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个差别的实质在哪里?通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总结说:“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论及其所有诸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是已经实现和完成了,……反之,对于德谟克里特,原子只是一般经验的自然的研究的普遍客观的表现”。博士论文在深入研讨“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以及它与德谟克里特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过程中,阐明了马克思本人的自我意识观。自我意识是博士论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两个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出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转向黑格尔哲学、成为一个青年黑格尔派,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在探索超越自身世界观危机过程中的一种艰难而被迫的选择;《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哲学思维走向成熟的一个思想实验室,正是在这里,他第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即自我意识哲学得以形成;《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本质并不是哲学史的而是哲学的,它实际上是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哲学史实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深入解析,从而厘清了唯物史观由以形成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学术界的一些看法多有偏颇之处。实际上,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含渗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哲学之逻辑主轴的判断似成学界定论,但有关其确切寓意的梳理与贞认却是个学术空场。而依据黑格尔有关自我意识的本真态,再反观伊壁鸠鲁、费希特和鲍威尔的相关指认,给出一种思想生成的历史语境,进而分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有关新老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的态度,尤其是文本中最难解读的"时间"与"天象"问题,凸现出自我意识的"个体的自在自为与社会的实践批判"之寓意。由于自我意识的种种内在禀赋,这既可与原子、偏斜运动、偶性等哲学之思相关联,更能彰显此时马克思内心真实的政治学情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大学毕业时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当时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因此,认真研究《博士论文》,对于探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 纵观以往对《博士论文》的探讨,我以为有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是把此时马克思的世界观完全等同于黑格尔的世界观,例如普列汉诺夫和德波林就持这种观点。二是捷·伊·奥伊则尔曼的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表现出青年黑格尔派倾向,但其哲学基本立场仍然是黑格尔的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概念逻辑,应忠实于原著,不宜过分拔高。马克思正是以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为评判标准,并成功地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系统地发挥,创造性地解构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表达了抽象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已经超出了黑格尔的本体论学说 ,建构了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 :马克思通过崇尚偶然性 ,把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可能性范畴的深层内涵 ,阐发了绝对历史主义的本体论原则 ;通过强调矛盾的客观性和不可消除性 ,走向对宗教和现存社会的彻底批判 ;通过强调个体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标志 ,从而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饶琳 《学术研究》2023,(11):17-23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相似文献   

9.
孙琳 《北方论丛》2015,(6):112-11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两种原子论比较为切入点,对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物,即宗教、各种宿命论哲学、神话进行了“三重去昧”与扬弃,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逻辑演进下复归至“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之中。在“三重去昧”过程中,马克思的“自我意识”观完成了三层超越:第一,仅仅作为“实体”存在的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原子论;第二,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自我意识”;第三,仅仅作为“抽象性”的个体存在的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作为其对象化活动的感性实践;第二,作为其对象化物的感性自然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对象化使“实体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在辩证逻辑中获得完成。“自我意识”的本质即自由。《博士论文》开启了新的世界观,即新的现实理论视域和新的实践视域,启迪和照亮了思想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作为德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基督教的哲学基础所展开的施特劳斯的"实体哲学"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在思辨哲学基地内所发生的哲学之争,其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各自以极端的形式把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历史地呈现出来,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直接前提,而且对于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本质地超越思辨哲学,开辟全新的哲学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一八四一年三月,马克思经过大学五年刻苦攻读,精心钻研,最后完成了哲学博士论文《德莫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写作。年仅二十三岁的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借古希腊这两位无神论的英灵,引喻和抒发自己的宏图大志,要“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下的神灵”,希冀博士论文通过后,能象他所崇敬的柏林大学著名法学教授甘斯那  相似文献   

12.
向晶 《理论界》2020,(1):1-8
与传统哲学主要从知识论角度对时间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把时间理解为感性活动的形式,从而开启了从存在论视角对时间的阐释之路。马克思对时间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感性知觉阶段和感性活动阶段。在早期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时间观的比较,从感性知觉的角度对感性时间进行了初步阐释。在后来的资本批判中,马克思从资本发展的历史性与资本规定的同质性两个方面,分别对时间的生成性与差异性内涵进行了揭示,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感性活动时间观。  相似文献   

13.
侯小丰 《东岳论丛》2012,33(12):53-59
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学界普遍理解为他对伊壁鸠鲁由原子偏斜运动体现出来的自由感兴趣.但是,纵观古希腊的哲学,自由并不是伊壁鸠鲁的独创,而就是希腊人当下的、本真的生活状态.因此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都忽略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现实性.这才是他选择伊壁鸠鲁的初衷.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很难解释马克思后期的思想转向.可以说,正是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吸引了马克思,并为其自由观奠定了现实性、实践性、反宗教性的基调.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阐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通过实践批判,马克思得出了一些崭新的闪烁着唯物史观光芒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集中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小逻辑》,一方面使自己彻底地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内在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伊壁鸠鲁唯物主义传统一道,为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结合物质利益问题困境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马克思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视野,将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社会现实层面;通过深入研究宗教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释与批判宗教现象的新原则,戳穿"天国"与"尘世"的秘密,回答了"尘世"如何创造"天国"的问题,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宗教批判的完成是展开其他批判的前提,也是解决人的解放问题的第一步,宗教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黄浩 《东南学术》2007,(1):91-96
本文追问马克思哲学终结观的意蕴及其终结哲学的内在动力,考察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所表现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实践批判三个层面,论述了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及其对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志 《江汉论坛》2005,40(8):65-69
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关联,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相关笔记,探讨马克思如何从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层层具体化为“个人”、“哲人”和“神”的概念,由此挖掘出此时的马克思所具有的启蒙意识;与此同时,将马克思的启蒙意识与其他的思想资源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便于恰当地揭示启蒙意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黄秋生 《学术论坛》2013,36(1):16-20
为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思想演进。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这一逻辑进路,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的土壤中孕育而成.其语言之诗性,不仅仅意在语言上的诗情画意,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张扬,使人正确地思考世界,即诗意地思考世界,从而释放囚禁于物质中的精神.这也是德国浪漫主义反讽之力,表明青年马克思将浪漫主义对生命之真的执著追求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将其建立于现实的批判,并以这种执著重构现实的社会理想;而论文对自由的崇尚显然又有着德国浪漫主义“自我意识”的意味.通过对伊壁鸠鲁之原子偏斜对必然的突破的阐释,马克思创造出了德意志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所需要的理论前提,明确表达了现代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雄伟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