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当前,加强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扩大弱势群体的对象范围、赋予平等的选举权、建立宪法司法救济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弱势群体未来出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宋玉霞 《理论界》2013,(1):81-83
伴随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逐步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尽管很多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研究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但弱势群体的含义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经济法作为分配法,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应当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进而提升弱势群体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社会不公日益成为我国政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我国为何出现社会不公,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有五种解释。作为转型中的大国,我国所面临的社会不公问题必然是综合型的,导致我国社会不公的因素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不公,是政治领域利益表达不平衡造成的,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弱势群体在政治领域处于失声状态,缺乏有效的机制合法表达其正当的利益诉求;二是强势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运用不同的策略,对政府的决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一方面要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则要有效限制强势群体左右公共政策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依然长期存在.追求、重视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公民的最高美德,是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不断深入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前进的根本要求.如何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研究国家治理问题要回答的重大理论课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机会公平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来帮助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使其拥有大致平等的参与各项事务的机会。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在获得政治参与、就业与提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享有等方面都存在着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弱势群体机会公平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完善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劳动机会和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来保障这一群体的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公平正义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阳光 《社会科学》2008,3(1):104-110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尤其是财政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为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己任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寓正义于法之中,明确"公平通过政府",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下,从地区财政均衡与阶层收入平衡两个层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天然地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之法律制度.在和谐社会、公平正义、财政法治的语境下,财政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蕴含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一直是法律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各项制度所应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重大目标。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尤其应该以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应该把公平正义作为其核心价值追求,以此来带动和推动其他社会制度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的实现,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包括公平正义的概念、标准、内容,公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公平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正义实现的七个方面内容。胡锦涛认为,公平正义包括基本含义、特指含义、效果要求三方面含义;衡量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标准是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内容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环境公平、国际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在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正义的探讨,避不开弱势群体保护问题,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正义的实质要求.受制于强调自由的时代背景,休谟的互利正义观是将强势尽可能平稳地转化为利益.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意在消除社会任意性与自然方面偶然性的影响,以追求实质平等,但罗尔斯正义观中所暗含的相互性正义与其追求的公平正义是相互矛盾的.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意味着罗尔斯的正义形式是不稳定的,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休谟所遭受的诟病.巴利在前人正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作为公道的正义,这种“具备了保险游戏的结构”正义,确保了形式上的公道,使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进一步接近了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弱势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清 《兰州学刊》2004,(1):147-148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调整 ,社会公正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现社会公正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对待 ,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和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弱势群体福利照顾模式的基础上,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弱势群体福利照顾的四大特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弱势群体福利供给的基础;社区照顾是弱势群体福利供给的依托;非营利组织是弱势群体福利照顾的主力;自助取向成为弱势群体福利供给的目标。与其相对比,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福利照顾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服务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刚刚起步,自助取向尚不明显,笔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现代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凡平 《齐鲁学刊》2006,(6):139-142
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精神理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社会公正,通过公正的社会制度来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第二,坚持以德行政,各级政府要在坚持依法行政、建设制度伦理、提升官员品德的基础上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和谐;第三,奉行人道主义,政府和社会强势群体应该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前提下,向弱势群体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他们改变不利处境,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于古典自由主义与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理论家贫困观(即弱势群体思想)论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公正的、合理的,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程龙 《学术探索》2011,(4):55-60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社会分层中处于底层的人群,研究其诉讼和司法救济的现状,对于了解社会整体的司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弱势群体在目前的中国,其诉讼现状和司法救济的程度并不理想。通过法律援助的工作,在接待并解决当事人问题的途径下,能够获得一些经验上的感知。通过案例的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的建立,力图展现并分析得到一个并不停留在空洞的宏观话语下的原因把握。并以此作为基础,在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城市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互助的视角,寻求构建和谐社区的方法和途径。在调研城市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意愿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的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的系统模型,并就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沟通,提出了充分发挥社区中心作用,构建和谐社区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研究了城镇新弱势群体就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对所研究的新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新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理论依据,分析城镇新弱势群体就业中一些问题,从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就业、创业和人文关怀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思想: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钩沉与现实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树立伦理关怀理念并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先秦儒家的伦理关怀思想体现为:"孝"的思想是对人伦关系的肯定;"忠恕之道"、"恻隐之心"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生生大德"的仁政思想是对生命的尊重。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关照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体恤弱者、真诚扶助;制度保障、政策关照。  相似文献   

18.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并行不悖共同发展。下一步,社会政策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公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就是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20.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1,22(2):52-57
形式美并不是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自然自在的属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出来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形式美是在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对象的形式方面通过情感的中介而逐步生成的,而且是在恒新恒异的创造之中生成的形式的自由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