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6,19(5):5-10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相似文献   

8.
温新德 《学术论坛》2007,1(3):101-104
资本是可以增值的价值,虚拟资本是可以带来货币收入的价值符号。资本是人类劳动的具体凝结,虚拟资本是经济主体在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价值索取权证书,是一种抽象的价值符号。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动态的,银行存款货币是虚拟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本质上看,虚拟资本是信用关系的载体,反映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论文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依照马克思关于资本与虚拟资本论述的逻辑架构来分析虚拟资本的本质和表现形态,揭示虚拟资本所具有的虚拟性质和资本性质。  相似文献   

9.
论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及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手工时代、机器时代和虚拟时代三个阶段。为摆脱主体所受的历史限制,促进主体的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主体与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主体性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实践主体的感性、知性、理性和全面发展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也带来共生共存的感觉麻木、幻想的迷失、主体性的解构等问题。要推动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目前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种理念:发展技术、培育艺术理性、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并突出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虚拟技术的出现则提出了虚拟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虚拟实在是人的意识的外化,虚拟认识是不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