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全球性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了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因社会的存在而改变以及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这些思想不仅为生态文明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生态意识,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代人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解生态危机,成就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态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入及人们保护自身生存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权利冲突也日渐显著.本文分析了生态权利冲突的内容和成因,并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从权利冲突与平衡的角度,提出从四个方面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以期推动当前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崔朝晖 《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人性素质,通过人的内在力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技术和制度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作用于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全过程,使现实的人成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人"。塑造社会生态人的生态理性、和谐情感、完全意志和适度欲望等人性要素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的素质品质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的替代品,仅仅基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理解生态文明.进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指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才能奏效,这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四个基本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生态文明观有待商榷。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障每个人公平享有生态权益的统一,体现了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和体现人类发展生态价值的统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更需要我们树立生态意识。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在自然辩证法的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孕育而来。生态文明经历了生态文化、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的发展历程。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无肆地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忽略大自然的法则,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并积极采取措施,以期促进人类的生态回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需要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新的谋生范式,从而推动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意识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探索和反思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这是人类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培育生态意识使其进入大众意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以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以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构建先进的高校生态教育为核心,培育其生态意识,对于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优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使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其指向应当是多维度或多层面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生态文明规范约束机制建设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整合性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系统化的文明构成形态,体现人类多样机能的整合性,是复合性生态系统的人文呈现.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力量是人,但又必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人,能够把人的生存与发展机制放在这种关系去构建的人.生态文明既需要整合文明形成中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文明形态,同时要通过情理构合而合成人类文明建构中人格主体所应该具备的多重观念、意识及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还包括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可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水平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向前推进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列为当代中国"五大建设"之一,标志着党的生态意识的革命性提升,意味着生态问题的时代性自觉。进一步的工作,是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公众共识、有效政策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治理,需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关系,探寻兼顾回归与超越这双重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晓阳 《理论界》2013,(11):104-106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后具有深邃而严峻的原因,生态文明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人类发展找到新的出路,从而引导人类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漫长的过程,其建设不仅要靠物质生产方面的进步,也需要精神意识层面的保障.所以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公民道德意识建设该何去何从,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叶缤 《新疆社科论坛》2006,(3):69-70,86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秀  张国平 《兰州学刊》2009,(2):11-12,22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逐步正确地处理人、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这些都关涉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任春晓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10-117,109,158,159
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无处不在,从类型上说有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政府层面的制度指向矛盾、环保层面的操作行为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产生,与主客二分的思维导向相关、与好坏并存的实际结果相关、与主观片面的发展观念相关、与群体行为的终极悖反相关、与社会主体的利益博弈相关;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恶果的反思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生态良性发展的总和。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