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远 《兰州学刊》2007,46(1):88-91
传统的财富创造方式,把人当作物,财富的形态也只能是物质形态;唯有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是财富的创造方式,还是财富的存在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财富的非物质性和人性才充分得以体现;财富的这种人性化回归趋势表明:只有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前提下,财富的创造才成为可能;人类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直接就是财富的创造过程也逐渐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两大基本属性 ,它的价值性不可能离开物质性而孤立存在。虚拟财富不是真实财富 ,它也不能创造财富。虚拟财富的源泉不是它自身 ,而在实体经济之中。虚拟经济对创造和增加国民财富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只要正确和恰当地发展虚拟经济 ,就会避免或减少其负面影响 ,大大推进国民财富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而不同维系方式的更迭和不同的创造占有财富方式的相互替代,则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历史阶段性和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说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下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我们必须创造出以体现人的本质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内涵的先进文化,来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4.
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问题,其目标必须契合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通过实现社会的利益均衡这一途径来实现的,这需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利益均衡,这需要明确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二是实现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利益的均衡,这既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又要正确确立人类的生态位,同时还应将生态建设与管理并举;四是实现区域之间发展利益的均衡,这就要求在反哺机制的架构、区域发展制度的供给以及制度的"厚度"与"薄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乐焕 《兰州学刊》2007,1(1):84-87
本质不是实体性概念,而是属于关系性范畴.人的本质,就是对人存在与社会活动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的规定.劳动、需要、交往、意识是构成人本质的四要素,其中劳动处于核心地位.从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出发,经济就是人以劳动在交往中有意识地满足需要的社会活动;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或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发展人,促进人本质发展和人性升华.以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进一步明确并坚持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研究主体、以科学抽象法为研究方法、以探讨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实现和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为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以"货币—资本—财富"为内在逻辑的资本时代中,人们对财富的顶礼膜拜和狂热追逐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嬗变,形成拜物意识的财富幻象。财富幻象脱离了财富的属人性,把作为工具的财富理解为作为目的的财富,把对财富的占有意念化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以及对人性的复归。财富幻象主要表现为商品幻象、货币幻象、资本幻象、符号幻象等。"物化—异化—幻化"则是财富幻象生成的内在机制。财富幻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炼狱,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黄建军 《江汉论坛》2007,46(4):60-63
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大机器工业生产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所有时代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和人类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矛盾;以人为本为核心和价值导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技术经济时代的实践提供了人学的路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财富的新形态,数字财富正在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和数据要素是创造数字财富的重要源泉。数字商品财富的创造,既体现在数字商品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也反映在数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数字非商品财富的创造则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和平台等多元供给体系协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数字财富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数据要素的价值贡献,也要重视和解决好数字财富分配可能引致的极化效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数字财富创造与积累,科学规范数字财富分配,以此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波 《人文杂志》2002,(5):152-155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 ,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其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追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全人类解放;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但是,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思考。立足于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有: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具体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学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就必然会关注"人的本质"问题。任何事物所包含的质的规定都是多样而复杂的,其本质就是该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主因及其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表述排除了对人作固定的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能理解成所有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由社会关系与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有机整体。从研究人的本质到研究人的发展都将面临若干追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特征,主要类型有三种:儒家道德意义上的"天人合德",道家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汉儒的"天人感应"。虚灵感应之"心"与有情的宇宙观可以作为"天人合一"思想可能的哲学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修养境界、审美情趣、政治理念、人格评价、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与形成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同构”艺术精神的文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关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安乐死分类的中义和狭义之说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应将安乐死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选择安乐死两大类。在有明确分类的前提下,对自愿安乐死合法化、无选择安乐死合法化的合理性应给予肯定,这是权利自由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不能用绝症患者的痛苦来成全我们的"善良"和"人道",也不能将医学的进步建立在绝症病人的痛苦之上。"传统人道"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向"理性人权"方向迈进。同时,法律也应支持和疾病斗争到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与市场竞争要求的高度理性使主体在发展中对“快乐”与幸福境界的追求愈加强烈和困难。各种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快乐”,各种传媒传播的艺术“快乐”,几乎使人们生活在一种人工制造的“快乐”境界。按照唯物史观,只有创造财富的劳动,才能形成真正的真实的持久的快乐。在商品世界中,用钱买来的并不是真实快乐。主体在发展实践追求中,要切实处理好劳动创造的快乐与艺术创造的快乐的关系,努力追求真正的快乐境界。  相似文献   

20.
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污染地球就是偷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在其发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实践中,通过官、产、民、学四方面把“天人调谐”思想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文化意识,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意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