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理想是人们灵魂生活的寄托,信念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与定形的阶段。思想这块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思想高地上,目前主要存在着理论的困惑、判断的困惑、现实的困惑和思想的困惑,我们要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不能强加于人。  相似文献   

2.
凡人都有精神,有精神并不一定有精神家园。人都有肉体与灵魂的分裂,都有自己的苦乐年华,然而只有那些将理性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自我、关心民瘼、倾听天籁、挺拔自己的主体意志,充分显示自己个性的人才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需要构建,需要认识,更需要守望。构建:精神是人之为人之必然,家园是人之为人之或然。精神家园只有过着哲学生活的人才有,也只有有永恒追求的人才能构建。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心灵境界的提升,它需要灵思妙想、率意挥洒;需要嘻笑怒骂、指点江山;更需要独往孤行、生死无悔。精神家园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在生命意识与生活方…  相似文献   

3.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不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人的行为要受思想、感情支配,或叫受精神支配。因此,一个国家、民族、个人,都需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一、何谓精神支柱 所谓精神支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人的心理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称为精神支柱。在人的心理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的,能起支配作用的,大体可归纳为:①情感、抱  相似文献   

6.
一、精神生活研究的意义人在意识到他的存在时,他早已经存在了,在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存在时,他就已经想到要怎样存在:他努力至少在感觉上要较好地存在下去。这种他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一定时间内的存在就是生活。生活自从他有意识的时候起就开始了。虽然我们常把“生活”一词也赋予一些动物,但这不过是从感情上把动物拟人化,严格说来只有人才在生活,动物则是生存。现在我们在谈论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活的物化描述的是人对物的依赖状态.精神生活物化的根源在于精神生活的物质性,表现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对物的占有、人际交往的物质化、精神生活的工具性存在和精神生活质量衡量的物化标准等.对个体来说,追求精神生活的自主和自由,不但要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高生活境界,还要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胡宝善 《学术探索》2001,(Z1):90-91
共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胸怀远大理想,一是要看到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二是要叨确共产主义的阶段性;三是要提高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自觉性;四是要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五是要树立实现远大理想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怎样生成的和新时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提出这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逻辑理路,是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只强调要"信"、没有解决"为什么要信"和"怎样去实现信"问题的突破。这条逻辑理路,既符合理想信念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人的理想信念培育规律,是当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光 《理论界》2014,(4):51-53
习近平提出:共产党人的立命根本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意志中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社会化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员在理想信仰方面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但是也有一些不良趋势出现,例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滋长,只有深刻分析现阶段党员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榜样示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导师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理想信念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信念观。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回答了列宁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接受这一理想信念以及怎样坚守理想信念等问题。重温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对于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坚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艳萍 《河北学刊》2002,22(5):82-84
本文从目前河北省工人阶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入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其理想信念的现状,提出了对河北省工人阶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呢?我们认为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是推进人…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之生存信仰,对其解读只能是一种生存论解读.信仰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渴慕崇高而对现实自我的当下超越,从而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人之为人的意义领悟和价值关怀,使人挺立起主体的自足.信仰源于人自觉人生的缺憾,需要以某种意义弥补自我存在的残缺,信仰的本质就是信仰人生有意义,从而使人生值得一过.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了生死之惑;超越庸常生活;指引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面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为什么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甚至一些掌握了不少科学 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人也会上当受骗?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受骗者的脑海中缺少了科学 精神或曰科学意识。那么对于那些上当受骗的人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一是要教育他们树立自 立自强的观念,掌握自立自强的能力、学会把握机会;二是在全社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 要教育他们树立起生活的理想和生活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的精神真空论指明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贫乏化状况,造成精神生活贫乏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儒家精神的虚无化,这一虚无化现象的产生和一些近现代的思想家失去守护儒家精神的责任心有关,这一责任心的缺失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局限.从正面看,儒家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贡献有三方面,即知识与道德的合一、道并行而不悖、形上与形下的相通.张君劢的分析集中描述知识分子的论著中表述出来的儒家精神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相对忽视渗透在普通平民精神生活中的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转型时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新一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形势下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用大庆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四有”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正确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与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关系 ,获取个人正当利益与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关系 ,树立艰苦创业精神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 ;从实际出发 ,注意道德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9.
面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社会管理与治理、做人做事要以人的生活健康幸福为标准,倡行简洁主义。简洁主义与目前已存在的极简主义、简单主义等有所异同。简洁主义既讲人生活环境的简洁,又讲人生活要素的简洁;既讲社会生产行为的简洁,又讲生产成果的简洁;既讲人工生产品的简洁,又讲人生活消费的简洁;既讲人思想意识的简洁,又讲人行为的简洁;既讲做人要简洁,又讲做事要简洁。倡导简洁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人都保持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简洁主义应贯穿于人与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伊林的法律意识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法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客体制度来加以认识、体验。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所谓的“规范法律意识”:第一,法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第二,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法的意识是规范性法律意识,是“源于追求精神的意志的追求法的意志”;第三,规范法律意识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