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城中村"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对国内"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归纳了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城中村"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未来"城中村"问题研究的方向,以期能为国内"城中村"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园城市构建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中村"现象是花园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城中村"存在的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密度过大、用地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消防隐患严重、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江西的花园城市建设.解决"城中村"问题,将城市数十万农民转化为市民,不是单纯地把村民的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而是要通过采取资产量化、住房改造、开发性安置、建立养老保障等措施,确保转籍农民在集体资产、土地、住房、收入市劳动就业方面的既得利益不下降,生活水平有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剖析了温州瑞安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城中村",在15年间从相对贫穷走向较富裕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其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私营经济发展以及村级经济功能的论述,以点带面,反映了"城中村"较普遍的村级经济成长和村级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城中村"治理改造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涉及法律、情理、人文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通过对济南市"城中村"的调查分析,就"城中村"治理改造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中州学刊》2007,(2):116-118
"城中村"现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目前已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顽症,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改造"城中村"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事关政府、开发商、管理部门、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利益,需要克服多种体制性障碍,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遵循科学规划、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的原则,走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多策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功能,其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城中村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城市化成本,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是一个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中村问题是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改造城中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来自于"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自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改造城中村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城中村"改造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如果说市民与农民的剪刀差是正的剪刀差;市民与城中村村民的剪刀差是负的剪刀差。这意味着把一般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将明显增进他们的物质利益;而把城中村的居民转变为市民,则有可能减少他们的物质利益。从而使得城中村的改造面临着利益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阻力。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有效地改造城中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的城市甚至把它上升到"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景观"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景观"问题是具有共识性的"问题"性现象,且普遍存在于我国大中城市中.该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还是社会层面的,不仅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社会结构中的某些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如缺乏"内植"的规划先行发展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软化",农民对城市化利益的个别争取是诱发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力求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超越物质"景观"层面的关注,并在基层依托基础上强化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实现南京"两个率先"的过程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当前南京市在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集体土地产权的“虚位”及城乡二元管理混乱等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根源。“城中村”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化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及城市的不断扩张,相应地段的级差地租日益增大,各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土地资产收益,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战略抉择的提出为“城中村”的治理和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兰考县从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入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良性互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其经验在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需要借助既有的村庄资源;资金互助性组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可以首先以农民的文化合作、社会性合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农民新村建设是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当前加强农民新村建设,必须结合地方实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重视村民交往空间建设,着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农民入住新村相关办法,大力培养新村管理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杨莉 《学术探索》2006,(3):32-3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政策目标。西部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因此,西部旅游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创新"城中村"社区治理工作,是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泉州市在"城中村"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要实现以"城中村"社区治理工作的创新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泉州应该在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发展、社区工作方式民主化、居民保障水平提高、社区管理者素质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等方面继续进行各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分割”状态下公共物品供给是非均衡的,公共物品非均衡供给一方面与城乡二元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违背了效率原则。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模式下,公共物品供给应坚持对城乡居民实行均等化的策略。公共物品均等化服务有两种选择:一是初始条件下的均等化服务,二是增量调整下的渐进性均等化服务,而后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在实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措施产生了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人口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8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村寨的人口流动数据资料,将其分为推力拉力不足类型、推力拉力共同作用类型、文化风俗影响类型、开发程度制约类型、开放程度推动类型、跨境收入拉动类型6种,对其人口流动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村镇旅游也随之兴起.海南省政府近些年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此来加强和规范当地的旅游村镇建设.本文对海南旅游村镇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权责不相称等问题,并根据动态控制等原则,提出了旅游村镇建设时的若干成本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海南某些旅游村镇财务制度建设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这些旅游村镇在财务核算管理、财务监管等方面尚需加强建设的诸多财务制度问题,这将与旅游村镇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也极大地影响了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增加对旅游村镇财务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完善旅游村镇财务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改进和完善旅游村镇财务制度,从而推动旅游村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深刻的历史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呼唤农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塑造农民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言行文明,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珍惜耕地、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合理消费,尊老爱幼、和睦互助的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奠定道德素质提升的坚实物质基础,督促农村党员干部和乡村教师率先垂苑成为道德示范样板,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健全完善约束机制规范塑造农民道德素质,应当成为实现农民道德素质从传统到现代提升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许月明 《河北学刊》2003,23(4):51-54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此目标的关键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之间联系紧密 ,难以分隔 ,但农民问题则是三者中的本质性问题。造成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农产品相对剩余对增产增收的影响 ,所殃及的企业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 ,结构调整又受限于土地规模和土地用途的管制等。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有三 :一是靠农民用技术在小块土地上创造经济规模 ;二是政府加快工业发展吸收劳动力 ;三是需要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