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人文精神与传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弘扬中原人文精神需要以传播为载体,形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合力。在当下媒介融合发展趋势这一大背景下,弘扬中原人文精神亟须传播理念的再造和传播路径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要更新传播理念、构建融合传播体系、谋求中原人文精神认同、做好中原人文精神的危机传播。弘扬中原人文精神对推动"四个河南"建设意义重大,对于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能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相似文献   

3.
电视是一种"被授予一切优点"的全球传播技术.批判者斥之为"罪恶"的"潘多拉盒",而赞美者则誉之为"通天"的"巴别塔".那么,电视究竟是"野兽",还是"天使"呢?本文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人们能否在电视文化建设中辩证地处理好"一主多声"、"土洋结合"、"推陈出新"、"雅俗共赏"、"技艺相长"五对基本关系,从而使电视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而现代化的人又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方面的素养.从人的现代化需要出发,为实现"以德治国"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承担起在全社会对所有人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双重职能.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育,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Web2.0的大背景,,TV2.0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理念渐行渐近."观众创造内容,观众分享内容,观众与观众互动"是TV2.0的核心理念.以IPTV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无限的选择,而且为他们展现了一个个性化的"电视超市"和"电视社区".他们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而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互联网的"前倾"特性将对传统电视"后仰"的消费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传统电视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新兴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特质,在和互联网的融合中尽快升级换代,实现思想观念、节目内容、广告策略等全方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拉伯雷研究>中的狂欢话语分析在民问诙谐文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人文精神自由欢乐的活水之源,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角度对"人"的重新发现.同时巴赫金对狂欢话语的放大也难免有"过度阐释"之嫌,其文本中无所不在的民间性和狂欢话语的非理性、集体性和鸟托邦色彩,又无可避免地拖出了作者身后时代阴郁的身影.从对过去的、未来的、集体的"人"的强调走向对现实的、经验的、个体的"人'的疏离,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在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既凸显了他的意义,也暴露了他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新闻宣传、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以人为本,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基于此,我们一切新闻宣传、新闻传播活动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作用于人.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根本要求的基础.从社会政治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来看,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人民",又是指受者与传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8.
王隆华 《学术探索》2013,(10):138-140
“更高、更强、更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运动员通过不断刷新纪录以及挑战极限的勇气来实现新目标,推动事业的新发展.电视媒体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赋予了更全面的意义.塑造、传播、映像、反馈、调整、再传播是奥运电视传播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解释沟通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的.本文从奥林匹克和电视的发展历程入手,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电视传播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表明电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从三个维度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着力于人的劳动素质、精神素质的提高,始终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回答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要"依靠什么人"、"塑造什么人"和"为了什么人"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0.
发展科技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科技的应用须与优化人的生存环境相联系,顾及人的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传统.科技的进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导,而人文精神须以科技来武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